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5G时代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创新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G时代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创新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5G时代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创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知识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版行业也试图在知识服务领域有所作为。然而,学术期刊在知识服务领域的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产品形态、盈利模式单一,亟须创新服务模式。5g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不断融入出版领域,这给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视频;音频;知识服务;直播在线;学术研讨会

学术期刊作为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承担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对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以及创新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术期刊的受众面窄,优秀学术成果的大众普及度不高,有需求的读者较难找到学术研究成果的整体脉络,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受到一定制约。近年来,知识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期刊行业也试图在知识服务领域有所作为,然而,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产品形态、盈利模式单一。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尤其是5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高速发展并不断融入出版领域当中,这给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我国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现状

1.知识服务产品形态单一从学术期刊产品的形态来看,即便经历了媒体融合阶段,大部分期刊仍旧以纸质期刊为主要传播载体,虽然它们将数字化内容收录到知网、龙源期刊、万方数据库等期刊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但出版的载体仍是纸质期刊。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媒体融合发展阶段,有部分学术期刊社走在前列,实现了线上的数字期刊出版。然而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数字期刊,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形态仍旧以文字、图片、数据的平面展示为主,这是产品形态单一的表现。随着5G商用的推进,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与方式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学术成果纸质化或仅以“文字+图片+数据”展示的数字版已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下用户的需求。

2.知识服务模式单一从服务模式来看,当前学术期刊的服务模式也极为有限,这主要是受限于产品形态单一。从服务对象来看,学术期刊服务的对象以作者为主,服务模式主要是“采—编—发”,作者将稿件投递到期刊社后,要等待较长的审稿期,最关键的是纸质期刊版面有限、刊发周期长,难以满足作者快速发表成果的需求。服务内容也仅限于版面提供,以及针对论文修改的沟通、建议等传统服务,服务模式单一。事实上,除了需要发表学术成果的作者,还有大量需要寻找学术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用户,甚至是广大的普通用户。读者对学术成果的需求,就是快速获取相关研究成果、数据,甚至预测研究方向。受限于单一的产品形态以及服务模式,学术期刊对专业读者群体的服务是缺失的,更不用说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而5G时代的到来,知识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用户对学术成果的知识服务需求也将会有较大的改变,这将倒逼学术期刊创新知识服务模式,扩大服务对象,满足更多用户展示、获取学术成果的需求。

二、新技术创新知识服务产品形态

专业、严谨、精深是学术期刊的主要特点,也是学术期刊生存的首要法则。然而,利用单一平面化的图文、数据形式来展示专业的学术成果,无论是对专家学者来说,还是对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都是相对枯燥的形式,不仅不便于读者理解获取,还不利于传播。在5G时代,学术期刊知识服务首要思考的是结合新技术来创新产品形态,改变以往学术出版枯燥、刻板的形式,如将产品音频化、视频化、3D化,甚至结合VR/AR技术等,将学术内容进行多形态、立体的全方位展示,使学术成果更为直观。

1.多媒体产品形态,直观展示学术成果与图文相比,音频、视频可以给用户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和更具体的展示,具有更高效的传播效率。对用户来说,阅读科技期刊论文需要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术成果通过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用户可快速理解核心内容。音频/视频的讲解可以是论文的作者,也可以是行业内知名学者,讲解内容可以是经典文献,也可以是前沿学术成果。音频/视频讲解的模式成本低、制作期短,期刊社可以多元化开发期刊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如医学顶级期刊NEJM和Lancet就相当注重视频和音频的产品形态,在官方网站上专门设立了Audio&Video栏目,专门作者的音频及视频,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Nature每周都会免费的音频向读者概述当期文章的核心内容,这其中还包括世界各地记者以及著名科学家对论文的评论和分析。我国也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做法,中国医学会杂志社在视频应用方面有深度的应用。2015年8月,该社获准在线出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后,中国医学会杂志社进一步深度融合新技术,在2018年12月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更名为《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致力于以视频和音频的展现方式报道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不仅以传统的文本形式展示学术成果,还以音频及视频出版方式传递知识,使得实验研究等更为直观、生动、可视化。除了可听可见,《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还可以“见人”,即见作者本人——每篇文章的作者都出镜介绍自己研究的思路、成果,与读者进行更为直接的交流。近年来,VR/AR技术在出版领域、教育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VR/AR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逼真的虚拟环境,再通过相关的传感设备让用户沉浸在虚拟场景中,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与场景交互。相较视频和音频,“VR/AR+期刊”的产品形态无疑更具有互动性,也更便于读者理解学术成果。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AR阅读眩晕感将得到极大降低,AR内容因数据传输造成的卡顿也将减少,同时5G的应用也将带来AR传感设备的技术变革,降低设备的开发、维护成本,这就降低了出版机构引入VR/AR技术的成本。因此,学术期刊在结合VR/AR技术领域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应当牢牢把握5G时代的VR/AR技术优势,创新知识服务产品形态。

