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转型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媒体的迅速蔓延对传统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期刊的融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科技期刊需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多平台融合、多形式输出、多方位服务,全面推动期刊的融媒体转型,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自身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期刊;融媒体;转型;策略
0引言
科技期刊是最为古老和广泛的科学传播平台之一,作为一种媒介,它连接了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和企业等多个主体,成为支撑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科技信息的及时刊载、有效传播、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媒体的迅速蔓延,使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均面临着发行量下降、潜在读者大量流失、广告业务萎缩的生存危机[1]。在媒体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多元化,众多社会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科技期刊要想突破发展瓶颈,秉持互联网思维,顺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立足于自身的价值定位和内容优势,创新渠道,进行融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必然性
早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了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这使业界逐渐形成“媒体融合为大势所趋”的共识。2014年12月,栾轶玫教授[3]发表了《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一文,首次提出了融媒体的概念及其核心要义,即融媒体是在全媒体的基础上掌握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的一种理念。随着社会媒体融合的持续深入,一个集各种媒介于一体,兼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各种传播形式优势互补、融会贯通的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复合型和交叉型的特点使传统期刊的传播效果不断弱化,对其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年来,每年均有一大批传统期刊、报纸和频道停刊停播。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底,又有包括《棋艺》《内江晚报》《浙江广电集团影视娱乐频道》等34家媒体宣布休刊和停播。传统期刊已经无法靠单一的形态进行信息传播,其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融媒体时代,打破固有的出版发行模式,打造优势互补、互融互促的融媒体出版已成为当下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问题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4]。这不仅表明了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与紧迫性,同时,也为传统期刊的定位和融媒体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
2传统科技期刊的优势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被新兴媒体所分流,发行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其传播形式、出版模式也受到诸多挑战,但这种挑战归根到底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挑战,而期刊内容质量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科技期刊也有其相对于其他媒体的独特优势。
2.1拥有自身的品牌价值及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国内外各领域的科技期刊经过长期的发展,都具备自身的定位以及长期形成的个性和品质,具备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价值。特别是如创刊于1869年的Nature及创刊于1880年的Science等一些高水平权威期刊,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耘,在国内外的专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价值。这些期刊具有超强的内容创新性和专业性,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在业界和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2.2内容专业性强,有价值、有深度
科技期刊一般都只报道本领域或专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或专业领域的前沿学术热点问题,内容专业性强。而且科技期刊中的内容都经过精心策划、严格把关,在业界都具备相当的权威性,有别于新兴媒体网络传播中过度通俗或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期刊中往往还会开辟板块,对业界热点或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论述和探讨总结,从而得以更全面地思考和客观评价该观点,这是以快传播为特点的新兴媒体无法实现的。相对于新兴媒体而言,科技期刊的传播不具有即时性,但就是这种“慢时效”,才使得科技期刊中的话题、评论随着时间的验证,凸显其客观性,科技期刊也从而获得本专业领域的更高的公信力[5]。另外,任何一个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试验论证,因而期刊的慢时效也使得刊登的学术成果更加扎实,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2.3编辑业务素养高、能力强
传统科技期刊的行业属性较为明显,其编辑必须是内行,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长期的编辑工作更使得他们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洞察力、策划力,能够准确把握业界的热点和发展方向,组织策划高水平、高质量的内容。不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质的内容才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一个新媒体,形式很新颖、传播速度也很快,但其内容空洞无物,观点经不起推敲,最终也不可能赢得读者。因此,高素质的编辑是任何一个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3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转型策略
融媒体时代,传统期刊和新兴媒体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们不仅要看到新兴媒体的优势,更要坚持传统科技期刊自身的品质和长期塑造的品牌形象。科技期刊必须立足于自身价值,在保持和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突破其技术和平台限制,有效改变原有的办刊模式和传播形式,最终实现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互融发展,而不是直接将期刊内容与新媒体平台进行简单的叠加。
