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突发公共事件科技期刊的角色与责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与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公共事件本身,能够发挥预警、监测的功能、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事物并提高公众科学维护、消除恐惧,为保持社会稳定及维护社会和谐发挥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科技期刊通过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信息的无限传播有利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以获得全球范围类科学界的凝心聚力,并共同探讨导致公共事件发生的起源、事件的影响及探寻最有效的抑制办法,以便利用全球最好的研究资源共同去攻克难关、优化研究方案,直到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本研究便以此为视点,并以COVID-19全球卫生公共事件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从科技期刊的传播性、科学性、时效性、社会性四个方面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角色担当功能,及通过科技期刊的价值目的与价值实现途径的构建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科学传播;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全球科研资源;COVID-19
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性成果。有人对COVID-19的相关科研人员在1月30日至2月3日发表的论文为例,一周的时间,竟有30篇论文在《Nature》《Science》《TheLancet》等全球不同的科技期刊发表,平均每天4.3篇[1]。而在此之前,我国科研人员对COVID-19的研究论文在全球顶尖级的科技期刊发表已达12篇。其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就有7篇。而正常情况下,一篇好的科研论文的形成与发表,特别是在全球比较有名的科技期刊发表,最快3-6月,最慢则1-1.5年。就是在国内一般的科技期刊发表,最快也得1-2月。全球有名科技期刊的论文的发表不仅对论文的要求高,发表的速度则要慢。因此,大众指责科研人员:大难当头只顾发论文、追热点、博眼球,而没有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怎么抗病毒,一味地抢的速度与数量并不利于抗疫。我国科技部更是在1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2],并下发到各科研单位和机构。《通知》提出,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任务。并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上[3]。此《通知》引发了对科研人员在此次公共事件中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声音。批评者有之,赞同者有之,既赞同又批评两者兼而有之。批评者怒斥科研人员:科研论文重要,还是抢救人民的生命重要[2]。赞同者认为:写论文发论文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的学者,让大家都要以及时更新科学界对的认知水平,让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都可以为抗击病毒做出贡献。这样既能集世界学术的力量攻克难关,又能督促国内科研不要放慢脚步,所以,发论文本身就是他们抗击疫情的工作之一[1]。既赞同又批评者认为:不否认科研人员发论文也是抗疫的方式之一,但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界内部,不少“跟风”“蹭热点”式的论文扎堆出现。比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后,数篇论文就迅速发表出来。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病毒序列进行了简单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就做出了各种大胆的“猜测”,单就学术发表而言并无不妥,但很明显缺乏严格的数据支持[4]。科研人员与科技期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也折射出科技期刊在发生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功能与社会责任承担的问题。本研究便以此为视点,探讨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从科技期刊的传播性、科学性、时效性、社会性四个方面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角色功能,及通过科技期刊的价值目的与价值实现途径的构建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一、科技期刊与突发公共事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前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与发展机遇。一项新技术、一项新工艺、一件新产品,一项新成果等,如果没有科技媒介的广泛传播与交流,它们便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作用[5],难以发挥它们的价值。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社会的科技与经济,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起着极大的推动,它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技期刊的目的及特性1.科技期刊的目的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得以的载体。而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总是紧跟时代,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复杂与多元化。今天的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全球化,随之出现许多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暖、生态平衡、节能环保、卫生安全等方面都有待科学研究去探索,以寻找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科学研究是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休戚与共。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更好生存的问题。那么,作为科技期刊其目的,则是及时地传播人类对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为人们在生活与生产方面提供决策与依据,指导人们更好生活。2.科技期刊的特性科学研究层出不穷,千遍万化,所以,科技期刊的内容应是领域涉猎广泛,且形式丰富多彩。但科技期刊毕竟不同于文学期刊,也不同于人文社科期刊,它具有如下特性[6]:(1)传播性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便是将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传播。以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之间对于科学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达成资源共享,以便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品生产等方面起到信息传播的桥梁作用,以增进社会科学技术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2)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特性,科学性也即客观理性,它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与研究,以逻辑性与严谨性见长,以数据分析为准;二是态度的科学性,它的出发点是尊重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探析,要求真实准确。