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建设

摘要:学术期刊反映了主办单位的科研实力,编辑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学术期刊的水平。目前,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不仅仅是因为上级单位重视不够,还因为编辑队伍来源不够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编辑晋升困难,缺乏吸引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主办单位要提高认识、科学对待,加大编辑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相对合理且稳定的专职编辑人才梯队,为编辑接受再教育提供保障,着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培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的这一讲话精神应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用以指导人才建设,推进行业发展。学术期刊(academicjournal)展示了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并起到了一定的公示作用。新闻出版署(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4年组织有关专家经过一系列严格程序的审定,确定了我国第一批学术期刊名单,共5756种。2017年,又确定产生了我国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共712种。为保证学术期刊质量,期刊编辑担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在我国学术成果的产生与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力资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术期刊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对期刊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管理,是当前期刊管理者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为了维护学术期刊的学术尊严与学术地位,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应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养和出版能力,提升刊物档次和知名度,杜绝类似于“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中国论文”事件的再次发生。[2]

一、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现状

(一)主办单位对编辑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一般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学会、国有大型企业等。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对编辑部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编辑部挂靠在附属机构下,算不上一个独立部门,在经费保障、办公环境、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从多所高等院校官网上查询的组织机构设置可知,基本上都是将编辑部定位在附属机构、附属单位、公共服务单位,或是挂靠在科学研究处或高教研究室等部门下。编辑人员除了要完成编辑自身的工作任务外,常常还要完成该部门的其他工作,分散了编辑的精力,属于超负荷运转。很多科研院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有类似状况。

(二)编辑队伍来源不够专业由于编辑部属于附属机构或公共服务单位,导致单位领导对编辑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在编辑人才的配备及引进方面把关不严,不但没有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编辑出版类人员,现有人员还存在不具备出版专业资质或是从行政岗位直接调任的情况,甚至一些编辑岗位解决了一大批主办单位引进人才的家属就业问题,等等。这些人员能否胜任编辑工作,是否具备编辑出版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水平,有没有编辑职业需要的工匠精神[3],是否为编辑部需要的人才等问题都不可预知。

(三)编辑队伍结构不合理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林钢编审调查,目前学报编辑主要来自于教师转行、行政人员调整和引进的职业编辑,其中来自于教师的占62.50%,来自于行政人员的占34.40%,仅有3.10%的学报编辑是社会引进的职业编辑。[4]这种结构极不合理的编辑队伍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历程,真正科班出身的编辑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从其他方向转行而来。表面上看,编辑不就是挑挑差错、改改形式,无论是谁都能胜任。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编辑可不是挑差错、改形式这么简单。事实上,不论什么行业,角色转化都需要时间,包括其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加以锻炼和提高,尤其编辑职业更是如此。

(四)编辑人员晋升困难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主营业务工作一般要么是科研、要么是教学,科研人员或者教师是业务主体,尽管有专家多次强调,期刊办的怎样体现了主办单位的实力,但由于编辑部是附属机构,编辑仍然被划定在非主体系列,职称与职务的晋升定然不会被优先考虑,留给编辑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另外,有些单位甚至把编辑出版系列和科研或教学系列放在一起进行排名,这样一来,编辑不仅要具备编辑出版系列晋级所需要的条件,还要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而这恰恰是编辑的软肋,因为他们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编辑出版过程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自然无法与科研人员或教师相比,所以晋升之路难之又难,待遇也相对较低。

(五)兼职编辑人数偏多据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许花桃和刘淑华调查,广东省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基本达到“季刊3人,双月刊5人,月刊7人”的标准,但是有少数编辑部只有1-2名专职编辑,有些甚至全部是兼职编辑。[5]兼职编辑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兼职人数过多对办好刊物是不利的。因为兼职编辑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但其并不具备相应的编辑业务能力,甚至不愿意接纳或涉足编辑排版规范,而仅仅只愿意承担与稿件质量有关的编辑工作,所以后期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外,兼职编辑由于不受编辑部的考核与管理,其责任心也不能与专职编辑相提并论,工作有推诿、搪塞之嫌,工作起来不会考虑期刊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科学对待早在1991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新闻出版署颁布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规定“科学技术期刊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6]。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又了《关于调整科技期刊申报程序和审批办法的通知》(新出联[2005]9号)。同样,1998年教育部就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办法第十二条指出:“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7]2002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规定“高校社科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8]。多部委针对同一件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旨在说明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摒弃固有思维,用科学的态度、思维和精神来对待这件事情。严格落实管理属性、人员配备、经费保障,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我国期刊发展历史证明,只要主办单位、出版单位思想意识里重视期刊出版工作,行动上能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充分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版的学术期刊定会具有不同凡响的水平和声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陕西省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之一,创刊60年来,刊物质量稳步提高,学术影响日益扩大,如今已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和《数学评论》(MR)、英国《动物学记录》(ZR)、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BI)的来源期刊,并多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陕西省十佳学报,这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编辑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编辑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关键因素。因此,编辑部在最初选人的时候就要选择那些立志编辑事业的人,选聘专业基础好、责任心强、文字能力强的人,把这些具有编辑初心、能力强的人聚集在一起,促进编辑部整体编辑业务水平的提升。以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为基本要求,针对考试内容开展学习和研讨,有助于新到岗人员的迅速成长,也促进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但未通过考试人员的学习热情,并支持每位编辑参加继续再教育。由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国新出发[2020]18号)中明确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规定要求的继续教育学时从原来每年72学时增加到每年90学时是本次修订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变化,这对主办单位支持编辑参加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证学时,必须保证每位编辑每年参加至少一周的离岗培训。

(三)形成相对合理且稳定的专职编辑人才梯队办刊就要办名刊,而名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名编辑和一流的编辑团队。名刊背后其实是编辑人才的竞争及其渗透到期刊编辑队伍中的学科布局与梯队建设。名刊的奥秘在于有一支高素质、敬业的编辑队伍稳定而持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要办好期刊,创名刊名栏,除单位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外,编辑人员需要付出100%的努力与汗水,甚至更多,而且还要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这是被其他工作分散了精力的兼职人员难以做到的。扬州市有高校学报7种,编辑25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6人,其他职称3人,正高职称层次占比24%,副高职称层次占比64%,其他职称层次占比12%。这种两头少中间多的人才配置较为合理,梯队递进恰当。[9]

(四)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期刊编辑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职业,且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我国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国家标准(GB)有很多,在此基础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原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等国家机关和学会也分别针对各自的业务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范和制度,例如:《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出版管理条例》《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规范)等,这些规范与制度也经历了制定、试用、修订、再试用、再修订等过程,就连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也已经修订到了第7版,其中的不少内容都做了修订,所以每个编辑都要随时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中,不仅要自我学习,深刻领会,掌握前后版本的差异,而且要积极走出去,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不仅要在编辑部内部举办学术沙龙,进行编校交流活动,而且要积极参加同行业举办的编辑业务交流培训活动;不仅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而且要积极参加专业性的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为选稿、栏目策划提前做好准备。

三、结语

编辑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前途命运,千变万变,人才建设不能变,要建立一支甘心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队伍。[10]一本优秀期刊的出版,离不开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编辑人才。特别是在信息快速传播、自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人们表达自己见解的途径日趋多样化,所谓的“成果”真假难辨,为此,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擦亮眼睛,以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编辑业务能力分辨是非曲直,展示科研成果。

作者:屈忆欣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