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期刊替审行为应对措施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替审行为应对措施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期刊替审行为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范替审行为给科技期刊带来的隐患,通过案例分析,认为替审行为主要是因为审稿专家缺乏审稿伦理:保密原则、信任关系、公正责任,并分析其危害。从出版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事前联系沟通、邀请函明示并允许退审、提升选择准确性、事后评价以及向审稿人问责。

关键词:审稿专家;替审行为;审稿伦理;小同行;审稿意见

专家审稿是三审制的最重要环节,是作者修改、提升稿件学术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科技期刊决定是否刊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对专家审稿的研究集中在匿名和公开[1-2]、不当行为[3-4]、伪审稿[5]等,对替审行为的研究寥寥无几。替审行为是审稿专家缺乏伦理意识的结果,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6]已经明确指出“擅自请他人代自己评审”是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替审行为扰乱正常的科技期刊出版程序,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替审行为的案例,分析替审行为原因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1替审行为的案例

1.1其他专家替审案例

笔者编辑部曾在发放审稿费时发现,审稿专家提供的是其他人的银行账号,问其缘由,或者说是自己3或4级学科研究方向与稿件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或者说是自己没有时间、精力,因此将稿件直接转给其他相关专家审稿。其他专家的替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技期刊解决审稿问题,但是审稿专家并不知道科技期刊遴选审稿专家的要求,如学术身份、学术实力等,而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审稿专家在本学科内有较高学术地位(如教授),在本领域对学科发展有较宏观的认识,能更快找到创新点及需要改进的内容,从而更客观准确评价稿件。

1.2研究生替审案例

笔者编辑部曾接到作者的申诉,说审稿意见给出的稿件修改理由不具有说服力,编辑部将作者的申辩发给审稿专家看后,审稿专家说是他的一名研究生审查的,确实存在问题。通过百度查询“研究生审稿”,发现研究生代替导师审稿并不是罕见现象,知乎上就有“怎么看待硕士研究生导师直接让学生审稿?”然而,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存在学术视野不够宽、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对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等问题,因而无法对稿件创新性、逻辑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有力的评论,体现在审稿意见中则是缺少针对性的评价和实质性的指导意见,这样就失去了同行评议的意义。审稿专家让研究生替审,可能认为研究生通过审稿,可以快捷地获取稿件中经过筛选过后的信息,了解本领域当前的动态,从而查缺补漏,这样不仅能帮助自己完成审稿任务(工作繁忙,对于审稿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能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一举两得。

2替审行为的原因及危害

审稿专家作为同行评议的主体,要遵守一定的学术伦理,因为任何主体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7]。替审行为的产生则是审稿专家缺乏以下审稿伦理:保密原则、信任关系、公正责任。

2.1没有遵守保密原则

稿件送审本身是保密的,不应以任何方式复制或与同行共享保密信[8]。在未得到科技期刊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审稿专家绝不能在评审过程中寻求他人的帮助。替审行为意味着审稿专家向其他人私自泄漏他人未发表的研究成果,这样可能导致稿件内容被盗取。赵大良[9]认为,审稿时稿件内容被盗取现象无论是国内国外都可能发生,这是由于稿件一般都是经过作者深入思考,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性,反映的是学术前沿动态,研究热点;而同行之间有时研究方向相同,研究思路相近,则可能存在稿件内容被盗取的风险。尤其是替审者作为影子审者,不需要直接向科技期刊负责,因此,更有可能存在盗取稿件内容的风险。

2.2破坏信任关系

审稿专家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水平。编辑部邀请审稿专家的内在机制都是对审稿专家的信任,信任是同行评审过程的基础[10]。审稿专家如果找的替审者对稿件内容研究不深入,那么替审行为可能导致无效的审稿。无效的审稿意见将无法保证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甚至稿件发表后被撤稿,这都会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声誉和口碑。科技期刊的声誉一旦受损,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够弥补回来。

2.3没有承担公正责任

审稿专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保证所选稿件的学术质量,其核心是公平公正[11]。而替审者的学术能力良莠不齐,也不需要直接对科技期刊负责任,评审结果可能存在不公正。首先,当替审者对文章内容缺乏研究时,评判的标准将倾向于文字的通顺,版式的清晰,这样容易使有创新内容、但文字表达能力稍差的“千里马”论文被否决,而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反而容易审核通过。其次,王育花等[12]认为在审查稿件学术不端时,审稿专家审查的占比低于期刊编辑,而一些替审者在学术水平及审稿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更难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如数据造假等。这样让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论文更有可乘之机。最后,一些替审者的学术视野可能较窄,当存在个人偏见、利益冲突、学术派别等问题时,可能会导致审稿的不公正。