3.1培养期刊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和交换海量的信息,信息互动的频繁使其思维方式已然发生了改变。融媒体背景下期刊的转型,其本质是传统思维方式向互联网思维方式的转型。所以决定了期刊的转型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内容直接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而是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根据互联网时代阅读内容简约、碎片化的特点,在期刊严谨、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二次加工,以吸引眼球的标题、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甚至是个性生动的网络语言来适应用户的阅读习惯。这些表现形式虽然不能决定内容,但它却可以使内容的表达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因此,期刊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在融媒体时代还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同时辅以数字化编辑技术,才能从形式上实现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
3.2打通各大平台,实现多元化传播
传统期刊、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大众传播平台,均具有自身的优势。传统期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有明确的版权归属;期刊网站是最能体现期刊专业特色和品牌价值的网络平台,它不仅可以实现期刊的在线投稿、收稿、审稿流程,还具备一定的互动反馈功能,实现作者和编者的有效沟通,同时,优先出版等功能增强了学术成果传播的时效性;而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又能提供实时交互服务,属于读者友好型平台,用户黏性强。在融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各大媒体平台的优势,全面打通各大传播渠道,以“用户需求”为基本导向,以期刊内容建设为基础,根据期刊专业特色丰富期刊网站的内容资源信息,增强对专业用户的黏性;挖掘科研成果的新闻价值、技术应用价值和科普价值,并通过科学知识普及化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充分利用微平台传播的及时性、聚合性、分享性及群众感染性实现信息的辐射性扩散,完成潜在用户的有效转化。如《中国茶叶》杂志不仅与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数据库合作,实现了期刊数字化,加速期刊学术内容的网络传播,同时,还开辟了中国茶叶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茶叶科研新成果,扩大科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业界对茶叶科研动态的求知欲;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实现了增强传播;在公众号平台上还能方便地查询过刊,进行投稿和查稿,后台留言功能则强化了读者、作者与编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增强了受众对信息的消化率。
3.3创新输出形式,满足读者多元需求
在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阅读内容形式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文字、图片,受众更愿意接受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因此,传统科技期刊在进行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创新媒体形式和手段,而不是直接将期刊的内容搬到新媒体平台上。学术论文大多以文字为主,且多数较长,有的甚至在万字以上,如果直接将论文全文复制到公众号上,则满屏的文字不仅降低了阅读的体验感,而且长时间的阅读也有悖于融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规律。因此,传统科技期刊要根据期刊专业领域和读者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其符合融媒体时代迅捷、互动、碎片化的特点。如对学术论文按其内容层次重新凝练标题,编辑成若干篇小文章,实现按需传播;实验过程、产品加工等可以制作成小视频;论文中的数据性内容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甚至还可以在文中设计一些小问题,让读者参与互动,以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编辑部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读者调查,优秀论文、优秀编委评选等活动,一方面了解读者需求,明确组稿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与作者、编委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互动,活跃平台氛围,提升平台黏性。由此通过多渠道、立体化的输出,提升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效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目前市场上已有3D电子期刊,它给读者带来了很好的感官体验,有媒体也已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播报节目,未来人工智能、AR、VR、5G等新技术在传统期刊中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其在用户体验、交互性方面可能会有非凡的表现。
3.4关注用户需求,增强媒体服务功能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交流和传播平台层出不穷,使得人们之间实现跨时间、跨空间的交往,交往范围快速阔大,所获得的服务也更多样化。对于传统期刊,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从期刊上获取信息,而是希望能从期刊上获得更多的个性化或定制化服务。因此,传统期刊必须更新理念,逐步实现从文字产品传播者向信息服务平台转型。如期刊网站除了实现收稿、审稿、在线阅读等常规性服务以外,还可以设置反馈功能机制,实现网站从学术信息型传媒向科研服务型传媒转变,从单纯提供科研成果向提供以科研信息为核心的服务平台转变[6]。在期刊微平台上,作者可以通过公众号查阅过刊、跟踪稿件的评审流程;编辑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发布论文写作指南、投稿指南、稿件模板等资料,方便用户下载参考;定期推送科研进展及期刊论文内容的科普化知识,以提供增值化的服务;通过组建读者作者微信群、公众号的后台留言功能等,实现信息咨询及互动交流功能;同时,通过统计各大合作数据库及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可以明确读者的阅读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群体有针对性地配置不同的内容,以实现精准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期刊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用户黏性。融媒体时代给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科技期刊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变化,进行自我变革创新,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多平台融合、多形式输出、多方位服务,全面推动期刊的融媒体转型,进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作者:翁蔚 李书魁 张琴梅 朱俊峰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