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媒体影响力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以疫情时期文学期刊向新闻报道对标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如何运用现有资源,实现期刊的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
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如何调整工作节奏,审时度势,着眼大局,成为值得社会各界探讨的重要问题。文学期刊与新闻报刊一样,是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疫情之下,如何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人心、以正能量的信息引导舆论,显得尤为重要。危机也是契机,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能检验期刊从业者的应变能力与控局能力。为此,《当代作家评论》把握大局、强化担当、快速反应、贴近需求,追求时、度、效的最佳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努力。
一、紧贴需求,快速反应
新闻以快速反应见长,文学作品具有长周期的特点,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文学期刊也应该迅速决策。《当代作家评论》从读者的关注点入手开展抗疫主题的策划。期刊有大量作家、评论家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号召并组织作家、评论家进行抗疫主题的诗歌、散文、评论文章创作。2月初,利用新媒体平台信息灵活、迅速的优势,在《当代作家评论》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文学专栏——“共同战疫文学同行”。首篇抗疫专题作品《作为隐喻的疾病——世界文学中的瘟疫书写》由作家李浩所写,其后的一个月时间内,微信公众号保持了每日推出至少一篇专稿的频率,坚持网络“云刊”抗疫行动。《当代作家评论》网络“云刊”的抗疫专栏,得到了国内著名作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从文学与人性关怀的角度,从此次疫情影响下人的情感波动、社会群体的反应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理性思考。这些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些文章发出几个小时点击量就超过2万次。国内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主动联系编辑部,要求转载相关文章。此外,开放评论区,让作者、编者与读者就同一话题更好地交流。例如,评论家徐兆寿的《君子有逆风而行,也有顺势利导》发出后,有读者评论道:“此文有见地、有深度、有指向、有祈盼,这也许就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多视角思考。”这正体现出优秀文学作品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功能。
二、着眼大局,强化担当
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考验社会的应急能力,也考验人的应对能力。期刊作为思想交流、传播的平台,要从大局着眼,对作品把关审核,绝不在意识形态方面犯错误、出纰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对于不确定的、没有给出定论的信息,期刊编辑不随意进行判断,不刊发未经核实的消息。保持内容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同时,文学期刊编辑还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该更多地从人性关怀的角度,从抚慰情绪、稳定人心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草率地作论断。2月上中旬时,《当代作家评论》主要刊发了一些表现个人见闻、观感的文章。这些文章主旨集中,以个人感受呈现为主。2月中下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对疫情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并通晓预防措施后,焦灼的情绪明显纾解。这时,主要刊发一些深度思考,或从文学角度重读人类抗击重大疾病灾难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历史纵向与文学横向的不同维度,对当下出现的疫情进行了文学性、哲理性、历史性的反思,更能给人以启发。进入3月,疫情的紧迫形势渐趋缓解,又组织刊发了一组深度反思文章,最后以3月23日《疫情之下的文学思考》作为结束篇章。“共同战疫文学同行”策划,体现期刊编辑时刻关注形势变化,灵活应对,变换视角,主动引领读者大众深入思考的编辑策略。
三、做活形式,拓展传播渠道
新闻报道以其真实性、可读性与反应及时等特点,更易为普通大众广泛接受,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其清新活泼的写作形式赢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相比之下,文学作品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受众面也相对较小。而在这次疫情中,《当代作家评论》探索运用新媒体手段,在拓展传播渠道上下功夫,提高文学期刊内容的及时性、鲜活性,让其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为了扩大影响,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当代作家评论》与《鸭绿江》进行了合作。《鸭绿江》杂志在2020年第3期集中推出了“共同战疫文学同行”同题专栏,选发了次仁罗布、宁肯、叶弥等知名作家的文章。两家期刊对这种合作模式的探索,一方面扩大了这些抗疫文章的传播范围,成功将线上影响延伸到线下;另一方面也将抗击疫情、全民同心的坚定信念传播得更远。为了将“云刊”抗疫文学专栏做得更生动、更贴近大众,2月25日,编辑部组织发起了“思索在春天的边缘——关于疫情、疾病与文学的问答”活动。以网络对话的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作家孙惠芬、陈崇正、东西、胡弦、王威廉参与话题讨论。此次专题讨论,从文学层面、人性层面、历史层面、反思层面,更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疫病、灾难的思索。专题讨论达到了编辑部预设的效果,读者从作家身上学到了对社会问题关注和解读的途径与方法。
四、借鉴新闻手法,让文学作品直抵人心
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具有偶然性、暂时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平时除了注重对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外,还要注重对编辑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培养。在策划、处理人文社科类稿件时,不应单从学科自身研究发展角度来考量,还应加入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的衡量标准,以优秀的人文知识教育人,以积极的人文精神引导人、培育人。在实践操作中应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这是编辑的终生修养。经历过此次疫情的考验,在向新闻报道对标的探索实践中,文学编辑应该明确认识到,借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采用多途径、多角度、多主体的编辑手段,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效益的。文学期刊制作中,从作品写作、编辑到发表直至产生影响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文学期刊同样应该承担起正向宣传引导责任,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与方式,实现期刊的社会价值。
作者:李桂玲 单位:《当代作家评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