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品质提升策略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品质提升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品质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基于对交叉学科及交叉学科科技期刊性质、特点的分析,提炼、归纳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品质提升策略,提出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在找准期刊定位、组织创新性内容、拓展传播途径等三个方面的品质提升思路。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应充分认识自身特性,制定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特色化;专业化;品质提升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期刊作为发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学科融合与创新经营的重要传播载体,其经营思路和刊文水准直接体现和推动着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水平,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叉学科科技期刊与单一学科科技期刊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研究范畴的学科“交叉性”。在办刊实践中,往往由于对期刊交叉属性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而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期刊定位不准或含糊,导致期刊失去了特色,这主要是由于对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等把握不准造成的。其次,刊文内容不能紧扣交叉学科的属性特点而偏重于某一学科,从而丧失了交叉学科最本质的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特性,其刊发的研究成果也很难体现交叉学科的创新价值。最后,部分交叉学科科技期刊不能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纸刊方式传播研究成果,信息传递方式单一、效率不高。交叉学科科技期刊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需在充分认识学科属性的基础上,从期刊定位、内容组织和传播途径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创新度高的精品期刊。本文基于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经营中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从期刊定位、内容组织和传播途径三个方面,探讨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品质提升策略,以期为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把握学科属性特点,找准期刊定位,塑造期刊品牌

期刊品牌是期刊的办刊宗旨、理念、特色、整体形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期刊品牌的形成,表明期刊所从事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性劳动,得到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认可,成为具有潜在市场效应的物质存在,有了一定的市场附加值,是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品牌塑造因横跨两个或多个学科,因此在学科属性把握、期刊定位、研究方法选择、内容组织、特色构建等方面不同于单一学科科技期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和“倾向性”,不同的办刊者、不同的办刊目的和视角、不同的专业背景,对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定位可能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一)牢牢把握学科属性特点,坚持准确、科学的办刊宗旨把握好学科的属性特点,是交叉学科科技期刊提升品质的第一要务。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各学科在交叉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影响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交叉学科科技期刊首先要厘清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把握学科的属性特点,进而树立准确的、科学的办刊宗旨,使期刊的宗旨、方针与学科相匹配、相适应,这样才能为期刊的良好运营奠定坚实的支撑。

(二)基于学科属性确立正确的研究思维科技期刊是传播、积累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对促进科技、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推动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交叉学科科技期刊需要基于学科属性,确立适应交叉后学科特点的研究思维。研究思维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宏观、中观及微观的学科属性,具体在所研究的主题上,应采用科学的、适用的研究思维,使研究思维与研究主题相匹配,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科学性,并有可能推动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三)与国际接轨,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科技期刊在绝对数量上较大,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占比相对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大多是中文刊物,由于语言的限制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考虑学科特点、忽略论文实用性、单纯用“被引量”“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指标衡量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长时间存在;另外就是过分推崇SCI、SSCI、EI等国外索引目录。上述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国内期刊在办刊侧重上受到干扰,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内期刊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受到挤压。由此也导致国内高端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类研究成果虽能获得一些国际引用量,但囿于语言障碍和传播途径限制,导致我国科技成果在国内认知,以及生产力转化的深度、广度上受到制约。因此,科技期刊尤其是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如何自强有为,培育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显得非常宝贵。

