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探讨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统计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和作者信息情况。结果显示,该期刊5年来共载文527篇,总被下载次数和总被引次数分别为50432次和707次,平均信息密度为3.96篇/印张,平均即年指数为1.17;作物栽培学科的文章数最多(165篇),占总文章数的31.31%;文章基金项目资助率为48.96%;作者(群)以广西区内为主,第一作者学历大多为本科及以上,以中级职称为主,约33.59%的通信作者为高级职称。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稿源不足、稿件质量较差、办刊模式单一等问题。从作者、编辑、编委、管理层、地域、社会和发行等层面提出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供同质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考。

关键词:农业;期刊;《农业研究与应用》;办刊水平

《农业研究与应用》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热带作物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农业专业期刊,创刊于1971年,1988年起公开发行,原名为《广西热作科技》《广西热带农业》,2011年更名为《农业研究与应用》,创刊之初为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农业研究与应用》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刊源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曾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是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之一,其主要报道内容包括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理论探讨,涵盖选育种、生物技术、生态资源、耕作、植保、土肥、畜牧、园林、农产品检测、加工贮藏、农业经济等专业学科。为掌握《农业研究与应用》的办刊现状,本文统计分析了该期刊2014年~2018年的载文情况和作者(群)信息,并从作者、编辑、编委、管理层、地域、社会和发行等7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供同质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考。

1载文统计分析

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的总载文量、总被下载次数、篇均下载次数、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信息密度、即年指数、文献引用半衰期、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情况、文章所属专业学科领域等,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6月6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总数为536篇,其中包含了每年第6期登载的该年度总目次(5篇)和2018年第3、4、5、6期登载的《农业研究与应用》投稿须知(4篇),合计9篇。为了更准确掌握《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信息,本文只对其余527篇文章进行分析。

1.1载文总体情况

据统计(表1),《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总载文527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70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1.32次,总被下载次数为50432次,篇均被下载次数为94.09次。2014~2018年,年度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不断有作者流失。其中,2014年的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34篇、282次和2.1次,2018年的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76篇、7次、0.09次。科技期刊的信息输出量和编辑容量是通过期刊载文量直接反映出来的,载文量对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数值有一定影响[1],但单纯的载文量并不表示该期刊具有高办刊水平,高水平期刊是依靠大量的高质量载文体现的[2]。信息密度是单位纸张内承载的信息量,它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含量和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4]。《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总信息密度为118.74篇/印张,平均每期信息密度约为3.96篇/印张;2014-2018年的引用半衰期介于1-22年之间,各年度6期载文平均引用半衰期分别为7.04年、6.45年、8.03年、8.16年和8.32年,5年平均引用半衰期为7.6年,表明作者撰文时参考的文献年限较久,新文献引用少。

1.2基金项目论文资助情况

基金项目论文数占总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是评价和评比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对于选题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立项背景、意义和技术手段及研究团队成员的构成和研究能力等要求严谨,而基金项目承担人员的学术水平直接反映在研究论文的构思、撰稿等方面。因而,基金论文占载文总数比例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5,6]。表2显示,2014~2018年登载的论文中,无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有269篇,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为267篇,约占总载文数量的49.81%。论文受资助的基金项目类别以省部级为主(214项),其次为地厅级(144项),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最少(38项)。2014~2018年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论文数分别为44篇、56篇、56篇、47篇、49篇,占年度载文总量的比率分别为32.84%、45.16%、54.9%、47%和64.47%。2018年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论文数占该年度总载文数的比率最高,表明当年期刊的学术质量有所提高。

1.3文章所属学科领域分析

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农业研究与应用》登载的文章涉及学科领域多,包含植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农产品加工、作物引种和育种、农业产业经济学、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组培学、质量检测与监测、农业生态与气象学、园林花卉、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农业科技期刊、科普旅游教育、土地经营规划、植物学、科研单位管理和智慧休闲农业等19个学科领域,表明该刊受到了广泛关注。5年登载的527篇文章中,作物栽培学学科178篇,占总载文数33.78%,占比最大,其次是植物保护学学科,载文63篇,占总载文数11.95%,农业科技期刊方面载文2篇,占总载文数0.38%。

1.4载文作者数量分析

如表3所示,527篇文章中,独著有105篇,占总文章数的19.93%(独著率),非独著(2个及多个作者)文章422篇,占总文章数量的80.07%(合著率)。2014年来,独著和2个作者的文章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3个及以上作者的文章数和占比在各个年度的总载文中是最多的,表明不同单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作者的合作意愿较高。文章的合著率可反映出期刊载文的学科领域交叉程度及学术力度[7]。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经常需要多个科研单位不同专业领域科技人员合作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完成后即产生合著论文[8]。