既要反映科学现象,又要反映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性体现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观念和科学作风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在某一科学研究中,科技期刊可以对某一内容呈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法,以呈现科学研究的百花齐放,但这种反映要客观理性、不偏不倚,做到公正和民主,综合事物利弊,是坚持科学性的重要职责。(3)时效性科技期刊是具有时效性的。普遍的以双月刊、月刊为主,还有半月刊、季刊。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的内容必须紧跟现实发展,贴近实际生活与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热点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疑点难点,提出新发现、新工艺、创新产品等,或结合现实生活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4)社会性科技期刊的社会性是由它的传播性而来的,由于科技期刊推动了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它便具有了社会性,使得信息能在社会不同层面流通、转化、利用,并创造价值,促进了社会的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期刊已成为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联系科技与社会的纽带。再加上,如今科技期刊的多平台内容,已经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其知识传播意义、经济创造意义、信息意义和精神意义等方面。
(二)突发公共事件及COVID-1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而要采取应急处置和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7]。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件。公共卫生,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1]。突发公共事件,无论是自然诱因或者人为诱因,都会使社会引发在政治、经济、人们的生活秩序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而对于由局部蔓延到全球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则会引发在对外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及国际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全球恐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便是突发: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时间、方式及危害程度等都是令人无法预先得知,且发生与否也是难以准确判断和掌控的。它可能是由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细微之处的隐患而引起;可能是由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知的知觉盲区所引起;也有可能是由人们认识到了问题存在的隐患,但因具有某种难以控制的客观因素的模梭两可的态度与行为所引发。(2)复杂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现实世界,因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认识不足或对某种因素管理不善等造成的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所爆发出来的现象。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呈现出以小见大,牵一而动全身的对社会各事物的相互关联的复杂性。如果对灾难没有科学的认识及正确的处理方法,都会加大损失,造成灾难的转移、扩大化,甚至还会转化为恶劣的政治事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的生活秩序与心理健康等造成极大的冲击。(3)破坏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人员伤亡、经济受损。经济受损,不仅包括短期内的经济受损,还包括中、长期的经济受损。同时,还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冲击与重创。总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影响。COVID-19,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创,还对全球交流与合作、全球政治与经济皆造成重创,进而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其破坏程度是很严峻的。(4)持续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从未停止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暴发,一般都会持续一个阶段,并表现为一个曲线的发展走势。从潜伏期到暴发期、高峰期、回落期,直至消退期,呈倒V字形态,其过程短则半年,长则达两年。如2003年的SARS,从暴发到消退,则达6个月。而1918-1920年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则长达两年时间。持续性表现为蔓延性和病毒的变异性,使得对病毒的认识变得更复杂,对病毒的防控变得更艰难。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减轻其危害程度和范围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5)可控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持续性,但它在当前科学高度发展及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完全是可防可控的。人类对抗病毒的历史经验与当前的科学技术及人类的共同努力,是完全有能力可以将灾难控制住,使之不超出范围,并达到所需要状态的活动过程。人类对灾难的预防与控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生命、尊重科学及不断提升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和加强人文环境的改造,以及取得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6)机遇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虽然它对人类社会的生活秩序、经济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及对人们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与阴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促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并尊重自然的规律,让人们通过这种惨痛的教育反观自身,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人类改变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约束自身行为,尊重自然、爱护生命,将自身行为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灾难,特别是突发的巨大的灾难往往会改变人们今后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所以,每一次危机之后,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蜕变与新生。危机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往往潜藏着新的机遇。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思想与行为的反思反省,树立长远的忧患意思,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艰难中继续努力、变革与创新,才能找到新的适合人更好生存的发展机遇。
二、科技期刊在COVID-19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功能
