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科研下的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质量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科研下的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质量控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字科研下的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质量控制

[摘要]分析了数字科研环境下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采集途径,介绍了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了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机制。

[关键词]数字科研;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质量控制

数字科研是指科研领域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合作,是信息时代科研环境与科研活动的全新范式。数字科研涵盖了科学数据库、计算模拟软件等设施与资源,能够实现海量科研数据集成与共享,为科研人员的信息交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数字科研给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手段,改变了科研活动的方式,促进了跨时空、无障碍的科研资源共享。开放存取(OA)是由科学界倡导发起的一种保障信息自由传播与获取的方式。开放存取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的学术交流,其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OA学术期刊是通过互联网发表的,让广大用户可以免费获取的期刊。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相比,其出版形式更加便捷,费用更低,获取和使用更加便利。但OA学术期刊的免费特性,易使其内容质量受到质疑,也存在出版时滞等影响期刊质量的因素。为满足数字科研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学术交互需求,对OA学术期刊进行质量控制尤为必要。图书馆等学术信息服务机构,在OA学术期刊馆藏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更加科学的质量控制机制。

1数字科研环境下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采集途径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做好期刊采集工作,是图书馆实现OA学术资源建设的基础,这就需要馆员熟悉OA学术期刊的类型与特点,结合开放存取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用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采集方案,综合利用多种技术工具获取较为全面的特色馆藏。

1.1借助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列出了可开放存取的期刊类型,以便广大用户对期刊进行浏览、检索、下载与利用。面对来源广泛的OA学术期刊,图书馆可以借助DOAJ,获取符合用户需求的OA学术期刊,并将其纳入本馆学科数据库。目前由瑞典大学图书馆创建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应用较多,其控制收录的OA学术期刊质量,旨在保障收录期刊的可用性、学术性和利用率,促进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如今已经收录有3000多种期刊,大部分支持全文检索,这些期刊均由编辑进行质量控制,或者通过同行进行评审,学术应用价值较高。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改变了传统的学术出版方式,原创作者可以直接在线,免去了编辑、评审等中间环节,给科研人员发表成果与观点提供了便捷的平台[2]。

1.2查询机构知识库

图书馆可以查询专业的机构知识库,进而获得符合用户需求的OA学术期刊[3]。其中OpenDOAR是全球通用的开放存取仓储检索系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检索途径,支持用户根据国别、学科类型、机构名等检索,也能够整合机构仓储门户,方便用户获取高质量的OA学术资源。Arxiv作为电子预印本文献数据库,在建立之初是为用于存储与物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今被应用于存储多学科文献资源,包括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该数据库不仅收录作者提交的论文,也收录多种电子学术期刊,能够借助镜像网站为多个国家提供开放存取服务,有助于科研人员获取最新科研成果,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

1.3访问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社

开放存取运动在为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出版社改变运营模式,顺应用户免费阅读的需求,出版多样化的OA学术期刊。依托数字科研环境下互联网传输的优势,一切符合自由、开放存取原则的方式,都可以应用于OA期刊出版,具体而言包括基于OA期刊、OA仓储的正式渠道,也包括基于学术论坛、P2P资源共享的非正式渠道(如图1所示)。作为率先出版OA学术期刊的服务机构,PLoS于2003年出版第一份期刊,致力于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学术资源[4]。其中收录的OA学术期刊均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较高。图书馆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工具,访问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社的官网,根据用户检索需求进行分类查询,采集所需的学术期刊资源。

2数字科研环境下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标准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打破了学术期刊高价垄断的局面,因而其学术质量备受关注。作为学术资源服务机构,图书馆不仅要多方采集OA学术期刊,也要制定OA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学术性、稳定性、时效性等特征,建立契合数字科研环境的质量控制体系。