三、期刊内容组织要突出交叉学科的创新性要求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专业学术期刊应该是本专业领域科技进步的引领者、推动者。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学科定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其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性要求,也往往高于专业期刊。因此,交叉学科科技期刊须紧紧立足学科特点,突出交叉学科的“交叉”属性和“创新”属性,创新研究方法,建立高水平的编审队伍,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聚变,催生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一)研究主题和内容要体现创新性要求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成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假交叉”,即只有形式上的交叉,而没有学科之间研究思维、科学逻辑等方面的相互渗透、交融。因此,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在对来稿进行审核时,应着重审核其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创新性及其科学性。交叉学科的研究应建立在所交叉学科发展水平基础上,充分考虑科技、社会发展之趋势、之所需,并重点考量学科之间融合与交互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融合与交叉,才能产出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并以此推动科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研究方法需有所突破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横跨两个或多个学科,除在内容上表现出典型的交叉性、融合性、创新性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必定需要有所突破。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综合考虑各交叉学科的研究思维、研究基础,考量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必要时还需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或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以满足学科交叉后的研究需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是研究成果科学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交叉学科研究创新性的重要体现。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够催生或促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高水平的编审队伍是期刊创新性的重要保证编审队伍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力量。对于交叉学科科技期刊而言,编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执业素养,是期刊创新性的重要保证。首先,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应拥有学科交叉领域内强大的专家审稿资源,建立严格的“三审”制度,甚至有必要建立更多层级的审稿制度和“交叉审稿”机制。其次,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能够准确、有效评审和及时的重要基础。最后,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主编,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开阔的科研视野,尤其要具有坚定的“科学办刊、推动学科发展与进步”的信念和情怀,这对把控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向,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拓展传播途径,大力推进媒体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媒体融合成为学术期刊提升服务水平、扩展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同时,受众日益分化为相对孤立的个体,对多元化媒体工具的依赖日渐加深。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创新性更加突出,对成果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要求也更高。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往往容易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信息爆炸时代的媒体融合,为这些理论性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分众化的传播途径,使这些边缘性、交叉性、创新性的成果,能够快速而广泛地在孤立的受众中传播,从而更有利于成果在所涉各学科间的交互传播与互动。因此,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应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建立资源体系和多媒体融合的综合信息平台,博取更大发展。

(一)加强在线采编系统建设,提高采编效率,保证交叉学科创新性学术成果的快速借助快速发展的先进信息技术,应积极推动在线采编系统建设,提高投、审、编、排、校等采编效率,有力地保证交叉学科创新性学术成果审核、刊发的效率,促进学术成果的价值实现。在线采编系统更便于建立期刊作者资源库,为期刊的持续发展、为推动学科的进步提供专家支撑。拥有稳定、广泛的作者队伍和专家群,是期刊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地通过学术会议、论坛、沙龙等进行成果的交流和探讨,通过思想的碰撞来激发研究、创新的“灵感”。借助在线采编系统中电子化数据易提取、易存储、易搜索、易分析和易处理的优势,有利于积累大量的作者和专家信息资源,以此为基础,将之整理形成分类专家资源库,为专题组稿、定向组稿、精准组稿,以及开展交叉学科所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专业研讨提供坚实的系统资源。

(二)多媒体互动融合,打造综合信息平台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给期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方式,其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影响受信息化的冲击比较大,传统纸媒订阅量普遍出现下降的趋势,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传播效率日趋下降,研究成果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实现。为了更高效地传播学术成果,促进交叉学科所涉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期刊需要开展多媒体互动融合,并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的跨学科优势,打造综合信息平台。媒体融合背景下,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刊发的学术成果中的重要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具有传播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等,应采用“优先出版”“提前出版”等成果快速发表模式,促进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性成果的快速和传播。同时,应利用网站、微信、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扩大成果传播范围,促进创新性成果的科技转化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近年来,举办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会议、主题论坛、专业研讨会等,成为促进各学科的思想碰撞、拓展专业研究成果传播的新渠道。打造多媒体融合的综合信息平台,有助于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式”融合、运用,也有利于“催生”优秀的交叉性学术成果。

五、结语

技术高速进步和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交叉学科科技期刊担负着促进学科发展和传播交叉性创新成果的重任。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经营与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学科属性特点,找准期刊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刊载内容的组织和传播途径的拓展,坚持科学办刊,与时代同步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给传统的科技期刊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科技期刊在面临信息化巨大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媒体融合的大发展机遇。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应该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充分挖掘期刊的专家资源、专业资源,建立资源体系和多媒体融合的综合信息平台,争取更大发展。期刊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服务,为技术标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专业支撑。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保持科技期刊的专业特色、专业定位,牢固树立“心中有责”“有功于国”的执业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就会自然而来,经济效益、良性发展也会相伴获得。

[参考文献]

[1]陈环.如何塑造期刊的品牌形象[J].对外经贸,2015(6):137-138+158.

[2]吕晓明,任延刚.对创建品牌医学期刊的思考[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7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经营与发展论坛文集,2007:17-20.

[3]侯海燕,王亚杰,梁国强,等.基于期刊学科分类的学科交叉特征识别方法——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50-357.

[4]黄月薪.品质与服务并重——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J].传播与版权,2016(3):50-51+53.

[5]闵超,孙建军.基于关键词交集的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分析——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4,33(5):76-82.

[6]郑炳松.交叉学科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应对经验——以《照明工程学报》的编辑实践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12):43-44.

作者:刘芳 单位:建筑经济杂志社副社长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