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与实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与实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与实现

[摘要]移动阅读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引导学术共同体关注和感知学科前沿或重要课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议题。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公众认知的重要方式。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价值在于学术引导,而其演进路径则与期刊历史发展阶段及稿源充足性相关。主题设置在学术期刊出版中有多种表现,而其实现离不开编辑的主体性及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化,并依赖于编辑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议程设置;主题设置;学术引导;编辑主体性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公众认知的重要方式。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对特定议题的强调可以提高这些议题在公众感知中的显著度,影响受众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具体到学术出版领域,编辑可以运用议程设置的方式来发挥类似的学术研究选题引导功能。置身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征程上,在与西方国家竞逐知识高地、学术话语权的场域中,学术期刊必须强化主题设置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栏目专题,组织研究议题,建构与议题有关联的思想辐射结构,从而促进社会议题、研究议题与受众议题的不断互动与转换。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出版、移动阅读逐渐兴起,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移动阅读时代,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主题设置,引导学术共同体关注和感知学科前沿或重要议题,显然更具挑战性。

一、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价值:学术引导

学术界对编辑在期刊出版中所扮演的“把关人(gate-keeper)”角色业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学术界仍存在争论。对于编辑是否引领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引领的责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划分,包括期刊层级的划分、编辑和作者分工的划分、办刊阶段的划分等,因此,不能笼统地谈编辑的学术引领作用。在这里,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学术引导”,而且认为应当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情境下实事求是地讨论。譬如,由于创刊时间(历史积累)、创刊人或创刊单位的级别和拥有的资源、起步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期刊之间往往参差不齐。另外,期刊编辑在学术出版实践中是否能够发挥学术引导作用,与其本身的职业态度、抱负和愿意付出的主观努力也密切相关,这涉及到编辑的主体性问题。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是联系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读者的中介,在整个期刊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按照编辑学“文化缔构原理”,编辑对于学术期刊的生产,起着引导、设计和组织等开发性作用,对学术稿件,起着鉴审、选择、淘汰和修正等把关作用,而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大厦又起着构成、审验和革新等作用。编辑的创造性不在于独自的原始创造,而在于综合组织、装配构成整体结构的创造。如前所述,现有文献对于“编辑与学术引领”话题的探讨集中于第一个层面,即该不该引领的问题;关于第二个层面如何引领的问题,有学者提到议程设置理论,但鲜有从主题设置的角度探讨。其实,学术编辑同时还是一个议程设置者(agenda-setter),其对本学科的学术出版生态和学术研究生态,通过选择、设计、规划、推动等方式施加着影响。可见,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期刊生产、开发、组织、把关、传播、引导等方面负有重要作用和责任。已有实证研究发现,CSSCI期刊中排名前十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2014—2016年选题策划的论文,不同学科间策划效果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管窥,期刊编辑的主题设置对于引导学术界对学术议题的关注或争论是有积极效果的。

二、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演进

学术期刊的主题设置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的设置,根据期刊发展阶段、稿源充足性,可分为无主题设置、有主题设置两种情况,其中有主题设置的方式又可归纳为主动设置和被动设置两种。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类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自然科学类期刊三类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相关文本的分析,可以将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与期刊历史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见表1)。在期刊创办初期,由于面向内部服务的定位及稿源不充足等问题,期刊通常没有主题设置。例如,《现代传播》在创办初期(1979-1990年)的定位主要是为学校内部教学工作服务(这也是当时高校学报的普遍特点),导致所选的论文驳杂(没有明显的主题设置意识),大量文章跟传媒研究无关(如体育、外语、思想政治等学科领域的论文)。但随着不断发展和改革,期刊逐渐走向成熟,稿源也逐渐充足,具备了主题设置的客观条件,编辑在期刊生产实践中开始逐渐形成不同的设置方式。近几年来,《传媒观察》《传播文化》《新闻学与传播学》等栏目逐渐固定,刊物特色愈加鲜明。所谓“主动设置”,是指编辑主题策划在先,根据策划的主题征集稿源或约稿,进而组稿出版。而“被动设置”是指先有稿源,通常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期刊,且稿源比较充足丰富。编辑从这些稿源中寻找主题相近或类似的稿件,把它们归纳组合为一类主题。因此,关于期刊主题设置,通常需要根据期刊的发展阶段和稿源等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期刊发展规律的角度,一般而言,在期刊创办早期,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没有建立起来或仅在小范围内被知晓,稿源比较有限,为了保证刊物能够连续出版,一般设定为季刊或半年刊等相对较长的周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学院派的学术期刊,大多是从内部(本校或本学院的教师或研究生)征集稿件。在主题设置方面,面对“稿荒”的实际,即便有主题设置意识,但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之后随着期刊的不断积累发展,在学界业界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稿源越来越充足的情况下,逐渐改为双月刊、月刊甚至半月刊。至此阶段,对于期刊主题,无论是主动设置还是被动设置,编辑或编委会均有相对充足的稿源作为依托。在当今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议题遴选上,即内容上需强化选题的策划与论证。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已不再是传播链上的终点或终端,而是融入了知识生产和传播链条的全过程,所以需要增强期刊选题策划的创新力;而且受众具有议程设置的自主权,他们的相关意见和反馈信息,是检验议题设置是否准确、合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传播渠道上,借力新媒体渠道,增强期刊议题的显著性,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在出版形式上,对新媒体上的内容呈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为增强受众对学术成果的关注,将相关热点问题的显著性研究成果放在网络平台的显著位置,通过对相关专业研究领域问题的挖掘,输送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引导受众深层次思考问题,等等。为适应不同介质(传统纸质媒体、新媒体),学术期刊应有不同的设计,以满足读者“慢阅读”(有时间从容地精读)和“快阅读”(希望快速抓住要点和精华)的不同需要。纸质出版或电脑端电子版可以是完整的论文,而移动端(比如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不宜刊载长篇大论,通常是缩减版,短小精悍,浓缩精华。要多输送有特色、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及时为受众提供认知、决策、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资讯支点”,通过期刊的权威分析、精辟言论等,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在展现形式上,可以有微信公众号、H5等多种丰富的形态,以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表现形态

