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的首发权和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作为中国科技期刊重要群体之一的高校科技期刊,首先应始终坚持内容品质,通过政策引导、开拓选题策划视野,采取学者和出版单位联合办刊等措施,吸引一流的学术成果;其次要找准期刊定位,依托学科优势或地域特色,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实行差异化办刊;再次要关注科研诚信,通过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制定学术伦理政策等措施积极参与到科研诚信建设中;最后从编辑初审、同行评议以及公众监督等多个方面加强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和监督,以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夯实高校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世界一流;内容品质;差异化;科研诚信;公众监督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国科技期刊总量虽已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其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以及国际影响力依旧不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2019年7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途径和措施。高校主办、主管的科技期刊(简称“高校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重要的群体之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途径和措施也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科技期刊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是高校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期刊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坚守内容品质,履行期刊职责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最主要的是能发表一流的科研成果。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大量的优质稿源流向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同时,高校科技期刊同质化问题导致同类期刊竞争激烈,失去对优秀稿源的吸引力。争取优质稿源、提高学术质量,是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1强化政策引导,改变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学术指挥棒作用,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SCI概念自19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已成为科研成果评价、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以SCI收录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尤其在近年来各高校力争优势学科进入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全球前1%的目标要求下,高校科研工作者追求SCI论文数量的风气愈演愈烈。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大量优质稿源外流给期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要从制度改革出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科研工作者将在优秀的高校科技期刊上:一是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的作者不宜一概给予高额奖励,应衡量其对我国产业升级、科技进度带来的贡献,在充分考虑科研创新质量和影响力的基础上给予奖励;二是对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鼓励其继续投稿;三是制定政策要求基金项目结题、职称评定以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要在高校科技期刊上以第一作者。
1.2拓展选题策划的视野
选题策划是期刊的中心和灵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要拓展选题策划视野,围绕当前学术热点、焦点和难点,在筛选论证所在学科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技术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基础上进行选题策划,提升刊物的学术引领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挖掘高校的学术资源,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走访学科、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了解重点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热点,在选题策划上充分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另外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作者(学者)的互动与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例如Nature,Cell和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网站开设“开放创新”平台、在线研讨会平台以及“前沿问题”专栏,为学者提供了参与创新课题研发、讨论前沿和广泛受到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机会,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从单纯报道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变到组织、引导一流的学术交流上,真正起到了学术示范和学术导向作用。
1.3学者和出版单位联合办刊
要孵化出世界一流、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须尝试科学家主抓学术质量、期刊社经营出版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刊之路[1]。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挖掘高校的人才优势,打破校域界限,聘请能够调动学术资源的主编和编委,采取学者办刊的模式。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先进陶瓷(英文)》(《JournalofAdvancedCeramics》)、《纳米研究》(《NanoResearch》)和《摩擦》(《Friction》)为了适应新的办刊方向,聘请清华大学院士以及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期刊主编、副主编,邀请全球学术顶尖专家共同办刊,并发动全球校友进行组稿约稿,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浙江大学出版社通过校学术委员会与出版社合作的形式,由专业学科带头人牵头或者担任主编,出版单位负责期刊编辑出版;此外由主编统筹组建和管理编委会,切实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由编委会完成选题、组稿、约稿等工作,编辑部负责后续出版工作,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实行差异化建设,提高期刊竞争力
