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评价指标创新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评价指标创新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评价指标创新实践

摘要: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提出,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英文期刊在语言、传播力等方面相对于中文期刊具有一定优势,应该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先锋队。期刊评价工作是推动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检视英文科技期刊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成为世界一流期刊,需要依托期刊评价工作的检视和推动,虽然业界和学界对当前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一些不同声音,但现阶段,期刊评价工作仍然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辅助工具,正确认识、理解、运用和创新期刊评价成果对促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升国际学术话语影响力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享了国内诸多优秀期刊在正确理解、运用期刊评价成果的先进经验,并重点论述我国在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和评价标准研制上的重要创新举措,以期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鼓舞精神、指引方向。

关键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期刊评价;影响因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WAJCI

2019年8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10条提出:“建设世界科技论文引文库、专家学者库、科技期刊应用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球创新指数,增强中国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可见,期刊指标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英文期刊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虽然业界人士对过多强调英文期刊有过提出过质疑[1]。,但是,在当前的期刊出版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英文期刊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动中的确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科技期刊大多是英文期刊。而且,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论文也大多通过英文期刊呈现。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框架下,持续快速发展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英文、中文期刊等效同质共同发展,努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是必须要坚持和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期刊评价是促进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和运用期刊评价成果是快速提升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需要努力关注和运用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界和业界人士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何满潮、佘诗刚等人[2]认为要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客观认识、恰当使用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避免将期刊评价等同于论文评价,避免盲从国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许莲华、肖雪山等人[3]也提出我们不应该将评价的权力交予外国人,不要被国外的评价体系绑架,而应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国国情的较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可见,部分业界人士已经开始要求改变目前西方主导的期刊评价标准。本文按照这种思路,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从期刊评价视角,探讨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和方法。

1正确认识和理解期刊评价工作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评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通过事业内部的评价活动来推动和完善。期刊评价活动也是推动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40年来,以SCI影响因子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期刊评价活动成为国际主流的期刊评价体系。但是,以SCI和影响因子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系不断暴露出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陆大道院士[4]甚至认为:“中国的科研资助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部分业界人士也对这种“唯SCI”现象进行了批评。游苏宁、陈浩元等[5]批评了“唯”评价的现象:“当下不少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办刊人一心只为提升评价指标、被SCI收录、进入各种‘核心期刊’目录等,已经到了必须加以纠正的地步,真的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办刊的初心。”张品纯[1]明确表示:“不赞同用属于文献计量学范畴的期刊引证指标来认定和评价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冷怀明[6]也强调:“如果期刊人自己过度倚重以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的期刊评价方法,以追求期刊影响因子为第一办刊要务,其必将导致科技期刊功能异化,最终远离办刊初心。”这种“唯”评价的倾向可能已经脱离了期刊评价的初衷。正确认识和理解期刊评价理论、方法、过程,并客观科学地应用期刊评价成果,可以帮助期刊事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准发展方向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2正确运用国际期刊评价成果

期刊评价标准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期刊办刊进展、掌控期刊发展方向。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利用这种工具。因此,本研究认为,不要过于看重指标,但要熟练运用和掌握,还要学会通过指标主动寻找与国际品牌期刊的差距,助力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现有条件下,中国科技期刊相较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期刊评价指标给了我们一把寻找差距的“尺子”。这把“尺子”首先衡量的是学术论文,在SCI被引入中国之前,国内对学术论文仅有主观定性评价,缺乏客观定量标准。SCI评价体系的引入,为学术评价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同时,也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一种尺度。除了SCI的影响因子评价指标外,国际上还陆续推出了诸如CiteScore、SCImagoJournalRank(SJR)、谷歌学术指标(GoogleScholarMetrics)、自然指数(NatureIndex,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等相关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近些年兴起的Altmetric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将各种社交媒体,如News、Blogs、Twitter、Facebook、Wikipedia、F1000、LinkedIn、OpenSyllabu、SinaWeibo等的传播数据引入期刊、论文等影响力的评价。这些均是推进期刊发展的重要“尺子”,在实践中,国内优秀期刊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尺子”,以促进和推动期刊的发展。

2.1借助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国际顶级期刊

《NationalScienceReview》(《国家科学评论》)是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该刊创刊之初就对标国际顶级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期刊。2017年,中国科学院网站了《“两刊”和<国家科学评论>SCI影响因子取得新突破》的专题文章,其中专门将《NationalScienceReview》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7]。表1显示,《Nature》《Science》两刊的IF分别从2015年的38.138和34.661提升到2019年的42.778和41.845,而《NatureCommunications》和《PNAS》两刊,IF分别保持在12和9左右,且《NationalScienceReview》的影响因子已经由2015年的8.000提升到2019年的16.693,影响因子在这5本综合性刊物中的排序也由2015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三位,但从可被引文献量看,《NationalScienceReview》与其他4本期刊仍有较大差距。综上,基于影响因子、CiteScore等的期刊评价指标,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对标国际顶级期刊的重要标准或尺度。借助这些国际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标准,可以直观地查看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也能目标明确地落实前进的方向。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分析和对比影响因子等指标,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着重内涵建设,形成一流、先进的办刊理念,相应提升编辑将帅人才素质,努力创新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举措,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期刊未来发展方案,促进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2借助评价指标评估发文质量