2.直播和举行在线学术研讨会,创新学术交流服务发表、展示、传播学术成果是作者的需求,寻找、获取学术成果是读者的需求,高效的学术交流亦是作者、读者不可忽略但又长期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需求。学术交流有利于扩大科学研究的视野,快速检验研究成果,是科研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学术期刊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的发展中仍存在较大不足,主要原因是学术交流的形式多以线下会议为主,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要同时协调多方面专家学者的时间,成本高、频次低,难以满足学术交流高时效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专家学者直播和举行在线学术研讨会成为一种新的学术交流形式,既可以充分发挥线下研讨会在交互性、专业性方面的优势,又能很好地解决线下会议需要召集人员和解决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覆盖面广,用户的参与成本更低。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高速率、低时延的技术特点将会促进直播、在线实时培训交流等形式的常态化发展。通过学术成果的直播,以及召开在线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可以第一时间与其他学者分享交流,及时更新研究动态,避免研究成果出现滞后、重复等问题。如《沉积学报》在2016年就开始尝试利用QQ群召开在线学术会议,每期有特定的主题,并邀请特定主讲人(一般以有一定成果和影响力的科研人员为主)主持,至今已召开数十场在线学术会议。通过线上学术会议,《沉积学报》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了作者和读者黏性,提高了约稿质量,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广大学者当中建立起良好的期刊品牌形象。未来,《沉积学报》将在线学术研讨会当作新型知识服务产品,考虑在线课堂、在线付费会议等形式。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直播,还是在线研讨会的实时交流,都是力求通过新技术来创新、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建立知识服务的桥梁。

三、专业类应用及工具助力知识服务发展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类应用及工具作为知识服务的一大门类,围绕学术期刊的科研、写作等不同环节,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工具、应用服务,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发展。

1.科研工作辅助工具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的主要需求是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对科研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分析、探究,则变得尤为关键。如在科研的选题方向上,科研人员需要客观地评估各项指标,保证科研的创新性、高起点,如果没有专业工具辅助,科研人员将会受到个人经验的干扰。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壹学者,就提供“课题立项助手”服务。这一服务主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关联挖掘和推荐、聚类算法三大技术开发,帮助科研人员快速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并且根据研究方向推荐同学科以及跨学科的合作学者。在选题预判环节,用户可通过输入关键词,获取近年来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章数量,了解该选题的研究热度,随后可以分析文章的收录系数,了解当前研究文章的质量,还可以分析关键词的研究热点、研究空白点等。

2.论文写作辅助工具在科研论文写作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如面对海量的文献、复杂的专业术语、学术不端行为等。在写作环节,这些问题都需要出版机构敏感捕捉到位,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服务)。在面对海量的文献难题方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自身在医学领域的资源优势,联合技术合作商一起研发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版“医学文献王”,帮助用户解决文献检索、获取全文等问题。垂直领域的期刊可借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经验,在相关垂直领域集中发力,充分利用自身的期刊资源优势、作者资源优势等,开发辅助类工具,以便更好地服务相关行业的作者和读者。

3.专业领域辅助工具帮助科研工作者、传播、获取学术成果仅是知识服务的一个方向。当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用户思维来开发产品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可以提供服务的环节。如在专业领域,为了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出版机构可以提供相关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如集合了各种医学计算公式的计算工具APP,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快速计算结果。与此同时,随着科研及执业环境的复杂化,用户迫切需要一些帮助科学决策的工具,这些工具需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庞大数据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BMJ集团联合打造的《BMJ最佳临床实践》中文版,针对临床诊疗过程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最新、精准的诊疗知识,帮助医务工作者做出最合适的诊断、治疗方案。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5G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将会给学术期刊带来广阔的创新空间。学术期刊应与时俱进地把握知识服务红利,探索多元化、创新型的知识服务模式,满足用户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立雪,王晓光.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9(3):147-152.

[2]方军.知识付费:带动出版业向知识服务转型[J].出版广角,2018(7):9-11.

[3]张新玲,谢永生.国外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新媒体应用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4):75-76.

[4]李鹏,卜延明,夏爽,等.视频技术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3):292-295.

[5]田文博,陈禾.国际学术出版推广新工具使用初探——以Kudos、TrendMD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8(6):110-115.

作者:李亚卓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