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的医学类科普期刊提升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以及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类科普期刊凭借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向大众传递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医学类科普期刊的时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认为通过前期精心策划、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和编辑团队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类科普期刊的时效性,从而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作出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医学类科普期刊;时效性;《大众健康》杂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占网民整体的94.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大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医学类科普期刊的时效传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特性促进医学类科普期刊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医学类科普期刊的时效性与重要性分析
新闻是一种最易腐烂的商品[1]。时效性表明了新闻的新鲜程度,时效性越强的新闻对受众吸引力越大,新闻的价值也就随之越大。医学类科普期刊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其文章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将专业的医学健康知识或者技能传播给大众,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并期望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医学科普文章不算是纯粹的新闻,因为它不具备新闻构成的所有基本要素,目的也不是报道新闻,而是传播医学健康知识。那么,是不是医学科普文章就可以不讲究时效性了呢?从多年从事医学科普编辑采访工作的经验来看,医学科普文章不但要有时效性,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注重时效性的体现与发挥,才能实现医学科普文章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这一点体现得更加充分。
(一)有时效性的医学科普文章更贴近读者的需求医学科普文章的基础是医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工具是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2]。通过有时效性的新闻由头传播科普知识,可以在新闻事件的发酵点对新闻事件中的医学科普关键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原理。这是符合受众期望和需要的。
(二)时效性使公众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医学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借助时效性事件,也可以使平时不被公众关注的重要医学知识适时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在新闻事件的情境中阐释医学知识,更容易将医学的科学专业性和传播的通俗趣味性相结合。此时,充满好奇的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并且记忆的“保质期”会更长。例如,在肺炎疫情中,病毒的传播方式、群体免疫、飞沫传播等概念大概率上会被大多数公众理解并长期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公众也会自然而然地将所形成的健康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医学科普的时效性可消除由负面或虚假的新闻所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新闻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影响,也亟须医学科普文章来解读,以免形成不正确的认知,从而产生负面社会效应。最常见的就是健康界的各种谣言,如肿瘤可以被饿死、骨头汤能补钙等等。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名不副实的“伪科普”肆意传播[3]。如果没有及时的“谣言粉碎机”——医学科普知识及时辟谣,就会导致公众陷入健康误区,给医疗和保健带来更大的麻烦。同时,及时的医学科普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二、新媒体时代提升医学科普期刊时效性的路径
期刊的周期性不同于报纸,通常为半月一期或者一月一期。比起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在时效性上存在许多天然的劣势。那么如何提升医学科普期刊的时效性呢?
(一)利用每年的热点节日提前策划,提升时效性和预见性有效的前期策划是医学类科普期刊提升时效性的必要保障。每年的纪念日和健康日都可以发掘出相对应的健康话题,如重阳节可以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中秋节可以关注月饼的糖含量,进而关注食品健康或吃动结合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健康日基本都会提前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当年的主题,结合健康日以及主题提前构思策划往往收效不错。例如,2020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大众健康》杂志特别策划了共同关注《爱耳护耳,听见未来》,共8篇文章,从耳朵的功能、助听器设备、老年人耳聋、新生儿听力筛查、耳机时代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对听力健康进行深入解读。再如3月6日青光眼日,本刊策划了《青光眼致盲不可逆》《宝贝竟是先天性青光眼?别慌》两篇文章,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在3月6日当天推送,读者点击量超出预期。
