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价值及主体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价值及主体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价值及主体作用

[摘要]作为学术交流重要载体和媒介的期刊及其编辑在科研数据的获取、管理、评价、开放发表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分析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开放、共享、自治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学者型编辑在其中的价值体现,并提出学者型编辑应当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办刊思路、提高期刊的专业化水平,凸显学术引领、支撑期刊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编辑主体作用。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编辑价值;主体作用

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象征。数量迅速增长的科研论文,一方面为我国期刊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科技期刊提出了提质增效的要求。2019年8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首先强调了科技期刊的重要性,提出了由科技期刊大国向期刊强国迈进的目标[1]。与此同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也正式出版。王恩哥院士曾在介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时提出,其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科技期刊的问题和现状,并以第三方的视角分析总结了国内期刊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预测了趋势。他还说,这将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并为科技强国战略和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2]。毫无疑问,在多部门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将开启新纪元。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机遇期,如何应对挑战,提升期刊的质量、国际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及其从业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建设期刊强国的希望在编辑,专业化和学者化的编辑将是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登上新台阶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拟探讨学者型编辑的价值及其编辑主体作用,以期为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提供些许有意义的探索。

一、学术交流生态链与学者型编辑的价值体现

(一)学术交流生态链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学术交流的内容和层次息息相关。17世纪后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交流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科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图书因需作者累积若干研究成果才能出版,不仅耗时多、耗资大,而且不能及时。学术通信方式虽能及时公开,但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缺乏权威性。因此,很多的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没有及时发表而湮没。在这个时候,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出版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其标志便是1665年1月5日正式出版的《学者周刊》,包括十篇文章和信件。最早的《学者周刊》计划的出版范围除政治外,还包括当时人们所感兴趣的考古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学者周刊》出版不久,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科研环境和方法也形成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范式。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协作、协同。协作、协同创新的特点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目标沟通,依靠信息技术构建的资源平台进行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使得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精细,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对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验证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Nature)对1576名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发现:70%的科研人员曾经尝试但未能重复他人实验。科研成果的不可重复(即可重复性危机),不仅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术交流。可重复性危机与同行评议不够透明、开放,评价机制比较单一、扁平,以及开放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其次,互联网时代,创新参与者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手段。但是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只有在成果发表后才能共享,并只局限于已发表的论文,并无完整的数据或可供重复的实验流程供读者访问、获取以用于二次分析或深入研究,这已经与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知识表达、获取需求严重矛盾。现代的学术交流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开放、完整、及时、客观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术交流重要载体和媒介的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在科研数据的获取、管理、评价、开放发表、确权等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预见,学术交流嵌套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包含学术的创造、学术的传播、学术情报的感知、学术再生,等等。学术交流内容的组织形态也从单纯的文献组织即依靠论文数据库中引证、主题、相关文献等链接,向知识组织即依靠论文及相关文献、碎片化内容、数据(观测、实验、调查的过程和结果数据)和相关知识等链接转变。同时,信息技术、新型的数字出版形态与服务等催生多元的内容整合和传播途径,形成多维、复合、生态化的学术交流生态链。现代的学术交流生态链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路径所示为传统的学术交流活动,实线路径所示为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可以看出,在这样一种学术交流生态链里,学术交流的节点之间不再是点对点或点对多的关系,参与其中的编辑和作者、读者、专家之间存在角色互换的可能。因此,学术交流生态链开始具有一些普通社交网络的特性,如开放性、共享性。与普通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学术交流生态链是学术人员聚合的平台,参与者需具有专业性和同质化。比如,多个科研机构或群体可借助媒介实现融合,通过APP、微信、会议直播、期刊实时组建成一个整体,围绕一个主题或主题词的论文素材,通过不同形态媒体的多次利用,形成突破时空、区域局限的传播、交流模式。在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中,知识对参与其中的所有人是开放的,作者或读者可以通过整个生态链的任何一个节点查看所有数据,参与同一科技成果的共享。另外,去中心化和自治性也是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网络媒体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发展平台,传播速度的加快能将相近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推送给读者。传统的期刊与读者之间点对点的学术传播方式被打破,科研人员也不再依赖于期刊影响覆盖的区域以及投放内容。另一方面,强大的数字信息系统使科研人员所面对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某种程度会影响科研工作者追踪热点领域。科技期刊倘若不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术交流的受众与编辑形成良好的互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作者实现有效黏合,并将最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成果及时推送到个人终端,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二)学者型编辑的价值体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现代学术交流生态链中学者型编辑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靠专业素养,在开放的学术交流生态链中做各方人员的兴趣聚合点。学术交流是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供同质化群体对自我认知、知识脉络和动态信息进行梳理的过程。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学术信息处于不断变化中,时而还会受到肤浅或虚假研究成果的干扰。学者型编辑的身份要求编辑投身学术、,这有助于编辑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的内容,把握学科走势以及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找到合理的选题角度,选择学科聚合点。信息时代的专业数据是分散、无序、碎片化以及海量的。为避免杂乱无章,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分散、无序的数据转化成有序的数据,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复合体,才有利于专业数据的保存、检索和发现。学者型编辑能够依靠自身的问题意识和专业尺度,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在知识发现平台上进行资源查询和收集,充分挖掘现有的知识、研究方法,并积累解读、透视科技动态的能力,对讨论和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学术交流生态链内部的协同、研讨,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学术再生。因此,学者型编辑能以热点或难点问题为聚合点,将的文章和问题进行聚合,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的可能,同时使知识更易于应用、发展和共享。第二,支持多级审核,保障学术交流生态链中信息的及时可靠性。为了使学者更充分地了解他人的工作内容,刊物有必要对论文的实验过程、数据等进行全面、精准的诠释。诠释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图像、音视频、数据文件、附加文件等。总之,有学术价值的小数据、任何包含学术信息的整体或片段都可以成为学术传播的内容。一方面,在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采编时,除了如实记录和反映参与者的创新性观点和方法外,编辑还必须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不少期刊提出以社群化运作为关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但是部分研究成果收录时已经严重过时,大量最新研究的价值因无法得到及时评价,而被完全阻挡在学术交流体系之外。两者都要求编辑能在社群网络中及时实现编辑、评审、等工作。学者型编辑能依靠自身的介入,通过对接知识库或专家评议等方式,支持多级审核,及时整理、过滤、加工、各种科研素材,达到减少无关和虚假学术信息,可靠、完整地投放相关科研成果内容的目的。第三,重组知识结构,为学术交流生态链提供合理、程序化的共享知识。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使得学术交流的重心在科学研究的末端:成果展示。通过依附互联网的社群、科研社区力量,虽一定程度促进了共享、合作,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术交流局限于已发表的论文和相关文献的问题。从图1可以看出,现代的学术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学术知识体系建构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涌现的新型出版形态导致信息资源的构成、传播以及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全媒体化能够提供音视频、数据文件、附加文件等更多附属信息,使出版物本身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其次,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可关联更多学术资源,为知识服务奠定基础。最后,互联网的可交互性能够分析用户行为,并据此开展个性化服务。但是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论文、吸引读者,深化和拓展同一主题、巩固学术传播效果,贴近知识服务群体,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进行知识的可再生产、可再重组和可再发性发掘。同时,如果放任各种学术信息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堆积,只会带来巨量信息的无序聚合。学术交流的内涵决定其传播不能以量多取胜,这只会降低学术传播的影响力,其结果是得不偿失。因此,期刊不仅需要依靠学者型编辑以学术为导向,对有价值的科研过程和成果给予确认、,还需要依靠学者型编辑通过适度地丰富、延伸知识产品,组织合理的传播内容和途径,全面提升学术信息的知识结构、传播和利用方式。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和刊物发展。