2.1权威性与真实性

图书馆对OA学术期刊进行质量评价,首先应该查询其是否具备公开的许可协议,从来源评价其真实性[5]。然后借助互联网工具,对开放存取的学术期刊进行全方位分析,看其是否有设立对应的编辑部,是否有严格的审稿程序,该期刊的退稿率是否较高等。同时分析该期刊是否被收录在DOAJ、ISI等著名的数据库中,从内容上看其是否具备免费的期刊目录,是否能够及时公开最新的论文等。在此基础上,图书馆需要做好OA学术期刊的阅览工作,看其是否具有免费阅读、浏览与下载功能,其中的文献是否具备参考价值等,进而评价其是否具有权威性。

2.2学术性与稳定性

图书馆要想对多样化的期刊进行分辨与评价,可以通过阅读期刊目录、用稿须知、论文摘要等方式,评价其收录的文章是否符合要求,了解这些文献是否被收录在SCI索引中,对文章的收录是否具备专家评审制度等,进而评判该期刊的学术性[6]。同时对出版期刊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了解该OA期刊是否具有连续的编号,是否目前仍在出版或者已经停刊。对收录OA期刊的相关网站进行考察,了解该网站的访问顺畅度,用户界面设计是否友好,功能是否完善,获取信息是否需要收费,能否满足用户的开放存取需求等。2.3实效性与可用性图书馆对OA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需要了解该期刊是否具备可用性,即是否方便用户免费获取,是否能够保障开放存取的长期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检索、复制、浏览等功能[7]。而要想保障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及时找到所需的OA学术资源,图书馆也要对OA期刊的时效性进行评价,评估其收录的文章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把好学术期刊的质量关,尽量选择符合开放存取文件格式,符合数字科研环境下的学术交互习惯的信息资源,并及时纳入馆藏数据库。

3数字科研环境下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措施

对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涉及对运营资金、编辑审稿、加工出版等环节的动态管理(如图2),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其中审稿环节尤为关键,需要图书馆与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合作,采取科学多样的评审措施,切实保障OA学术期刊的质量。

3.1同行评议制度

对OA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依然可以沿用同行评议方式,由编辑、评审专家等共同参与进行质量评定。作为相对权威、使用广泛的质量控制方法,同行评议制度能够保障对期刊质量评价的公正性,选择权威人士、优秀编辑开展评议活动,也可以保障期刊的学术地位[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评审人员,尽量从同行评议专家库中甄选,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专业性。对专家评审全过程也要做好动态跟踪工作,监测评审程序是否合理,评审方法是否有效,必要时应该更换评审人员。其次,有必要设计合理的期刊评议标准,量化指标规范评议过程,避免主观因素对审议结果的影响。最后对同行评议结果进行公开,体现全程透明性、公正性,并公开收集意见反馈,将专家、作者与读者三方联系起来,促进学术信息交流与共享。

3.2全方位质量控制

OA学术期刊从出版、发行到利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要想保障期刊质量,必须做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工作。具体而言,在期刊出版阶段需要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获得政府、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原文作者也需要承担部分经费。鉴于OA出版的特殊性,需要搭建性能良好、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保障服务器可以承载多人在线访问。采编人员也需要把好期刊质量关,从内容定位、论文出版格式等角度保障期刊规范性,出版符合要求的文章。OA学术期刊收录的文章质量,决定了期刊的整体水平[9]。为此,可以采用引文分析法、网络计量学方法等,分析该期刊的被引量、网站访问量等,或者借助数据统计技术,对网站的各项数据进行监控,定量分析不同数据的动态变化,全面评价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3.3用户评价反馈

数字科研环境下用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用户是直接接触期刊的群体,对于质量优劣具有发言权,其直观感受也关系到后续读者群体的稳定性。BMC为了保障收录期刊的质量,提供了读者在线评论的链接,方便用户在线留言或相互讨论[10]。PloS要求作者提交的文章必须使用专业术语,设置了可供用户评价反馈的渠道,方便用户在线提出观点,发表对不同期刊的意见。而用户不仅可以参与到审稿过程中,也可以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章的可读性、创新性等做出评价。这种用户全程参与的评价方式,促进了评审人员、作者、用户之间的多向交互,也有助于保障平台的期刊质量。