(二)利用突发新闻事件深入解读科普知识,扩展医学科普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时效性利用新闻事件来传播,俗称“蹭热点”。快速找到新闻事件中的医学科普关键点,请权威专家进行专业、科学的解读,客观地反映和报道。这样不但能借助时效性增强科普宣传的效果,还能够起到深入报道的作用,使新闻事件持续发酵,提升时效性。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蹭热点”效果好,但不要跟风硬蹭,这样很容易造成盲目、牵强、刻意的感觉,引起读者的反感,反而适得其反。2020年1月,《大众健康》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假期出行,发生尿潴留怎么办》的科普文章。由头来源于从广州飞往纽约的飞机上,一名老人无法自主排尿出现危情,飞机上两名医生自制装置,用嘴为老人吸出800毫升尿液的感人事件。文章作者是国内一名泌尿外科专家,他从自己的一段类似经历出发,为读者科普了遇到类似情况,没有导尿管怎么处理,并且给老人出游提出了3条可行性建议。此文使新闻热点得以延长,得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社会影响力大。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健康》杂志组织了一系列的医学科普报道,从知识、概念、人文各个层面对肺炎相关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播报道,如《比传染病更可怕的是什么》《预防肺炎,这些“药”不靠谱》《人与动物,共病共存》等。
(三)提升医学类科普期刊编辑团队的媒介素养首先,医学类科普期刊的编辑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追求时效性是增强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科技科普编辑的目的是要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和理念,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明确了目的,端正了态度,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传播风格,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其次,编辑要强化新闻敏感性,善于从新闻中发掘医学科普的关键点。如果医学科普编辑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采访一线,或者有过新闻采编的经历,将会大大增强新闻理念。具有新闻理念的科普编辑能更好地找准科普传播中的“易感点”,使科普传播更符合大众期望。再次,编辑不但要坚持科学性,还要善于讲故事。坚持科学性不会使选题偏离医学科普的轨道,善于讲故事会使文章充满新闻性和人文情怀。这样不但可以使医学科普传播的效果事半功倍,还会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的时效性。
(四)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让科普时效性实在落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快。这个特点给医学科普时效性的实现带来了便利。以《大众健康》杂志微信订阅号为例,“大众健康杂志”每天更新1~2条医学科普推送。突发事件新闻发生时,本刊会以最快的速度搜索新闻中的科普知识点,结合本刊的资源库重新编辑整理或者迅速采写出科普稿件,并在当天推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20年4月,先后报道有3名中学生戴口罩上体育课猝死,本刊邀请北京儿童医院综合外科医生朱林生对戴口罩与猝死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进行科学专业的分析。这是一条时效性强且接地气的科普稿件,其中既有新闻背景,也有专业知识,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本刊提前2个月策划健康日,并在健康日当天或者前一天同步推送科普文章,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如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又逢周日,本刊提前策划了吸烟与性健康的科普话题《听说吸烟杀精,真有这回事?》。这篇推送既能够回应无烟日的主题,也适合在周日的晚上“聊聊”,在兼顾健康日和科普知识的同时,发挥了时效。
三、追逐医学科普时效性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盲目跟风,硬蹭热点。时效性把握,过犹不及。医学科普的目的是传播专业的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科普素养。追求时效性只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之一。时效性是新闻的特性,是新闻版记者和编辑努力的方向。医学科普编辑要明确医学科普杂志的办刊理念与宗旨。如果要求每一篇医学科普文章都能找到一个相对应的新闻点实现时效性,是不现实的。医学科普是医学专家与媒体人共同努力的结果[4]。这种合作更关注的是必要的医学知识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非借助新闻时效性产生多大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度。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说医学科普文章是一顿丰盛的科普大餐,那么时效性只是其中的一味佐料[5]。没有了佐料,这顿大餐可能少了些味道,但是仍然营养丰富。
四、结语
医学科普文章传播过程中借助时效性的新闻事件或者由头可以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追求医学科普时效性具有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虽然医学科普期刊在追求时效性上有天然的劣势,但通过前期精心策划、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和编辑团队媒介素养的提升,仍然可以把握具有时效性的医学科普传播。但要注意的是,时效性不是医学科普的目标,在追求时效性上要注意把握度,才能在兼顾时效性的同时,实现医学科普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8-39.
[2]肖楚丽.谈做好医学科普宣传工作的关键[J].科技视界,2018(25):127-128.
[3]刘学芝.新媒体语境下医学科普传播探析[J].中国报业(下),2019(03):70-71.
[4]马莉.医学科普新闻的编辑技巧[J].青年记者,2019(08):55-56.
[5]赵湘.论科普期刊策划的时效性把握[J].新闻传播,2018(8):60-61.
作者:栾兆琳 单位: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