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构建

[摘要]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学术期刊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除了引领学术发展、传播学术成果这一学术功能外,学术期刊还要注重社会功能的发挥,搭建学术产品与社会需求的桥梁,利用新技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学术传播和知识服务的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学术共同体。

[关键词]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媒体型智库;全媒体出版传播模式;学术共同体

融合媒体具有对信息的实时化分享、精准化推送及分众化传播等优势[1],能够高效整合学术资源、拓宽出版传播渠道、大力提升刊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国学术期刊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其编辑流程、出版发行及传播方式都出现了革命性变革。但由于缺乏用户思维、体制僵化、传播力弱化、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等问题,学术期刊跨媒介融合的广度及深度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因此,学术期刊借媒体融合进行有效整合升级,将自身打造成提供学术和知识服务的全媒体出版传播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已是大势所趋。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我国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便已起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期刊先后经历了基于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二次传播阶段,纸、网、移、微、博、视等全媒体传播与出版的相融阶段[2],单篇论文优先数字出版的模式创新阶段,出版物在线网络首发阶段,并呈现语义出版、智能出版、增强出版、短视频出版、云出版等新趋势。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大多学术期刊的融合建设存在较为突出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特色;数字版内容与纸质版本几无差异,延续了纸质期刊的外在风格和纸版内容,网络传播内容缺乏二次加工,削弱了期刊的媒体融合传播效果;期刊网站布局雷同,维护更新不及时,缺乏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网络空间无法延续传统品牌的效力,只实现了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基于数字化内容的服务方式、媒体功能、传播渠道、管理模式等要素及管理融合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

学术期刊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是社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是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的主渠道。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平台、APP客户端、小程序等全媒体传播平台逐渐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渠道[3],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传统期刊,许多学者已不再将学术期刊作为智力研究成果发表的唯一或首发途径,技术性的颠覆力量正在重新定义学术出版范式[4]。十多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期刊全媒体传播体系,但也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对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的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12所高校及其他普通省属市属高校共计79种学术期刊融媒体建设的情况。就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融合模式过于依赖大型数据库,自身网络平台建设能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从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的发行和传播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依托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已经形成数据、评价以及传播渠道依赖。期刊自建网站大多属于主办单位的二级网站,从网站的信息丰富程度来看,内容基本为纸刊内容在网络上的“二次传播”,且网站风格与功能大同小异,均包含期刊介绍、投稿指南、在线检索等模块,缺乏媒体融合发展思维及个性化的内容开发,导致内容重复建设与吸引力不足;且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在接受调研的79种学术期刊中,网站内容更新频率大于期刊出版周期的有十多家;从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来看,只有少数期刊提供全文下载,其他仅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无法有效发挥自主传播功能[5]。媒体数字产品服务意识落后,开放效果不佳,难以构建有影响力的数据处理与传播平台。

(二)社交媒体平台布局初步完成,但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建设粗放截至2020年8月,79家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中开通微信公众号的仅有30家,并且已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大多存在用户数量少、黏性差等问题,平台内容较简单,多数仅展现当期刊物的目录和重点文章,提供原刊论文的文献信息查询和部分在线阅读服务,未能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形成聚合平台、构成社交网络几乎得不到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期刊编辑缺乏新媒体服务意识,缺乏新媒体用户思维及提供精准推送和定制服务的产品思维;未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作者、读者、编辑及审稿专家间形成社交互动,并建立强黏性的学术聚合平台;更无法通过议题设置、微讨论、圈粉吸粉等手段聚集用户,形成学术期刊社交媒体生态系统[6]。

(三)缺乏对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创新能力相较于新媒体而言,学术期刊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高质量作者资源与原创成果优势。但是,受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技术手段等限制,这些资源仅停留在期刊出版阶段,新媒体即时性和交互性无法发挥,对学术资源的融媒体整合与可持续创新能力较弱,无法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挥资源聚合的影响力。从生产过程来看,在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出版发行、传播推广、读者反馈等诸多环节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据挖掘的能力较低。学术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进程缓慢,在期刊网络平台的数据结构化、语义出版、智慧出版、OA出版、纯网络出版、多维聚类、反馈系统的协同创新、延伸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可开发空间。

(四)融媒体发展人才匮乏、组织结构转型迟滞调研结果显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普遍存在从业者人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在受访的期刊编辑人员中,从业人员年龄在30岁(含)以下的仅2人,31~40岁的23人,41~50岁的23人,51岁以上的24人,四五十岁人数占到了65%以上,人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且数字化建设人才缺乏,79种期刊中有47家的编辑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管理人员为兼职人员。这是因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往往依托大学、科研机构或学会、协会办刊,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出版业务单一,大多数编辑人员仅能完成日常的稿件编发出版工作,新媒体的开发与运营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传统期刊出版单位中,成立独立的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建设部门的学术期刊单位少之又少。人才的匮乏与组织结构的转型迟滞极大地阻碍了融媒体业务的转型。

