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分析

摘要:民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属于从传统到现代的重要转型期,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相互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时期。民国时期,中国的新文化思想有了萌发的势头,期刊的版式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期刊标题和封面字体设计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书法体的限制,与西方字体设计和表现技法相结合,体现出有别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期刊设计的变化是民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直观体现,其中美术字体的设计是对传统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是现代字体设计借鉴的宝库。

关键词: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

一、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的发展

民国时期,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期。由于社会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西方科技、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局面逐渐形成。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开阔了大众的视野。受西方铅印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期刊的装帧设计呈现出新颖、多样的现代面貌。印刷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重视封面、包装设计的视觉观感。大众审美品位的提高,让作为标题、广告语和期刊封面的字体设计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在借鉴西方设计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意蕴迅速发展。鲁迅既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是设计师,他曾设计过北大校徽,也为自己的著作绘制了很多精美的封面和扉页,为中国近代期刊装帧设计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美术家陶元庆、陈之佛、钱君匋等纷纷参与期刊封面设计,他们是中国期刊封面字体设计的先锋。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受西方工业与设计思维的影响,从以前的篆刻、书法字体转变为各种形式的字体设计,如点、线、面装饰,图案、花草、人物等手绘,凸面印、凹面印、烫金、烫银等印刷效果。字体设计的飞跃式发展,可以从这些期刊的封面字体设计中窥见一斑。

二、民国时期期刊封面字体赏析

1.民国初期的期刊封面字体设计民国初期,期刊封面字体设计一般以篆刻和书法为基础。,《新青年》(1915年下半年创刊)作为中国最早使用新型美术字体的刊物之一,其字体设计受西方无衬线体和日本哥特体的影响。如《新青年》第2卷第1号的封面设计(图1),等线黑体字“新青年”上窄下宽的字形结构与德国1896年创刊的《青年》杂志刊头字体设计风格类似。另外,其字体笔画粗壮(参考了日本哥特体加粗的特征)、字形紧聚、棱角分明,同时保留了传统宋体的严谨结构,字体整齐美观,具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和冲击力,突出醒目,适合用于报纸、杂志、书籍的封面以及广告宣传等,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2.民国中期的期刊封面字体设计民国中期,字体设计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美术字体设计,而是增添了新的、个性化的创意字体和图案设计,变成图文结合的设计形式。如《图案》1929年第1集的封面设计(图2),设计者是陈之佛①。陈之佛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于1916担任图案教学课教师,后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他设计的《图案》封面具有明显的“图文一体”风格,整个封面由图案和字体组合而成,“图案”两个字也被图案化了。首先是“图案”两字字体外形的图案化,其次是外形的配色和封面纹样图案的图案化。图案与字体的融合,是一种创新设计形式。这种利用图形、纹样直接填充文字的形式,使文字突破原有的字体样式,变得更加丰满、华丽,装饰性强,从而增添了字体设计的趣味性和视觉艺术魅力。

3.民国后期的期刊封面字体设计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诞生,艺术家在期刊封面设计中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设计强调为政治服务。此时的期刊封面字体设计由宋体结合简化的木刻工艺变形而来。如刘既漂设计的1937年《文摘》第1卷第5期封面(图3),“文摘”二字的字体保留了宋体笔画和结构特征,弱化字形中曲型的部分,字形压扁或者拉长,笔画粗中有细、庄严大方、坚挺有力,给人坚定、硬朗的感觉,使字体充满温度,体现了国民对于抗战的必胜信心。

结语

民国时期是现代美术字体设计的发展初期。文章阐述了民国不同时期期刊封面的字体设计及其发展历程。设计师不断学习与探索,以汉字为本,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更注重表达汉字的本真之美,以包容的态度吸收、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赋予字体设计时代性和使命感,彰显时代特征与时代审美。设计属于所有人,也为所有人服务,这不仅是设计的价值,而且是设计的责任。在字体设计中,字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是情感表达的媒介。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设计师不仅要将字体设计得美观,而且要赋予其灵魂和情感,既不能放弃字体设计原本的特色和底蕴,又不能故步自封,完全不考虑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字体设计中,设计师除了要创新字体的外形、结构和效果,还要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从而展现字体设计的创意和魅力。民国时期的期刊封面字体设计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以往,汉字之美主要体现在书法大师的墨宝上。如今,人们有了更丰富的方式和手段展示汉字之美,值得深入发掘和创新。设计师要敢于探索、敢于接受、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把握字体设计与世间万物的联系,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用字体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造时代之美。

参考文献:

[1]刘柏坤.字体设计进化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吴剑.创字录.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吴聪,向颖,董荪.文字设计.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3.

[4]刘兵克.自由自在——字体设计与创意.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左佐.治字白方.中国工信出版社,2016.

作者:肖云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