4数字科研环境下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机制的构建

对OA学术期刊进行质量控制,是在期刊运营、审核、利用等全过程中实现动态质量管理,以科学的质量保障、评审与反馈机制,消除影响期刊质量的因素,促进OA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4.1质量保障机制

对OA学术期刊进行质量控制,首先要建立人力保障制度,挑选符合要求的人才从事期刊编辑工作,从学科背景、技能、职称等层面明确选拔标准,做好职业培训与考核工作。可设置专门的编委会,对编辑人员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保障期刊论文评审的公开、公正。其次,OA期刊出版需要依托计算机技术,需要配置适宜的软硬件设备,建立论文在线提交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监测系统等。此外,OA期刊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明确期刊运营的资金来源,制定详细的政策与方针,采用对作者收费、对用户免费的方式,体现期刊自由获取的宗旨[11]。要详细列明不同项目的费用开支,采用适当收取会员费的方式,为期刊的稳定运营提供支持。

4.2质量评审机制

为保障OA学术期刊的审稿质量,需要建立严格的评审机制,如专家的甄选、专家库的建立、评审标准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并做好对审稿全程的监督工作。一般而言,为了解决OA期刊评审专家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一年一评的模式,每年定期开展期刊质量评价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保障期刊评价的公平性、准确性。可以借鉴电子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设计方式,从期刊的学术水平、格式标准、网站建设等多个角度,设计可以定性评价的指标,并设置不同指标对应的分值,以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效果。在OA学术期刊出版后,也需要设计具有导向性、科学性的反馈评价指标,全面掌握期刊的流通量和用户满意度[12]。

4.3质量反馈机制

为了让获取的评价反馈信息准确可靠,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制度与方法,畅通反馈渠道,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进而保障对OA学术期刊质量的全方位控制。一方面,OA出版机构要设立多样化的用户反馈渠道,让用户有机会参与到期刊文章采集、评审等多个环节中,期刊管理者也要多方采集用户反馈信息,科学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出版机构在发行学术刊物后,要明确列出期刊的评价指标,对外公开期刊的评审制度,让用户了解相关程序,进而可以提出更多可行的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专门的期刊评议平台,如主题论坛、交流群等,并根据反馈信息,发现既有评审制度的不足,要求期刊运营者及时调整质量控制方式,促进期刊质量的提升。对于期刊管理者而言,则需要掌握多种信息工具,能够与用户深入交流,具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以保障反馈机制的有效性。

5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OA学术期刊数量不断增多,但与国外的学术出版机构相比,国内OA学术期刊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数字科研环境下信息技术催生学术出版方式变革,OA学术期刊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方向。要想促进学术期刊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进一步发挥OA学术期刊的价值,就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期刊质量控制机制,选择适宜的质量控制,不断创新OA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毛玉容,许春漫.数字科研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6):85-95.

[2]刘阜源.国外开放存取学术期刊市场发展态势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9):85-95.

[3]杨东.学术期刊网络化的尝试:开放存取与知识共享协议[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19.

[4]周永红,吴芳.美国高校图书馆基于特色馆藏的出版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17):60-66.

[5]王静雅,王新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机构知识库研究[J].图书情报,2017(8):36-41.

[6]杨思洛,袁庆莉,韩雷.中美发表的国际开放获取期刊论文影响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1):67-88.

[7]邱进友.学术图书开放存取驱动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4):61-64.

[8]黎伟.数字科研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11):46-49.

[9]阿嘎尔,郭冬梅.数字科研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193-196.

[10]赵俊娜.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研究[D].安徽大学,2014.

[11]顾立平.德国启动“数字信息优先倡议”,以提升数字科研能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33.

[12]马雨萌,祝忠明.数字科研环境下国外新型科研资源组织管理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13):5-11.

作者:周黎 单位:重庆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