《意见》指出要“优化科技期刊和出版结构布局,分类施策”,要“推动差异化特色发展”,这对于解决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定位不清晰、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差异化发展是指期刊集中各种资源,获得最适合自身生存发展又避免和其他期刊同质化的比较优势,在与同类期刊相互依存和制约过程中协同发展[2]。高校科技期刊应找准定位,根据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期刊发展的方向,形成自身刊物特色,实行差异化办刊。
2.1依托学科优势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其主办的刊物提供了优质的学术资源,而高校科技期刊也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这类高水平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应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做精做深,并借助主办单位的平台和品牌效应,增加对高水平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3]。比如,清华大学依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国内首个摩擦学领域的国际期刊《摩擦》(《Friction》);同济大学以土木学院为核心创办《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FrontiersofStructuralandCivilEngineering》);浙江大学借助高水平优势学科创办《食品品质与安全研究》(《FoodQualityandSafety》)以及《生物设计与制造》(《Bio-designandManufacturing》)等刊物。
2.2依托地域优势
普通地方性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科技期刊在稿源质量和办刊资源上无法与高水平大学期刊相比。这类高校的科技期刊要考虑地域特色、应用型特色等因素,偏重于学术理论普及、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通过设立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比如《莆田学院学报》的“生物技术”栏目,对当地经济支柱之一枇杷从品种引进、改良、果园管理、品质分析、果实保鲜盒深加工等进行一系列跟踪报导[4],在形成莆田市枇杷完整产业链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所属高校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建筑技术”特色栏目,促进产学研融合,成为校企合作的展示平台[5]。
2.3搭建学科交叉创新平台
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倡导问题导向,鼓励学科交叉的新阶段。《意见》提出科技期刊要“引领发展、创新突破”“抢抓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遇”“突出前瞻引领布局新兴交叉领域”。高校拥有众多的学科门类,具有发展交叉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要服务问题导向的研究,依托高校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栏目,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交流,搭建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6-7],以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在同类期刊中的竞争优势。比如《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依托生物医学、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优势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独特优势,成立《学科交叉》栏目,展示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跨学科交流。
3关注科研诚信,建立期刊信誉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期刊出版是科研诚信全方位建设的重要环节。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前提是要有纯净的学术环境,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自身信誉度。
3.1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教育是加强科研诚信不可或缺的一环,袁子晗等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关注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对教师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的诚信教育重视不足[8]。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销的来自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中,来自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教师、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建议科研诚信的施教对象要从研究生扩大至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以开设公共课、选修课、讲座、报告会、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慕课等多元方式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同时要拓宽诚信教育的思路,通过征文比赛等形式宣传科研诚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了营造风清气正、致真唯实的学术科研环境,举办“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案例分析征文大赛。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科研诚信建设中去,通过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设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及时转发国家制定的政策,关于科研诚信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加强学术诚信案例宣传,使广大师生能够持续接受科研诚信教育,时刻绷紧科研诚信这根弦。
3.2制定学术伦理规范政策
科技期刊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0年开始,制定专门的学术伦理规范政策已成为国际一流期刊的趋势,高校科技期刊应借鉴一流期刊的做法,尽快制订刊物的出版伦理规范政策,细化和落实可操作性流程。作为国内首家被SCI收录的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诚信规范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根据办刊以来应对论文投稿和发表中剽窃问题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考虑自2008年以来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出台的一系列伦理政策和反剽窃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刊物特色,于2015年自身的《防剽窃政策》(Anti-plagiarismpolicy),主要界定了九种剽窃现象及相应的防剽窃规范指南,并制定了投稿期和发表前利用Crosscheck进行二次的流程和分析标准,为编辑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提供对策。这些举措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和出版同行的关注和赞许,也为刊物获得了良好的学术信誉度。
