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碎片化阅读下的教育期刊挑战改革路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碎片化阅读下的教育期刊挑战改革路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碎片化阅读下的教育期刊挑战改革路向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教育期刊为了谋求更好的转型发展,指导、服务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当下大众的碎片阅读生态,从来源追溯、内涵界定、特征表现这三个层面深化认识,直面传统教育期刊的现实挑战,探索新时期教育期刊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阅读生态;教育期刊;创新

探索当下,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引领大众进入资源共享的时代,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成了这个时代特别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独特的存在方式改变了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形成了一种新型阅读生态,丰富了大众获取知识的途径,并由此给书刊的创作、出版等文化生产传播环节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碎片化阅读这一现象,直面教育研究类期刊(以下简称“教育期刊”)的现实困境,探讨其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对碎片化阅读的认识

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流性阅读趋势时,大众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有的研究者认为,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变“轻”,使有效阅读变得艰难;有的研究者认为,碎片化阅读不够系统和深入,不能实现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有的研究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对阅读者的知识体系以及理解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构成挑战。这些观点大多对碎片化阅读抱以怀疑态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碎片化阅读的来源、内涵和特征。

1.碎片化阅读的来源追溯

阅读行为是大众借助视觉感知语言符号获取认知意义的过程。传统阅读一般借助纸媒完成,而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电子阅读器等载体的出现,催生了大众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一词原意为完整的东西被分为许多的小碎块,20世纪80年代逐渐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在我国一开始用于传播研究,之后逐渐转为对受众传播影响力的解读,并一度成了“多元化”与“小众化”的代名词[1]。

2.碎片化阅读的内涵界定

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而言,碎片化阅读通常可以理解为不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就能进行的阅读,这迎合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大众的阅读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只要有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一段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即时性特征使得碎片化阅读更有吸引力,并成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风尚。因此,碎片化阅读的内涵更多地表现为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式的碎片化。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既可以用阅读内容的长短来衡量,又可以借助阅读内容的多元来体现。有些阅读内容短小精悍,往往以非结构化、片段化的形式呈现。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零散内容获取方式比较简单,只需在网络上检索下载到手机里即可,既节约了阅读成本,又省去了往返书店的时间。读完之后,读者还能从浏览过的网页获取网络推荐的相关资料。碎片化阅读与严谨、专业的深度阅读不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轻阅读。这种轻阅读较为随意,读者对其期待值不高,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倾向。当然,即使是碎片化阅读,最终的传播效果也会形成累积效应,丰富读者的认识体系[2]。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碎片化阅读为大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碎片化阅读的特征表现

碎片化阅读以独特的存在方式区别于传统阅读,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读者阅读时间和场合的不确定性。碎片化阅读的时间可长可短,可连续可间断,阅读的场合可固定可移动,这种随意性实质是大众阅读方式对生活节奏的适应与变通。二是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文本结构的简单化。碎片化阅读源于碎片化传播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必然给予大众宽泛的选择范围,比如从时政新闻到自然科技、网络小说等,一应俱全[3]。碎片化阅读的文本结构更趋向于简单化,兼具独立性和完整性,满足大众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读完的需求。

二、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教育期刊面临的挑战

当下,碎片化阅读现象已然成了一种社会阅读生态。不断创新的大众阅读方式必然给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使得传统教育期刊出版面临巨大挑战。

1.教育期刊传播的现状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期刊阅读,有90.74%的人选择借助网络期刊数据库完成,仅有5.56%的人选择纸质订阅。这组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对比当下受众获取信息的两条路径——查阅网络期刊数据库和订阅传统纸质期刊,显然,受众更倾向于从前者获取信息;二是在线访问期刊数据库已经成了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选择[4]。传统纸质期刊因为不能充分满足当下知识传播和读者阅读的需求,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之对应的是,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业的藩篱,使得出版物的产品线得到扩容,迎合了当下大众的碎片化阅读需要。比如,传统纸媒提供给读者的是平面阅读,难以实现文本链接等功能,读者只能进行单向度阅读,读者与作者不能即时互动,影响了二者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流。而碎片化阅读以电子媒介为主要载体,读者在网络终端的支持下,可以自由阅读自己所需的内容,甚至能与作者或其他读者进行实时交流。另外,电子媒介还具有携带方便、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借助电子阅读载体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传播学术信息是大势所趋。然而,现实中的教育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存在新媒体网站建设不完善、在线互动交流不活跃、客户端维护无规律等问题。种种现象表明:教育期刊的媒体融合之路虽然已迈出重要的一步,但现实中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教育期刊的现实困境

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背景下,信息获取便捷、成本低廉已呈大势,大众碎片化阅读方兴未艾。为了充分把握碎片化阅读优势,更好地促进教育期刊媒体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教育期刊面临的困境,探索教育期刊的创新发展思路成为当下要务。目前,教育期刊出版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财力、物力、人力,管理运营模式固化。教育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撑,市场对期刊的管理运营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实际情况是,教育期刊对于新媒体出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标准和规范,网络资源并没有得到最佳运用[5]。二是人才供需矛盾。媒体融合环境下,教育期刊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互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但传统教育期刊的编辑主要以文字编辑工作为主,对新媒体了解有限,互联网技术相对欠缺,难以满足当下新媒体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传统固化的管理运营模式以及人才供需矛盾是新时期教育期刊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教育期刊的改革路向