学术期刊通过优化期刊主题设置,增强期刊议题的显著性和关注力,对学术研究议程和学术成果生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发挥其学术引导功能。主题设置在学术期刊出版中有多种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不同学科期刊论文之间的主题设置,名刊对一般刊物的主题设置,学术会议对期刊论文构成的主题设置,期刊论文对一般学者的引导效应。1.不同学科期刊论文之间的主题设置就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领域,基于CSSCI(2017—2018)收录的人文社科综合类高校学报中6家学报2017—2018年的刊文数据,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选取10个学科作为样本,从“篇均被引次数”和“篇均被下载次数”这两项指标来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不同学科之间的确存在着主题设置现象。从表2可见,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论文的篇均被引和被下载频次均处领先地位,其次是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而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的篇均被引和被下载频次都相对较低。可见,从微观视角看,不同学科之间的论文,学术影响力差异明显。2.名刊对一般刊物的主题设置已有150年发行历史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一直是我国学术期刊特别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榜样。被认为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一直效法Nature。早在1988年,《科学通报》就提出以Nature杂志作为努力方向;在1996年《科学通报》(中、英文版)改造中,又明确提出以Nature为样板,调整编辑方针。Nature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可见一斑。3.学术会议对期刊论文构成的主题设置参加学术会议是期刊选题策划的重要方式。学术会议是编辑跟踪学科前沿、结识专家学者、组稿约稿、宣传展示期刊的重要场所。会议通常集聚了该领域主要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主题涵盖该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学术汇报,可以迅速捕捉该热点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取得的成果、争论的焦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从而保障学术期刊选题的前沿性和可行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学术会议对期刊论文构成议题设置。同时,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一般都会携带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为期刊的选题策划提供了潜在稿源。4.期刊论文对一般学者的引导效应编辑通过设置具有一定导向性的专题计划或主题,与相关学者建立起策略性合作关系,引导学界对某些主题的关注,并组织主题性的学术出版。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新闻界》每一期都有固定的《本期话题》栏目,围绕着当前中国及全球新闻、传播研究的重大、前沿性问题,聚焦于一点,多维度地展现该话题的价值,如“传媒结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新媒体与新闻工作者”“新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等。该栏目因为较好地促进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讨而曾获全国学术期刊金奖。

四、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实现:编辑主体性

学术期刊要强化主题设置,开展问题导向的多层次学术性主题出版设计和规划。要基于对期刊所定位的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的把握,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对年度选题的重点和方向有所规划,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具体到每一期,刊物可基于年度整体规划来策划相应的当期主题,通过邀请客座主题编辑、公开预告和定向邀稿等方式,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争论这个主题,参与到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活动中。从整体、系统的视角,从编辑与作者、学术共同体、大众媒体、外部环境等互动的场域视角,可以发现,学术期刊的主题设置实际上是编辑、学术共同体、社会和学科本身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起到主导和整合、甄别的作用。因此,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实现与编辑的主体性息息相关。所谓编辑的主体性,主要是指“编辑在与其他主体(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等)的协作互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交互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具体体现于编辑在其工作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学术规范、产品推广、读者服务、版权审查洽谈等)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期刊编辑在主题设置中学术引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编辑的主体性及对主体意识的强化,而这只有依赖于编辑的综合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在移动阅读时代,特别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要成为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期刊,就必须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成为促进和引导学术创新的平台。这对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素养除了包含传统媒体时代那些要素,如自身学术素养、沟通和整合能力、专业主义精神、愿景之外,还包括在新媒体条件下议题设置能力的提升,如对于主题“众包”式的征集和甄选、对议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的论证和“融媒体”办刊的理念和能力。在网络媒体时代和终生学趋势下,编辑要强化议程设置能力,需要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自我更新精神持续学习;要加强对国际国内顶级期刊共性的研究、把握和借鉴,创新议题策划模式,提升稿件的国际来源,创新传播模式和融媒体呈现形式,从而全面提升期刊主题出版的传播效力。

参考文献:

[1]夏登武.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学术期刊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话语体系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5(8)

[2]张慕华.论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J].出版广角,2015(13)

[3]朱剑.雾里看花谁的期刊谁的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柯锦华.学术期刊编辑三境界:从旁观者到引领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12

[5]王振铎.编辑学研究60年的6大发现——编辑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J].中国出版,2010(7)

[6]金兼斌.学术编辑的职能及其回归[J].中国编辑,2004(2)

[7]李媛.选题策划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的作用——基于CSSCI期刊中排名前十的学报数据(2014-2016)[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8]陈韬文,等.14位主编对谈华人传播学术期刊发展的十个议题[EB/OL].[2019-03-03].

[9]张新玲,谢永生.国外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新媒体应用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4)

作者:金一超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