2作者(群)信息统计分析

2.1第一作者信息分析

从文章第一作者的职称(初级及以下、中级、高级)、学历(大专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博士)、单位类别(乡镇级、县级、市级、省部级、高校、企业、国外单位)及单位所在区域(广西区内或区外)等方面统计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载文第一作者的信息(表4)。从职称看,以中级职称作者发文的数量(238篇)最多,占总数的45.16%,高级职称作者发文88篇,占总数的16.70%,数量最少,说明多数文章第一作者的学术水平不高,稿件质量较差。将第一作者的学历分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统计显示,硕士研究生学历作者发文数量为200篇,占总文章数的37.95%,其次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作者,发文158篇,占总文章数的29.98%,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作者发文数量(27篇)最少。将第一作者单位划分为7类,发现大多数(252人)作者隶属于省级科研单位,其次为高校(161人)。广西区内的作者单位571家,区外作者单位数208家。周少霞等(2008)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的载文作者信息,指出该期刊2004~2007年的作者群以广西居多,主要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者[8]。

2.2通信作者概况分析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载文的通信作者概况见表5。由表5可知,527篇文章中,通信作者为中级职称的文章有190篇,占总数的36.05%;通信作者为高级职称(包含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的文章有177篇,占总数的33.59%;通信作者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文章有160篇,占总数的30.36%。

3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往往存在稿源不足、稿件质量较差、办刊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作者需求、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期刊办刊管理水平及出版发行模式等。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寻求提升办刊水平的策略。

3.1作者层面,加强培养和维护核心作者(群)

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和充足的稿源,是期刊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基础。周少霞等(2008)指出拓展期刊登载领域,找准目标作者、缩短刊期和加快出版流程等是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保障充足稿源的有效途径[9]。期刊编辑部应认真分析近年来的载文作者信息,将载文数较多的作者列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掌握核心作者(群)信息,如专业、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所在单位信息等。加强与核心作者(群)的交流,调查了解其需求及对本期刊的办刊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对作者的回馈力度,除了应发适当稿酬之外,还可以评选年度优秀论文,为获奖论文的作者颁发证书并给以一定奖励,鼓励作者继续投稿,支持期刊发展。此外,编辑部还可以提供一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如根据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微信公众号向作者推送专业精品论文;为每篇文章制作专属二维码,便于作者及时扫码阅读和收藏。

3.2编辑层面,加强编辑业务水平的培训和提升

期刊稿件的初审工作往往由编辑负责,编辑在论文审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负责把关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发表价值[10]。编辑素质的高低与其专业知识、学术品质和能力有直接关系[11]。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文稿编辑的原理、方法和技能,还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10,12]。农业科技期刊稿件涉及的学科领域多,而期刊编辑人员一般较少,编辑对于自身所学专业之外的论文的学术价值往往把握不准。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编辑业务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编辑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从而在审稿过程中能综合分析同行专家的审稿意见,把握审稿尺度,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

3.3编委层面,充分发挥编委群体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的编委人数较多,成员多是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术能力和影响力极强。编辑部应充分利用编委这一宝贵资源,可以聘请编委成员为审稿专家,还可以向编委成员约稿,以及通过编委的学术圈向其他专家约稿,为编委及专家的稿件设立专栏。在期刊的日常办刊管理过程中,编辑部要积极主动与编委联系交流,向编委汇报办刊情况,认真听取编委提出的办刊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办刊方式和方法,提升期刊质量水平。

3.4管理层面,配备专职专业主编或副主编

期刊主编负责核审各位论文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及责任编辑的评阅意见,对投稿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是否录用、登载有最终话语权。然而,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的主编由该期刊依托的主办单位领导兼任。受工作时间和精力限制,兼任主编的领导往往无暇兼顾期刊管理和办刊事项。因此配备专职专业的主编或副主编对于提升期刊办刊质量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编辑部可以根据期刊的栏目设置,向期刊主办单位申请为各栏目分别配备专职专业副主编,加大论文质量的把关力度。

3.5地域层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特色办刊

发掘和发挥期刊所在地的地域优势,实行特色办刊。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应组织有地域特色的科技论文报道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状况[13]。以《农业研究与应用》为例,该期刊的所在地———广西,热区面积达11.4万hm2,位列全国之首,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14]。该刊要实现特色办刊,就应本着为广西热区农业产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支撑和学术交流平台的宗旨,针对本区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及传统优势农业新亮点等进行宣传报道。

3.6社会层面,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关注度

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社会公众关注度,培养潜在作者,也是期刊获取稿源的重要途径。编辑部可以发挥期刊主办单位的优势,协助主办单位举办或承办学术年会和学术论坛,并在现场积极宣传期刊和约稿;可以前往重点稿源单位开展期刊宣讲会,宣传期刊的基本情况、办刊现状、投稿要求等,吸引更多作者投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项目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7发行层面,实行多元化出版发行模式

媒体融合时代给期刊出版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科技期刊应采用网络采编平台,实现采编主体数字化、协作化和网络化的出版流程[15],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推广传播,同时要加强与各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众媒体(期刊评价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和专业推广平台(中国社会科学网、万维书刊网、国研网等)等第三方平台的融合发展[16]。

作者:谢红辉 李菊馨 梁立娟 郑美新 梁声侃 韦林杏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