当下,碎片化阅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为了应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变化,作为我国教育研究主阵地的教育期刊应根据时展要求,及时转变办刊思路,建立多维度的传播格局,打造新型的教育媒体生态环境,为教育期刊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建立新型传播观念,准确定位媒体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手段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育期刊的传播渠道和手段更为丰富,受众更倾向于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终端获取期刊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碎片化阅读未必是最好的阅读方式,但是它的确是这个时代变迁的一部分,大众在无法安排完整时段进行深入阅读的情况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接触一些知识,也是一种汲取精神营养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期刊未来发展的出路有两条。第一,更新思想观念,适应阅读需求。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方式,教育期刊应根据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对传播观念做出相应调整,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媒体平台,积极搭建期刊门户网站,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引导编辑掌握数字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如学习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适度接纳多样化群体的网络文化等。第二,找准突破角度,引领读者需求。新媒体不仅形式多元,而且功能迥异,如微信公众号适合定期推送学术文章和话题;微博可学术文章并具备评论交流功能。教育期刊只有深入了解新媒体平台,找准自身定位,开展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媒体生态体系,更好地引领受众的多样化阅读。

2.形成多维传播生态,有效放大潜在效应

在新媒体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多维传播生态,打造新型媒体环境是较为有效的一种做法。媒体融合使得传统教育期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下,为弥补纸质期刊版面有限、时效性滞后以及传播方式单一等短板,教育期刊可以尝试建立多维传播生态,如以纸质期刊为核心,借助多个传播方向逐步向外拓宽学术资源的传播路径,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和门户网站即时推送信息,借助留言互动等方式增强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比如,《江苏教育》新媒体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按周期轮流推送八个刊期的最新目录信息,让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江苏教育》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一举措有效弥补了纸质期刊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为了有效激发学术资源的潜力,教育期刊新媒体平台还可以尝试开发集投稿、查稿、阅读、互动于一体的APP,向读者开放期刊内容的链接,采取集约化管理方式,有效拓展教育资源的传播路径。总的来说,教育期刊以纸质期刊为基础,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传播路径由窄变宽,传播领域由小变大,形成了多维度的传播生态,有效拓展了传播面。

3.增强协同编辑意识,创新内容呈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泛滥,如何充分利用大众有限的碎片化时间向他们传递教育信息成了当下教育期刊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教育期刊可以研究自身特点和受众偏好,打造数字化平台,拓展延伸纸媒资源。在数字化平台上,教育期刊可以将一些符合受众群体需求的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增强协同编辑意识,对纸质期刊中部分篇幅较长、晦涩难懂的学术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化,使其以科普化、大众化的知识面貌呈现,供更多读者阅读,扩大教育期刊的影响力。数字化平台可以及时教育科研成果,解决纸媒版面不足、稿件多、研究面广等问题,进而提高教育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弥补纸媒版面资源有限等短板。同时,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提供发表简短点评、观点等的功能,给予作者以少量文字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学术争鸣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打造新媒体平台、创新呈现模式成为未来教育期刊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4.主动转变角色定位,激发受众群体活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用户成为新媒体最具开发潜力的受众群体,每个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自媒体,按照自身的喜好主动关注、转发或取消内容的推送。新媒体平台还有直接留言与评论的功能,受众可就某一关注的话题进行隔空对话,甚至还可以展开激烈的学术探讨。基于这样的发展环境,教育期刊可以依托自身的内容资源,主动转变角色定位,建立期刊与自媒体的有机联系。同时,教育期刊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环境下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关注受众的阅读偏好、兴趣方向,提升受众的用户体验。教育期刊可通过激活教育期刊自媒体的人际关系平台,拓展教育学术资源的传播路径,促进教育学术资源的有效传播。总体来看,教育期刊只有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激发受众群体的活力,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塑造一个集交流、开放、包容于一体的教育学术传播平台。

5.把握“互联网+”机遇,提高期刊发展效益

大众碎片化阅读生态促使教育期刊探索新型传播方式,从传播理念、内容、技术等方面寻求转型路径,建立多维、绿色、共享、开放的教育期刊媒体融合体系。媒体融合生态的打造,不仅要求教育期刊能够进行跨平台传播,还要求教育期刊能够实现发展效益的生态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期刊盈利模式与当下的媒体融合生态并不能很好地对接,因此,开发新型的盈利模式势在必行。实现媒体融合后,新媒体平台的运行可为教育期刊创新盈利模式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比如,微信平台中的文章具有打赏和付费功能,受众可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打赏文章的发表主体。这种方式不仅拓展了教育期刊的盈利模式,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热情,还培养了受众对知识产权的付费意识[6]。下一阶段,教育期刊可以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点击、打赏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受众需求,紧密联系作者,提高办刊活力。此外,教育期刊在媒体融合后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期刊的发行活力,实现创收,为教育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大众的碎片化阅读给当代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使得教育期刊面临巨大冲击。教育期刊应紧抓媒体融合的时代契机,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步伐,谋求更好的转型发展方式,指导、服务具体的教育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小田.基于“碎片化”阅读的编辑出版创新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1):107.

[2]张福平.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全民阅读的推进——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分析及融合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3-51.

[3]赵婧.比较视阈下的“碎片化”阅读与出版应对[J].出版广角,2015(14):108-109.

[4]权菊香,单爱莲.对北京部分医药人员查阅文献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216-218.

[5]董泽芳,谭颖芳.教育期刊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关于全国第二届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6):62-67.

[6]高家尧,白新蕾.新媒体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期刊实然困境与应然出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8(30):64-68.

作者:王冬美 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