长春光机所主办的英文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我国近年来新创英文期刊的优秀代表,该刊创刊3年即进入SCI光学期刊榜前3位。《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在创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不以进入SCI为目标,而是立足于成为世界一流光学期刊。虽然不“唯”SCI至上,但《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并未放弃对评价指标的合理使用。例如,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团队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由于这一新的表征方式打破了超材料固有概念,《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为这一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快速通道。这篇文章发表4年后,在WebofSciences上被引超过250次,还被ESI评选为热点文章。此外,姜澜教授的综述发表半年后被引超过10次,潘建伟院士的综述发表3年后被引超过80次,龙桂鲁教授的原创研究发表2年后被引超过90次,都是领域内近3年的高被引文章[8]。虽然杂志在发表这些文章时并未以被引数为目标,但借助WebofSciences的统计,可以清晰了解与掌握所发文章的相关指标,为后续的发文方向和重点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3借助评价体系进行期刊发展规划

科技期刊的发展须有目标和规划,特别对新创办的期刊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当然,几乎每一本科技期刊都希望成为行业翘楚,初创的英文期刊更是以成为国际顶级期刊为目标。但是,何为顶级期刊?成为顶级期刊应有何种标准?这在主观范畴内很难说清楚。因此,在制定期刊规划和目标时,大多数期刊仍以影响因子作为对标和方向。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英文期刊《CellResearch》就将影响因子融入了刊物的发展规划之中。2006年,裴钢院士担任《CellResearch》主编之初,期刊影响因子只有2.1,于是他提出要打造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的目标(初期目标是达到美国学会会刊的水平,影响因子5)[9]。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编辑部开始引进高水平编辑团队、加快审稿周期、为优秀论文开辟“绿色通道”。这些措施效果明显,2006年和2007年,《CellResearch》的影响因子分别突破了3和4,2009年达到8.151,2019年更是一举跃升到20.507。实践表明,以影响因子为目标,一定程度上倒逼编辑部改革的方式在《CellResearch》的办刊过程中收效明显。由此可见,期刊评价指标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把重要标尺。通过影响影子的比较,可以让编辑部了解自己刊物与国际顶尖期刊的差距,也能看到刊物的进步,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信心。相关部门通过我国科技期刊进入SCI的数量,可以掌握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为制定科技期刊的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期刊评价指标的各种数据,寻找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3中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创新实践进展

3.1相关部门已经自主研发了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以下简称《WAJCI年报》)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内传播较广、影响面较大、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期刊。该报告2018年12月和2019年10月分别评价期刊13063种、13088种,包括英文期刊、中文期刊、西班牙文期刊、葡萄牙文期刊、德文期刊、法文期刊、土耳其文期刊、日文期刊,其中中国期刊分别为1616种和1429种,相比之下,SCIE仅收录中国大陆科技期刊241种。该报告采用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CI)评价期刊,反映各刊影响力大小。CI的变化代表了这个期刊相当于学科最大值变化速率的相对值。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双指标进行归一化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CI指标力求克服单一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使同学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具备较好的可比性,其期刊分类包含了240个学科领域,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设置了177个学科领域类目,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设置了63个学科领域类目,交叉学科的期刊同时跨2-3个学科领域。该报告尽量使每个期刊都能划分到相对精准的学科里,以实现世界期刊在统一的学科中进行排序比较。该报告也提出:“排序不代表质量水平,但至少可以让中国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学术期刊在与国际期刊在大数据环境下同台比较之后,能够更客观地看到自己在世界学科发展中应有的影响力水平。”[10]《WAJCI年报》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具有国际视野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它并没有完全跟随西方的期刊评价指标,在指标设计和刊物遴选方面都体现了自己独到的创新。一方面,《WAJCI年报》收录的期刊语言类型较其他期刊数据库更为丰富。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期刊数据库基本以英语为主,即便有一些非英语期刊,数量也极其有限。而《WAJCI年报》收录的期刊则包含了多种语言,且数量不少。可以说,它的国际化水平相比目前的期刊数据库大为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际化=英语化的习惯思维。如果这种思路能够继续保持,该报告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WAJCI年报》采用的CI指标,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发文量这个新维度。科睿唯安的宁笔博士曾经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下过一个定义:影响因子和发文数量都能达到世界前10%的期刊。然而,目前西方的期刊评价指标大多只考虑引用数量,没有加入发文数量这一指标。因此,这给一些期刊“做数据”留下了可乘之机。CI指标的提出,要求期刊既“强”又“大”。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WAJCI年报》的出现和CI指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利于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营造一个更加风清气正的外部环境,同时,可以在客观上强化中国在期刊评价领域的话语权。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一个期刊评价体系从提出到完善,再到被国际科学界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WAJCI年报》在期刊遴选和、数据采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国际认可度方面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WAJCI年报》的出现,体现了我国期刊界宽广的视野,假以时日,它很可能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3.2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启科技期刊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8年4月15日,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等机构起草的湖北省地方标准《英文科技学术期刊评级规范(DB42/T1329-2018)》[11](以下简称《规范》)正式生效——这是我国在标准层面对英文科技期刊评价研究与管理工作开展研讨的开端。《规范》提出,创刊3年及以上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的评级指标体系和创刊3年及以内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的评级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从法律法规、学术质量及国际影响力、编校出版质量、期刊获资助与社会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创刊3年及以上(内)的三级评价指标分别涉及18个(13个),打分采取单指标赋值,并通过总得分范围进行分级认定,适用于所有学科的英文科技期刊。《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地方英文期刊评价标准,也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评级标准建设的开端。虽然该评级规范是一个地方标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看作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评价标准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牌,不仅开启了我国区域对英文科技期刊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索之路,填补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评价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目前,该《规范》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如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规范》的应用实践,相关行业应加大推广力度,在评级应用中不断完善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建立起基于英文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为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评价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标准层面的重要支撑。