4完善审稿机制,重视公众监督
编辑的初审以及同行专家的外审是保障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编辑应严格筛选符合期刊定位的稿件,并应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剔除存在重复性研究或学术不端的稿件;组织同行专家评审,重视建立完善的审稿专家库,精准遴选小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建立审稿披露和回避机制,明确评审细节等。完善后的公众监督机制,以促进科研环境的良性发展。
4.1加强编辑部的初审把关
初审是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第一道关。一是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考虑到从收稿到录用,一般的期刊均有数月的出版时滞,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前的再次检测,避免在退修过程中再次发生抄袭、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因检测数据库更新带来的数据缺失。二是要特别留意稿件中存在的隐性学术不端问题,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主动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熟悉一般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对文章的观点、论证等有全面的了解。此外针对图片和公式较多而检测系统存在检测局限的文章,要加强信息检索,花精力查找比对相应文献。三是对论文作者署名进行把关。署名不当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之一,很多科技期刊编辑部会碰到论文署名纠纷,比如署名太多、署名次序混乱、随意增删作者等。编辑部应把好论文署名关,通过投稿指南明确规定署名的条件和形式,投稿时就要求每个作者签名已示知情权,并且不允许随意更改。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要求每位作者提供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并提供作者具体贡献列表,以保护作者权益并且作为作者问责的保障。四是保留论文的原始数据。数据造假比较隐蔽,一般很难被发现,很多SCI期刊为了防止论文数据造假,要求投稿人提供原始数据甚至数据处理过程,同时会找相应的专家对数据进行核实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可靠。未来高校可以考虑建立联合的数据保存分享平台,鼓励作者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方案上传至公开数据库中,供编辑和审稿专家审核稿件时核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减少学术不端对期刊的影响,同时还可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
4.2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与编辑初审相比,同行专家可从更专业细致的角度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9],建立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首先要健全审稿专家的遴选制度,尤其是针对部分综合性的高校科技期刊,根据稿件的学科分布,强化“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以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建立利益回避机制,设置披露和回避程序,编辑应要求审稿人回应审稿邀请或者提交审稿意见时,披露任何存在的利益冲突。再次是以核对清单的方式为审稿人提供明确的指导,因为相比期刊编辑,外审专家对论文学术不端审查的意识要薄弱[10],因此在要求评审专家审查文章学术质量的同时,在审稿意见单中单独列出对学术不端的评价项目,最大限度地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审查范围;第四是注意同行评议中信息的保密性,除了允许被期刊公开的内容之外,评审专家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或之后不得披露关于稿件的任何细节。
4.3重视公众监督
前的重重把关,使大多数论文的原创性得到了保障。《科学文化》(《CulturesofScience》)联合主编,魁北克大学伯纳德•席勒教授认为,让科研成果向公众开放,公众监督评判科研成果是确保科研诚信的核心。PubPeer,PeerJ,OSID开放科学计划等鼓励公众对已经过同行评审后发表的论文进行讨论,甚至建立PubPeer和PubMedCommons等专门的讨论平台,要求作者对公众的质疑进行回复,这对整个学术出版过程产生不可或缺的监督作用。成立于2010年的“撤稿观察”(RetractionWatch),通过报道撤稿情况,曝光这类事件以及深挖相关责任人,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自2010年开始采取“文后追踪”措施,在网站上专门开通后公众反馈功能,每篇论文的下方都有公开同行评论(OpenPeerComments)区域,读者如果对论文的原创性有争议或有其他任何疑问,都可以在线直接评论或举报。自2014年开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三刊为发表的文章标记CrossMark(版本标识),旨在追踪文章版本信息,此外还嵌入了作者ORCID、基金标识等其他信息,其中基金标识信息可以提取正式发表成果中的基金资助信息,在方便资助机构统计查找的同时,也为公众监督提供了可能性。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应重视公众反馈,可以联合或者单刊搭建类似的公众反馈平台,通过网络手段形成信息互通,从而不断完善后的监督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葛建平,俞敏,刘德生,等.高校英文版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探析:基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办刊实践的调研[J].科技与出版,2018,37(4):63-67.
[2]樊霞.高校学术期刊的融合与差异化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9,52(5):117-121.
[3]宋雪飞,李凌.高校学报的差异化发展策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155-160.
[4]林锋.当前学术期刊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标签”探析:以《莆田学院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08-1212.
[5]梁赛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596-600.
[6]刘伦刚.营造问题导向的研究环境,搭建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5-10.
[7]李淑英.高校学报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J].中国编辑,2017(10):59-64.
[8]袁子晗,靳彤,张红伟,等.我国42所大学科研诚信教育状况实证分析[J].科学与社会,2019,9(1):50-62.
[9]金一超.学术编辑的初始评价职能[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2):76-78.
[10]王育花,童成立.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27-1135.
作者:朱小惠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