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期刊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传播力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传播力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期刊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传播力建设

摘要: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科技期刊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针对普遍存在的被动传播与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科技期刊以地方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科学传播体系,采取增强互动性、实施精准推送定向服务和加强期刊合作等途径提高期刊的传播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传播途径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科技期刊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卢嘉锡认为,科技期刊与科研工作相比既是“龙尾”,也是“龙头”,既能及时提供科学发展前沿和最新信息,又能集中反映科研成果,必须要加强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更好地为科技事业服务[1]。刘振兴提出,衡量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科技期刊的创新水平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2]。张朝军等指出,要探索网信时代科技期刊传播新模式,发挥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3]。王敏等认为,科技期刊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4]。谭京晶指出,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相因相生,相辅而行[5]。吴生高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得出期刊主要评价指标与区域创新呈正相关关系[6]。本文就科技期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媒体融合的时代需求,探讨提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一、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信息传播科学的本质是传播,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通过筛选具有前沿性、可应用性及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科技文化知识,在传播与交流中进一步挖掘科研创新点,为地方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二)科学技术人员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既是科学的发现者,又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期刊在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科技期刊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期刊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作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办刊经验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切磋,提高学术地位。

二、科技期刊面临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面临问题科技期刊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尽管网络出版已提倡多年,但其传播的内容仍然与纸质版相同,存在出版时效滞后、互动性差、难以共享等问题。1.“纸媒”被动传播长期以来,科技期刊比较关注期刊质量和内容,对其发挥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认识不足。多数期刊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流程还依靠传统“纸媒”,导致整篇稿件从收稿到出版再到发行周期长、效率低,且属于被动传播。每篇论文出版后,编辑部就结束了对这篇论文的工作,需要读者主动查询才能进入读者视野,存在传播体量小、传播方式单一等缺点,无法满足媒体融合时代的读者需求。2.传播渠道不畅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数期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仅限于在期刊简介、在线投稿系统和数字化期刊等基本功能的实现。付费阅读模式使读者无法畅通地阅读全文,阻碍了期刊的传播。另外,大部分科技期刊对所积累的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宣传报道渠道单一,忽视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无法及时将科技论文中包含的创新内容和关键性技术制作成数字产品快速传播出去,导致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宣传和有效的利用。

(二)改进思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传统传播模式革新幅度较大。为此,科技期刊需将传播、推广最新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作为首要任务,主动从传统的出版时代向媒体融合时代转型,借助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期刊传播力,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1.树立传播意识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关系密切,如同科技发展与进步的两翼。一方面,科技创新只有通过广泛传播实现普及与应用,才能实现价值拉动科技腾飞;另一方面,科学传播又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有助于科技创新与发展。科技期刊应该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有效传播搭建桥梁,期刊编辑则站在科学传播的前线,是科学传播过程中的骨干力量之一。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发挥工匠精神,承担起传播科学信息的责任和使命,突破传统的编辑模式,强化传播意识,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向大众传达科技信息,引导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地方科技发展。2.传播载体多元化突破传统出版模式,推动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制作能够及时、快速传播最新科技信息的数字产品。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网络平台,使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更加交互、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力争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互通与输送。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刊》积极开拓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同一创新成果多平台,有效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信息的显示度[7]。

三、构建媒体融合传播体系

(一)自建平台传播科技期刊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自主建立传播平台,向广大读者提供免费的网刊、PDF、HTML等电子版论文。实现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纸质版期刊免费全文获取。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扫描论文(纸质版或电子版)OSID二维码获取作者的语音介绍、论文开放内容与数据、作者与读者交互问答、作者学术圈等四项基本功能。微信公众号创建除刊物介绍、过刊浏览当期目录等基础栏目外,创建专家点评、会议论坛等特色栏目。

(二)第三方合作传播科技期刊可以借助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信息传播。现在期刊常用的三大合作方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还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超星、博看网和玛格泰克等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可以在线阅读及下载论文;论文线上优先发表,缩短论文时滞,加快信息传播;制作流媒体文件,实现多渠道传播。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合作传播之间存在着互为依托的关系,如论文的OSID二维码可在第三方网络平台上快速转发或分享,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作者可免受版面限制,系统完整地表达科研信息。超星学习通向用户提供专题服务,可由期刊编辑部根据需求建立各类专题,通过复制链接、微信、朋友圈、QQ等方式分享至自建平台,实现了多渠道传播。

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传播力途径

(一)增强互动性面向地方科技创新需求,加强与地方研究院、科技园及各企业的互动。积极举办科技创新会议和论坛,依托主办单位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科研资源,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提取期刊中先进的科技信息,为所需行业或企业提供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促进产学研合作。例如,长春光机所主办的《光:科学与应用》,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和走访知名光学研究院的方式,传播光学学科的发展动态。为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与企业合作办刊《液晶与显示》,促进了科研与生产合作,提升了学术影响力[8]。加强与编委、审稿专家以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可以以论文为基础,将静态的学术论文转变为动态交流,在自建的网络平台上推出相应的导读、点评、追踪报道等,开放评论区及一键转发功能,使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实现立体的网络传播。

(二)精准推送,定向服务精准推送的核心是“精”和“准”,精细划分科技期刊信息资源、读者研究方向和作者阅读倾向,通过微博、微信、订阅邮件等方式准确推送。还可以进一步收集读者在网络平台上的浏览、点赞和转发等数据,为期刊的精准传播提供依据。《环境科学》按作者的投稿方向分组,精准推送编辑部筛选集成的科研资源,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力[9]。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百会万人下基层——伊宁科技行重点科技服务活动”,由地方期刊协会联合科技期刊及其它行业协会开展定向服务活动,将最新科技信息传播至基层,帮助生产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

(三)加强期刊合作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对于科技信息有着比较集中的需求,而综合型大数据库学科特征不明显,单一期刊网站在海量信息之中规模较小,不足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加强区域内科技期刊协同合作,创建集成网站或APP,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关注区域内发展规划和科学前沿信息,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力度,是未来科技期刊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在与媒体融合发展中,科技期刊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如《中国科学》杂志社是中国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典型,其制定的科技期刊新闻机制基于媒体合作开展科技新闻报道,发挥了强有力的科学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嘉锡.既是“龙尾”也是“龙头”:要重视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1(1):2.

[2]刘振兴.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推动期刊迅速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2.

[3]张朝军,赵霞,肖英.没有传播就没有科技创新——论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J].科技传播,2020,12(5):13-17.

[4]王敏,韩丽,郝丽芳,等.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27-134.

[5]谭京晶.相因相生,相辅而行,科技期刊发展助力科技创新[J].编辑学报,2019,31(S2):82-84.

[6]吴生高,罗利华,李红.江苏省科技期刊发展与区域创新研究[C]//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南京,2009:9-15.

[7]刘天星.《中国科学院院刊》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8):951-956.

[8]白雨虹,刘文武.向国际一流光学期刊努力——《光:科学与应用》的办刊实践与体会[J].传媒,2015(20):18-20.

[9]李林.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实践与探索——以《环境科学》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1):77-79.

作者:范兆琳 杨美群 张作来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