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实现及拓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分析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机制与模式基础上,对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实现进行探讨,认为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从作者投稿开始,通过编辑审稿和加工过程、出版发行和构建科技期刊与专题学术会议等多渠道和模式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从而实现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传播的职能和作用,并能够通过构建刊会互动机制和基于作者、读者群专业爱好和研究方向的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推送,能够有效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和传播的效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机制与实现
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协2004年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科技工作者获取科学信息和情报的渠道分别为(问卷反馈者可同时选择多项):学术期刊(84.55%)、互联网(69.3%)、学术会议(65.3%)、工作文件(19.5%)、私下交往(18.7%)、学术考察(17.5%)、其他(8.8%)。这表明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1]。分析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学术期刊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实现的前提是厘清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传播机制,而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与发展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和编辑出版发行构成了一个科技期刊良性发展的系统,这就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是个规律,只有遵循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传播的规律,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认为探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及实现,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社会影响至关重要,有利于我们构建科学完整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系统。
1审稿及编辑加工是期刊学术交流的起点
关于科技期刊学术交流,通常人们认为是从科技期刊出版发行后开始的,而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是从作者投稿开始的,因为所谓学术交流就是科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而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学和科技学术信息传播学角度分析,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从编辑策划组稿、作者投稿开始,直到科技期刊出版发行传播到社会为止。在此过程中,科技信息传递和交流从作者投稿就开始了,只不过其交流范围比较小,只局限于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在编辑部的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等编辑出版过程中完成,这一过程中学术交流的方式为稿件在责任编辑、同行专家和主编之间传递[2-3],而且每个环节都渗透和蕴含着同行专家、编辑和主编对稿件探讨问题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和建议。这正充分体现了学术期刊编辑学术再生产、学术出版工作“为他人作嫁衣”的典型特点。这个过程学术交流趋于直线性传递和交流,因此,通常被人们忽视。这个传播交流过程其模式为作者编辑审稿人编辑副主编主编即隐含于科技期刊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学术交流。这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实现的萌芽阶段。由于其仅局限于作者、编辑、审稿人及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因此称之为隐性学术交流。同时这个阶段又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规范化阶段,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更科学、更规范、更准确、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作用的基础。这一过程学术交流的实现就必须遵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质量原则,即强调学术性,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原则和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编辑流程。
2出版发行是期刊学术交流实现的主体
传统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就是指学术期刊出版发行后的学术交流作用,我们称之为学术期刊学术交流的显性交流(泛交流),这个阶段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的实现表现出辐射性的特点,是从科技期刊社(编辑部)通过不同的介质和传播手段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这一交流作用的实现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可分为纸介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和电子介质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其学术交流实现的模式渠道不同,因此,分述如下。
2.1纸介质期刊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原生体态
纸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就是指科技期刊印刷出版后,通过交流、赠阅和发行等方式和渠道进行的学术交流。这是科技期刊最传统的,也是狭义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形式,同时也是在隐性交流的基础上学术期刊学术交流的拓展和延伸。其模式可以分为赠予交流模式和发行交流模式。赠予交流模式可以概括为:这一过程都是通过期刊社或编辑部赠予审稿专家、作者和通过中介公司、邮局和期刊社(编辑部)发行纸质期刊来实现学术交流的。
2.2网络化和融媒体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生力军
科技期刊网络化学术传播是指各期刊社或编辑部将编辑完成的期刊论文以电子期刊,或者数据库形式,通过自己的独立网站、自建的融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等)平台或者借助于网络公司将期刊数字连接到网络上,以便读者查阅和使用。在当今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体共通共融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交流模式已成为科技期刊实现学术交流的新趋势和主力军,实现了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融媒体发展。这种科技期刊网络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使用方便和全天候的特点。目前大概采用的交流模式主要为:在这种传播模式中,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瓶颈是版权问题,无论用什么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都要经过作者的直接授权,包括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诸多权利。另外数字化出版行业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数字出版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目前以通过加入大型数据库进行学术信息传播为主,而大型数据库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尤其在盈利模式中运营商只支付了作者论文的交流收入,却忽视了出版者所拥有的那一部分版权。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期刊社(编辑部)不了解该期刊的真实传播情况和收入;因此说现在科技期刊的网络化交流模式很不成熟,是一种不尽合理的交流传播模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学术网络化交流作用的实现。笔者认为,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大数据发达的条件下,正确的与大数据商合作的模式应该是运营商购买的是一个科技期刊的所有版权,包括作者的发表权、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发行权、传播权、复制权。而且期刊的数据库应该是建立在期刊社(编辑部),通过网络连接到大数据平台上进行传播,确保期刊文章的点击数量和采用情况在期刊社(编辑部)有显示和记录,并能进行实时监控。收益按预定比例进行分红,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的在大数据上合作协同的传播交流模式,从而保障科技期刊文献信息的有效可持续发展传播。基于此,笔者认为,将来比较规范的科技期刊网络化学术交流的模式应该是:
3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方式的拓展和升华
3.1与专题学术会议互动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
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稳定而又广泛的作者队伍支撑,同时科技期刊要想不断提高其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术交流范围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推广和宣传。为此,构建科技期刊与专题学术会议互动交流机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4-5]。其实现可以通过以下2种方式。1)期刊社(编辑部)独立组织专题学术会议。这种形式可以通过组织围绕专项选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围绕栏目建设的专题学术会议和围绕自己期刊建设与发展诊断学术会议来实现。2)组织编辑积极参加相关学科各级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通过构建这一机制,首先,可以吸纳更多的同行专家成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有利于建设一支高效、广泛的并基于全社会背景下该选题方向的学术团体的作者队伍;其次,可以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从而指导科技期刊编辑不断优化策划方案,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第三,也可以实现科技期刊的宣传和推介,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和传播范围。具体模式如下:科技期刊与专题学术会议互动交流机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科技学术交流,而且有助于科技期刊形成高质量的良性编辑出版系统(作者编辑读者系统的健全和稳定),从而促使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实现升华。
3.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传播是学术期刊学术交流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逐渐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而且拓展了学术交流的方式,提升了学术交流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量(海量化)[6-14],尤其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学术信息交流与传播运用现代网络传播,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实现针对特定人群和个体的喜好进行文献信息精准推送,大大提高了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高效性。笔者认为,借鉴这一技术手段,建立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数据库,并利用这一技术对学术期刊特定的专业爱好者群、专家群、作者群和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15-16],实现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专题推送和定向精准推送,既能大大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又能大大提升科技期刊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精准性,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效率。这是学术期刊学术交流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的传播与交流发展方向。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现代学术期刊学术交流传播模式如下:总之,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通过梯级扩散传播实现,是从作者投稿就开始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从期刊出版发行开始,而且现代化网络的实现,为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拓展了交流渠道,也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传播范围。刊会互动机制和基于科技期刊读者作者群的大数据精准推送使得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实现得到升华,并转化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原动力,从而实现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良性互动。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期刊编辑过程化管理、各种传播介质及现代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不断得到拓展,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将会不断得到提升。
4参考文献
[1]任胜利.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57
[2]姚远.植根本土•融汇世界:中国科技期刊70年变迁[J].编辑学报,2019,31(5):480
[3]治丹丹.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新型关系重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39
[4]黎文丽,亢小玉,宇文高峰.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办刊理念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1):121
[5]姚远,颜帅.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6]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传播力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40
[7]韩啸,李琦,田宏志,等.网络对传统编辑和出版过程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9,31(5):548
[8]赵文青,宗明刚.学术论文微信阅读量与知网下载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67
[9]闫群,刘培一,黄佳.国际专业出版机构的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研究:以德国Thieme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97
[10]马素萍,陈丹丹,马瀚青,等.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新模式:在线学术研讨会[J].编辑学报,2019,31(4):424
[11]徐文娟.关于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再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5):523
[12]姚远.70年来大学科技学术期刊分册专辑出版考察与借鉴[J].科技与出版,2019(5):47
[13]张兰,陈信凌.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14
[14]王学明.好文章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关系:以《中国地质》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84
[15]俞敏,刘德生.全媒体时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28
[16]谭春林,刘清海.期刊编辑情况文本挖掘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4):407
作者:宇文高峰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