3.3我国部分行业已启动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工作

2019年4月17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公布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该体系以“坚持政策导向、学术导向、质量导向、服务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原则,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12]根据目前对该期刊评价体系的跟踪调研,其尚未被正式应用于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制定工作中。客观来讲,虽然这份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短时间内,不能承担主导国际期刊话语权的重任,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期刊评价指标启示。一方面,学会主导的期刊评价体系可以克服“定量评价”的弊端。目前的期刊评价体系几乎都是“大而全”的复杂评价体系。虽然期刊均按照学科进行了划分,但却只能按照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定量指标来综合计算、得出评价结果。虽然也有个别指标要参照相关学科学者的意见,但在实践中,其对定量的期刊评价结果影响甚微。而在这份《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专家推荐度”的指标,可见,专家主观评价已经纳入期刊评价体系。相比其他期刊评价体系,行业学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本学科的科学家“近距离”接触,可以适度引入“主观评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客观评价”主导之下的“刷数据”等不端行为。另一方面,未来如果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期刊评价体系,也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于期刊评价的主导和控制。虽然我国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国际化期刊评价体系,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而以学会为中心的期刊评价研究主体不仅能融合学者的要求,也更符合“碎片化”分工的社会趋势,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如果这种期刊评价体系能够推广,将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西方期刊评价体系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我们今后不仅要在“中医药期刊”这种中国特色鲜明的学科制定期刊评价标准,更应该参与主导相关国际学会或国际组织提出的各学科的期刊评价体系。

4结语

正确理解、利用和推进期刊评价工作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作为期刊从业者,我们有必要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认识和理解各项评价指标,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办刊工作,使它成为我国英文期刊发展过程中一把标尺,不断用它衡量我们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方向,并在办刊实践中根据评价指标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推动英文期刊的发展。其次,我们在创办英文期刊的过程中,不能“唯”指标,但要主动的学习指标、利用指标,通过指标寻找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差距,尽力打造更多各学科领域的高影响力国际大刊。最后,期刊评价指标是期刊话语权,乃至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充分利用和学习西方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着力打造自己的期刊评价体系,并将其推至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央,以便获得更大的期刊话语权和学术话语权,为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大国的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品纯.培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5):6-10.

[2]何满潮,佘诗刚,林松清,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J].编辑学报,2018(4):337-343.

[3]许莲华,肖雪山,林愉青.论中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2):5-13.

[4]院士怒批:中国科研被SCI支配,贫于创新、贫于思想![EB/OL].(2018-11-20)[2019-08-18].

[5]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4):331-336.

[6]冷怀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实际行动[J].科技与出版,2019(1):45-49.

[7]“两刊”和《国家科学评论》SCI影响因子取得新突破[EB/OL].

[8]郭宸孜,白雨虹,崔铁军.超越论文,服务科研:《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培育我国旗舰科技期刊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9(1):1-6.

[9]程磊,李党生.如何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以《细胞研究》为例谈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传媒,2011(10):14-16.

[10]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EB/OL].

[11]英文科技学术期刊评级规范:DB42/T1329-2018[S].武汉: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

[12]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的公示[EB/OL].

作者:武晓耕 佘诗刚 胡小洋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