3防范替审行为

3.1事前联系沟通

为了提高审稿专家审稿的积极性,防止替审行为,在送审前,可通过审稿专家数据库中的E-mail、手机等与审稿专家进行事前联系,确定审稿专家是否愿意为科技期刊审稿,包括是否有时间、精力审查。在联系沟通中,大部分审稿专家认为令其欣赏的编辑能够提高审稿意愿[13],因此,如果责任编辑能够向审稿专家展示自身良好的学术修养、丰富的学识,那么将会提高审稿专家的审稿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防范替审行为。这就要求编辑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并长年累月地积累学术信息。

3.2邀请函明示并允许退审

审稿邀请函应明确指出,如果审稿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评价文章的研究内容,则允许退审,但不允许任何人替审,包括他们的研究团队等。最后,让审稿专家在邀请函中签字。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的邀请函中还明示“或转请贵单位其他相关专家审查”等,应当及时进行修改,审稿专家可以向编辑部推荐相关专家,而被推荐的相关专家能否对稿件进行评审,则由编辑部决定。

3.3提升选择准确性

Publons全球审稿调查报告显示[14],75%的期刊编辑认为寻找审稿专家是最难的工作。找准合适的小同行,可确保审稿专家审稿时更有兴趣、更有时间、更有精力,从而更好地防范替审行为。1)寻找小同行,防范由于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的替审行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专项检索“关键词”栏目中输入文章的关键词,会出现相关记录,再在记录中寻找其他含有关键词有关的文章,从而寻找到3、4级学科方向一致的小同行。2)查找小同行的学术活跃度,防范由于兴趣不足导致的替审行为。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进一步查看小同行近5年内在该领域是否有、篇数、发表期刊级别,并倾向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审稿专家。3)倾向年轻的具有博士学历的审稿专家,防范由于缺乏时间、精力的替审行为。根据江睿等[15]发现,学历较高而职称还不太高的专家学者更适合担任审稿专家。年轻的具有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大多精力充沛,没有太多繁重的行政职务,而且有较多可支配的时间,更能保证审稿时间及效率,审稿的主动性强。

3.4事后评价

目前,科技期刊很少对审稿意见进行评价,而是直接或间接将审稿意见返回给作者,让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退稿。为了有效防范替审行为,应从不同角度对审稿意见进行评价,以增强审稿专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防范替审行为。1)责任编辑评价。随着责任编辑不断增长学术知识和学术判断力,责任编辑评价审稿意见成为可能。首先,对返回审稿意见的优、缺点进行诚实和公正的评审;其次,对审者的评论、修改稿件内容的要求及额外补充研究的要求进行判断,必要时可求助于编委会,并对各项进行评分。2)作者评价。在目前的审稿制度下,作者投稿之后,只能等待匿名的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而对其中不同的观点却无法与审稿专家进行直接的交流。因此,应允许作者表达质疑,并对审稿意见进行评价。3)公众评价。随着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科技期刊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论文公开审稿意见,这样使得审稿过程更加透明,读者也可以评价审稿专家的审稿水平。

3.5向审稿专家问责

如果发现替审行为,应向审稿专家问责。当前并没有针对审稿专家出台具体的处罚措施,但可以参照《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与稿件管理》,慎重处理[16],并向审稿专家追责。1)如果替审行为在稿件发表前被发现,则要对审稿专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替审行为的严重后果,并要求审稿专家重新审查稿件,以后遴选此审稿专家时要慎重。2)如果替审行为导致稿件内容被盗用,则要在学术不端事实确认的基础上,通知审稿专家所在单位的学术委员会,由其对审稿专家进行惩罚教育,并将其列入科技期刊审稿人的黑名单。3)如果替审行为导致稿件发表后被撤稿,则要求审稿人写一份情况说明书,将其作为科技期刊的档案,警示其他审稿人,并追回审稿费,同时,将其列入科技期刊审稿人的黑名单。

4结束语

目前审稿制度下,学术送审阶段返回的仅仅是审稿意见,因此替审行为作为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发现。替审者是躲在审稿专家后面的影子,科技期刊并不清楚其学术能力及其审稿经历,其给出的审稿意见可能会给科技期刊带来很多隐患。因此,科技期刊需要慎重选择审稿人,对审稿人进行多标签标注,清晰人物画像[17],并及时向其普及学术出版伦理,从而防范替审行为,恢复正常的学术出版伦理。

作者:陈志贤 单位: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