二、学者型编辑在刊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学者办刊”乃大势所趋。在国内,对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的讨论经历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意识”到“编辑学者化”的发展[3]。学者型编辑这一复合身份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可以根据实际的学术交流需求,在交流内容和层次之间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者或编辑身份进行选择和凸显。笔者认为,学者型编辑在刊物发展中应该在以下方面体现编辑主体作用。

(一)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无论科学技术的传播环境和载体如何变化,编辑队伍的素质始终是期刊质量的根本。政治、文化、专业和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是编辑需要不断增强的核心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素质过硬的学者型编辑,可以依靠问题意识、挖掘最有参考价值的科技信息,吸引作者、读者参与,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彰显期刊的影响力。而且,学者型编辑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培养的严谨作风,也有利于恪守出版流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和原则,从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两个方面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办刊思路,提高期刊的专业化水平学者型编辑个人的学术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期刊与科研的结合,更是为了长期有效地维系作者、专家资源,促进项目合作和期刊出版事业的开展。学者型编辑能拉近与专家、学者的距离,可以与领域内的学者讨论学科热点、难点问题,使得专家学者愿意诚恳地与之沟通团队的近期研究进展和长远规划。反之亦然,通过赢得的信任和尊重,学者型编辑也能及时向专家学者请教期刊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方向,调动专家学者参与期刊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提高期刊的专业化水平。

(三)凸显学术引领,支撑期刊的创新发展编辑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期刊的学术引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编辑是学术成果价值的第一评判人,不能得到编辑认可的成果就不可能进入传播领域。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坚守在专业领域的第一线,能够判断稿件的录用与否,避免因知识体系的局限性造成对选题的把握过度依赖专家或学者。同时,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编辑始终需要根据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主动调整定位,以保持内容的创新性。其次,权威的评价应该来自学术界,置身于学术界之外的编辑对学术成果的评判是很难被人们认可的。因此,编辑学者化应该成为期刊编辑的追求和目标。学者型编辑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取专业领域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更有能力发现创新性的成果。学者型编辑因具备研究人员的特质,知识储备丰富、专业,能与学者做朋友、加强彼此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科技期刊编辑才能通过学术引领,推进期刊的创新发展。综上所述,学者型编辑这一复合身份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能够根据实际的学术交流需求,在交流内容和层次之间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者或编辑身份进行选择和凸显。通过将学者和编辑身份的合二为一,学者型编辑才能真正在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期刊专业化水平、支撑期刊创新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身为科技文化传播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期刊发展。

作者:王海蓉 王景周 单位:《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