三、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的构建

学术期刊结合新媒体,在论文内容、服务功能和用户体验上得到拓展和延伸,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与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移动社交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能够产生资源规模效应,使期刊内容整合发挥最大效用。在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将内容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挖掘加工,相关信息联成资源网络,使衍生的融媒体产品能够多层级多角度地体现期刊论文的主旨和价值,并适应多种媒介传播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检索服务,从而实现多元化稿源、多层级加工、多渠道分众传播,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

(一)立足刊物特色化定位,发挥学术期刊阵地优势在融媒体时代,无论媒介形式如何融合,最重要的永远是期刊的内容质量,所以学术期刊应立足于刊物定位,以专业化和特色化为导向,策划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选题,使学术论文更具现实价值和创新性,以增强期刊的整体内容深度和影响力。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精准定位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群体,打造特色品牌和栏目,并通过融媒体技术的助力进行选题策划和线上线下推广。一是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或者所处地域的特殊性,整合河北院校资源,突出重点学科特色;二是走适合自身定位的“专、精、特、新”特色道路,形成期刊自身的风格个性,利用网络平台推介特色栏目,打造栏目品牌;三是提升期刊审稿、编校及出版时效。

(二)激活自媒体平台的聚集与辐射效应,强化资源传播主动性学术期刊在依托多样化自媒体平台占据资源传播主动性、扩大宣传力度和影响力的过程中,应在“互联网+”思维驱动下,以最大限度方便用户查找和整合期刊资源为出发点,结合“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平台思维,更加精准地明确期刊的定位,将刊物打造成为信息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创新和服务的共享平台,以学术期刊为纽带,构建集内容生产、传播及知识服务于一体的共同体,再造编辑、出版、传播的全生态办刊体系。一是完善纸质期刊出版+自媒体精准推送模式;二是对微内容进行微传播;三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为用户提供知识共享平台,增进用户间的沟通和黏性,同时激活知识流动,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

(三)构建省级“集约化”数字期刊集群,并向媒体型智库转型“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传统媒体为顺应用户需求,进行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生产模式的变革,利用新媒介及新技术拓展业务范围,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在集约化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商占据强大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学术期刊与数据商平台合作,优化期刊采编流程和数据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是一条比较成熟的路径,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在移动端方面,超星公司推出的可用于资源移动出版的“域出版”平台,突破了高校学术期刊之间的门户壁垒;在线学术出版平台方面,“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以开放获取、免费下载为理念,构建了共享的投稿、组稿和审稿平台,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开创了期刊出版的OA模式。相对于这两种模式,省级期刊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其目标指向性更明确,能够使省域内期刊聚合更具学科资源优势,通过整合集群内专家学者、作者和编辑资源,集中力量联合办刊或者共建栏目,更有利于实现各类期刊深度融合。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知识产品与传播,在数据资源、传播平台、区域协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智库的根本目的是将智力产品传播出去辅助政府决策。期刊学术社群以学术期刊为载体,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创新能力,且由于受众的广泛性,通过搭建平台,将更广泛的知识创新参与者(包括作者、读者、编者、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创新企业等)链接起来,构建畅通的知识和获取渠道,有助于开展跨区域的知识协同创新,形成知识资源加速增长的“链式反应”[7]。以学术社群为依托的媒体智库,其产生的智力产品能够超越部门利益,更为客观全面。“互联网+”为期刊学术社群、媒体和智库三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构建新型媒体型智库,能够集三者的优势形成合力,有助于促进学术期刊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能力,发展跨区域新型媒体智库,进而为政府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基于期刊学术社群的媒体型智库建设需要立足于期刊的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建立人才、数据、平台、产品四位一体的发展架构。通过组建专家团队、汇聚数据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思想产品等方式,促进管理系统进一步发展。

(四)打造编辑出版业的“学术共同体”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学术共同体”概念,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这样的群体就称之为学术共同体[8]。学术共同体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特殊专业技能,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在整个学术界,学术共同体正在积极探索按照国际学术界通行规则展开学术评价,推出优秀成果,引导学术发展。学术期刊的学术空间是一个由学术机构、学者、学术成果、学术体制、传播媒介等多个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空间。期刊主编和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对学术传播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敏感度,通过搭建知识交流平台、跟踪学术前沿、打造学术主题圈,可以充分把握社会关注热点,掌握学科发展动向,积极策划组织前沿选题,主动向知名专家学者约稿,通过挖掘专家的研究领域和团队建设,牢牢把握资深专家资源[9],以内容提升形成学术品牌,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同时,编辑主体还要不断提升数字化版面设计能力,借助新兴网络工具和媒体平台,推动编辑活动与网络技术的融合[10],及时快速广泛地传播优秀研究成果,从而引领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学术网络空间。

作者:艾岚 李金霞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