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出版下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出版下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字出版下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摘要:我国科技期刊担负着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近期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科技期刊必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快速高效的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目前,数字出版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纸媒正逐步向数字传媒转变。为此,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的本质,分析数字出版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科技期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有力推动科技强国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关键词:数字出版;科技期刊;科技创新

目前,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推进落实,数字出版模式、集约化、集群化期刊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1]。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党的五中全会也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平台,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聚焦优质内容的生产传播,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有效整合出版资源,着力推进传播能力建设,运用大型数据库平台、各类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让优质内容发挥更大影响、更大效用,快速高效的推动科技创新发展[2]。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学习“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的前提下,总结新时期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旨在推动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1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1.1生产方式的改变

在新的环境下,数字出版物具有快速、量大、可移动、可选择性的特点,具有传统纸质期刊不能比拟的优势[3]。而发行量作为衡量出版物的硬性指标之一,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模式的改变,一定程度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对期刊的订阅不需要去书报亭,只需在网上通过各种搜索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科技信息。程琴娟[4]对全国综合性医学期刊发行量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数字化出版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严重影响科技期刊印刷量。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客观上受到一定冲击和削弱。

1.2经营模式的改变

传统科技期刊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备受国家相关政策保护[5]。科技期刊具有特定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经营权具有垄断的特点[6]。但在数字出版的推动下,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资源被重新分配,出版流程重新整合。不同媒介的边界在逐渐消亡,不同媒介形式在逐渐融合。面对这种变化,科技期刊经营方面固有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需面对各类网络出版的挑战[7]。目前,已有部分科技期刊向数字化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建立网站、实施网上录用、发稿以及编、校、排一体化,但是在经营和发行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8]。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科技期刊经营模式空间被挤压,优势资源被削弱,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发展趋势,也是在新时代环境下多种数字出版方式的融合。

1.3内容资源的改变

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内容、发行量有限,而数字化出版可提供海量内存,存储内容更是无限多。因此,出版内容被整合、优化[9]。目前,以中国知网等数字出版平台为例,各期刊出版内容在网站也进行了分类存储,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数据库[10]。

2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特点

2.1碎片化阅读趋势

网络环境迎来了网络阅碎片化时代,人们不再只接受聚合性信息,更多的是接收碎片状、发散的信息。科技期刊的阅读同样受到影响,传统的纸质刊物时代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以“本”为单位变为以“篇”为单位。这一转变对办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多数阅读网站文章摘要属于完全开放、免费的,阅读全文则需要付费。少数已被付费下载的文章会被更多的人付费下载,而大量的文章停留在被阅读摘要阶段[11]。这种阅读模式可能带来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应受到重视和关注。

2.2长效效应

数字出版以网络为载体,期刊内容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尤其是优秀的文章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再受制约,可无限制的被读者下载、阅读,形成一个明显的长效效应[12]。长效效应对优质文章的价值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积累,可发挥更长久的效应。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长效效应优势,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拓展检索渠道,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可利用性,最大化的发挥科技期刊潜在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2.3对期刊编辑队伍的要求提高

数字出版的发展,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掌握常规编辑素质外,还应掌握并熟悉各种数字化出版工具、平台。如采编平台、计算机校对软件、排版软件、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安全技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以上技术手段涵盖了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涉及了专业的技能和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编辑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今后,在数字化出版发展的同时,期刊编辑应与网站设计者、软件开发者以及其他人员一起整合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字化作品。

3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

3.1创造产业环境,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及成果的特殊媒介,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高度。因此,有关部门应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尤其是针对网络环境中著作权的法规,给予数字出版权归属问题强有力的支撑[13]。同时组织期刊出版单位自发合作或统筹规化,打造出一批具有强大技术力量、人力以及物力资源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出版集团。

3.2拓展科技期刊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术论文,提高期刊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是重要的手段。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①建立全球性投审稿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优秀稿件;②建立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即投稿、组稿、审稿、付费、编辑、出版等整个流程全部实现网络化操作,促进期刊出版的连续性,大幅提高编审工作效率;③与大型网络出版平台合作,进行网络出版,通过成熟的网络出版渠道进行传播,以及开放免费阅读,使文章实现无障碍的全国、全球范围内的阅读、共享,增加期刊论文的阅读量、浏览量以及下载量。

3.3完善产业链,促进期刊与数字出版商的合作

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可尝试在线预出版技术,可由部分数字出版商率先进行。在线预出版功能可缩短审发稿周期,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另外方面,出版单位需完善产业链,与数字出版商协调,实现平衡作者、期刊社和数字出版服务商的利益关系[14]。共同协商尽量避免同一产品重复竞争,最大化挖掘自身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领域,并集中资源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从根本上避免恶性竞争。

3.4发展开放获取模式

开通作者付费、读者免费阅读下载,最大化吸引读者阅读和引用文献,且可最大化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指标,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对于已有自建网站却并未实行出版的期刊,出版部门可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并引导其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型,最终将各期刊资源整合形成大型出版集成平台。

3.5建设学习型团队

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出版的环境下,为了适应巨大的变化,必须依赖强大的高素质新型人才。针对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现状,编辑部应提倡学习数字出版相关知识,改变传统理念,创造条件鼓励编辑学习、进修以及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培养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以满足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双向发展需求。

3.6打造精品型期刊品牌

数字出版是技术的发展,也是观念的更新,在新媒体的发展下,科技期刊受到冲击和影响是必然的。决定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是内容,但内容的实质性、学术性、科学性永远是衡量其质量和影响力的第一位指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应秉持传统期刊的优势,改变传统期刊的不足,向着数字期刊看齐,建立高素质编辑团队,组建高水平编委会,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促进与权威机构交流,坚定不移的走品牌之路,注重学术质量,创精品名牌期刊,最终打造一个具有精品名牌效应的期刊。

3.7建立反馈平台,提供一流服务

在建立网站的同时,应建立反馈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在现代社会,服务是期刊发展的第一要素。科技数字期刊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作者、读者提供最优质、最完善的服务。可建立作者俱乐部、读者群、网络书友会等。总结作者与读者的意见,了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纠正和完善,使科技期刊可以准确定位,立足当下,让优质内容发挥更大影响、更大效用。

3.8创新数字出版文章内容与形式

丰富传统的文字内容,并归纳总结读者需求与期刊特点,将多种文献内容整合出版,以提高刊物的竞争力和实用性。学术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数字出版的超媒体优势,注重文字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最大化提高学术文章信息含量。例如医学类期刊,在征稿过程中注重手术视频、动画模拟照片、DV录像等多媒体稿件的征集,以提高刊物对临床实践的指导,突出期刊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价值。

4总结

数字出版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已经成为出版领域的主流形态。在新的变革中,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模式,整合新资源、新内容,打造科技出版的全新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较晚,正处于发展阶段,摸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化出版之路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探索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共存模式,将两者融合发展是实现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数字出版的转变道路上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面对机遇和挑战,相信在科技期刊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数字化理念和运营方式的融合,为新时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作者:申磊 成森 鬲红转 肖婷婷 单位:《医学信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