通过前面对科技期刊的特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的分析,便可以判断出科技期刊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角色功能。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与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向公众传播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形态、发展与预防和控制的探讨与研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公共卫生事件本身,能够发挥预警、监测的功能,并起到加强科学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消除公众恐慌,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更重要的是科技期刊通过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信息的无限传播有利于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方面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以获得全球范围类科学界的凝心聚力共同去探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成因、事件的本质、事件的发展形态及有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以便利用全球最好的研究资源共同去攻克难关、优化研究方案,直到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在COVID-19暴发之初,我国科研人员便从病毒的传播动力模型、基因序列、基因检测技术、病例分析及临床治疗、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区别等方面迅速地形成论文,并迅速地在国际有名的自然科技期刊,如《Science》《Natrue》《TheLancet》《Journalofmedicalvirology》《NEJM》等权威期刊发表。这些论文中提到的研究数据和信息有些甚至早于官方对外通报的情况。论文的迅速推出,一是及时地向公众传播对COVID-19病毒的科学认识,以便及时科学地做好预防;二是方便了全球的医疗机构和学者对病毒做进一步研究,以在临床救治及新药开发方面做参考和准备。科研人员写论文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成果共享给全世界的学者,让大家都可以及时更新科学界对COVID-19的认知水平,让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都可以为抗击病毒做出贡献。这样既能集世界的学术力量来攻克难关,又能督促国内科研不要放慢脚步,始终要保持与世界同行同步,甚至超越的研究水产。作为传播科研信息的科技期刊对突发的公共事件,则具有集合信息,让公众科学准确地了解病毒,防范病毒,强调的是未雨绸缪和科学防治。科技期刊的角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预警功能,对可能产生的危机或已经产生的危机的因素进行监测、甄别、判断并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出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如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论文题目为“AerodynamicAnalysisofSARS-CoV-2intwoWuhanHospitals”,证实气溶胶也是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对的发现和鉴定、创新检测技术、药物研发、致病机理以及支撑临床医院应急科研等方面,及时向公众及科研界进行了公布与交流[8]。二是科普教育功能,对COVID-19病毒实行解释性阐释与分析。为公众客观而公正地认识疫情提供理论与判断依据。三是救治功能,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实行科学有效的对症救治。如科学家通过对COVID-19的科学研究,对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及后续研究等提供重要研究的信息资源支撑。如武汉病毒研究所通过将COVID-19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Globalinitiativeonsharingallinfluenzadata,也是科技期刊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全球共享[9]。美国首个mRNA疫苗研究就是基于中国提供的病毒序列开发的。再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余锂镭及其团队发明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便是在后对研究的再思考与再创新。他认为:“创新不能停留在写论文,还应该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临床治疗服务。”“我们的目的是创造新的武器、总结新的经验、提升技术手段,从而防止疫情再次发生。”
三、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责任
从社会角度来看,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对认识事物及有效控制事件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科技期刊从不同角度剖析事件的起因,形成,发展、结果、对策等,一是能够促使公众科学地认识和寻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从而消除盲目恐慌心理,稳定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经济损失。二是能够促使全球科研界共同攻克难关,寻求解决方案。三是促进国家在科研活动中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与全球同步。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期刊在降低社会风险及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为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往往是非理性的,其解决的办法便是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科技期刊通过科学信息的传播让公众消除恐惧、平和心态。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则需要科学家多角度不遗余力地去进行钻研,以寻找解决对策。而科技期刊的传播优势,使得科研的单一力量变成强大的聚合力量,集聚全球最新的对于疫情的资讯及科研成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可防可控的措施与成效。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乃至全球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科技期刊作为向社会公众传播科研信息的桥梁,在面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的社会责任便是加强社会应对卫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客观性、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有助于执政者及决策者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寻找科学的解决办法,为政府及公众提供明鉴,为科研创新发展提供动力。但需要指出的是,科技期刊在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研究的信息时,切不可蹭热点、搏眼球、凑论文数量,一些于科学传播及对病毒的预防控制无用的信息,不能违背自身科学性与社会性的办刊特性。
四、结语
科研人员参与抗疫的最好方式便是及时对疫情的研究结果,以便科研期刊及时进行传播,使得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与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共享,以使科学界及时更新对的认知水平,让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都可以为抗击病毒做出贡献。这样既能集全世界科学力量攻克难关,又能督促国内科研不要放慢脚步。科技期刊的及时信息,对认识病毒、防控疫情有着强有力的科学指导。另外,由于信息的及时公布,对于揭示事物的真相,抵制谣言,维持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敖丹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