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焦虑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焦虑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焦虑浅析

摘要: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在于造就水平高、能力强、爱岗敬业的编辑队伍。当前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焦虑问题,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当引起重视。编辑人员的职业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学术单位主办学术期刊的办刊体制。应当在客观认识现有办刊体制的基础上,通过转变观念、加大支持、创新管理,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职业环境,解决编辑人员的困惑和焦虑问题,实现学术期刊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业焦虑;办刊体制;期刊改革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水平高、作风正的学术编辑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一方面,要重视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方面从管理部门和办刊单位都比较重视。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②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每年举办的各类编辑人员培训班有数十个。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针对编辑人员的职业困惑和焦虑,解决好他们的利益和发展问题,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投身办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上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否则,如果编辑人员思想困惑,精神焦虑,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不仅影响工作成效和期刊质量,而且不利于编辑部后续的人才引进和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不可否认,当下部分编辑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及其价值,存在着一些困惑和焦虑,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应当引起重视,积极面对,找到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为办好学术期刊提供人才保证。

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为何焦虑?

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焦虑和困惑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提法有职业倦怠①、身份焦虑②、职业困境③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朱剑的“身份焦虑说”,认为编辑人员的“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而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但新的身份认同并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陷入“如影随形”的焦虑之中。④吴文成、陈琳持类似观点。吴文成认为,“作为‘杂家’和作为‘专家’的双重职业要求,以及由此导致的职业认同困境,严重束缚乃至弱化了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空间和办刊积极性”。⑤陈琳提出:“焦虑来源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怎么做才能既符合职业的期待又获得职业的自主和尊严?”⑥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到编辑人员焦虑的其他原因,包括主办单位不重视、地位边缘化、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压力大、职称晋升难等。⑦笔者认为,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是导致编辑人员职业焦虑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因为只要学术期刊存在,编辑人员的身份就必然介于学术界与出版界之间,既无法成为纯粹的学者,也无法成为纯粹的出版人。如果将身份认同困惑作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焦虑的根源,等于承认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而主办单位不重视、地位边缘化等,是学术期刊编辑焦虑的直接原因,并非深层原因。我们不妨问:为什么编辑人员不受重视?为什么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如果是个别现象,那可能是主办单位的原因,也可能是期刊或编辑人员的原因,但显然这个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表明它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至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也不是很有说服力。现代社会,哪个行业压力不大,工作不辛苦?只有找到学术期刊编辑焦虑的根源,才能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为破解这一问题找到出路。基于长期从事学术期刊管理的经历,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困惑和焦虑,说到底根源于我国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具体地说,是学术期刊的主办体制。与国外学术期刊主要由学术出版商主办和运营不同,我国学术期刊主要由学术单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主办,从机构设置来看,作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编辑部,设在学术单位内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两批共认定学术期刊6449种,其中80%以上由科研单位和高校主办。这种办刊体制,优势十分明显:对期刊编辑部来说,便于就近获取主办单位的学术支持,编辑人员由学者担任,科研人员承担审稿任务,或者担任兼职编辑,有利于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对主办单位来说,可以就近利用自家掌握的期刊,为本单位成果发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服务,对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好处多多。但这种学术单位主办学术期刊的体制,也会造成问题。众所周知,科研单位的主业是科研,强调以科研为中心;高校的主业是教学,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在不少高校,科研已成为与教学并驾齐驱的工作)。所有单位,优质资源都会向主业集中,各种管理制度也会根据主业来制定,以便更好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主要职责,这也完全符合常理。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学术期刊虽然很重要,但在科研单位和高校,办刊工作都非主业。这就造成了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资源配置向着科研和教学工作倾斜,而不会向期刊编辑部倾斜。此外,从学术单位的人员组成看,科研、教学岗位人员占绝对多数,编辑人员占绝对少数,如一些高校,教师动辄数千人,学术期刊编辑最多一二十人,后者是绝对的小众。因此,学术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如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也会根据主体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来制定,而不可能充分考虑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满足编辑人员的需求。实际上,在国内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普遍将学术期刊编辑部定位为辅助部门,在科研单位是科研辅助部门,在高校是教学辅助部门。在资源配置上,如经费、职称、职务、评奖、出国、担任研究生导师等方面,都向科研、教学岗位倾斜,管理制度也围绕科研和教学工作制定,学术期刊编辑部得到的资源有限,受到的照顾有限,处于事实上的边缘化地位。这就意味着,在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期刊编辑人员在职业声望、发展空间、收入待遇等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编辑人员付出同样的劳动和贡献,很难得到与科研、教学岗位人员同样的回报和认可。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出现困惑、焦虑等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焦虑什么?

找到了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焦虑的根源,还有必要对他们焦虑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了解编辑人员焦虑的具体问题,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或缓解的办法。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研,学术单位主办学术期刊的体制下,期刊编辑人员的压力和焦虑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社会偏见的压力

在社会大众的印象中,科研、教学工作被认为是自主性、创造性的复杂劳动,而编辑工作常常被认为是辅助性、重复性的简单劳动,甚至长期以来存在着“编辑无学”的认识。这种偏见也存在于学术单位内部,一些科研、教学人员认为,期刊编辑工作很简单,无非请外审专家选选稿子、自己改改错别字,对编辑人员在选题策划、提升文稿、参与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甚少。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看,期刊编辑人员无疑低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在学术单位内部,科研和教学被认为是中心工作,办刊被认为是辅助工作,在同等能力和机会的条件下,谁不愿意成为中心,而愿意做辅助呢?谁不愿做红花,而甘愿做绿叶呢?一些期刊主办单位,甚至将不能胜任科研、教学岗位的人员安排到期刊编辑部,进一步拉低了编辑人员的地位。这种来自社会和单位内部的误解、偏见、歧视,给期刊编辑人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甚至是伤害。

2.职业性质的压力

从工作性质看,科研人员出成果,除了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自己扬名立万;而编辑人员的工作,则是“为他人作嫁衣”,虽然听起来高尚,但个人所得终究有限。科研人员的成果获了奖,学界会认为这是学者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有多少人会想到这背后有编辑人员的功劳呢?从工作内容看,相比科研、教学工作,期刊编辑工作主要同文字打交道,一遍又一遍审稿、编辑、校对,联系作者、外审专家,工作枯燥、乏味,且投入大、收获小、见效慢、成就感不强。期刊编辑人员如果不能自我调适,从工作中发现乐趣,找到人生价值,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实际利益的压力

在科研单位和高校,资源配置和规则制定都围绕着科研和教学,这就导致了编辑人员在实际利益获得方面,要少于科研教学人员。收入方面,科研人员有稿费、课题费、讲课费、评审费、担任导师费等,收入来源多,渠道广,标准高;编辑人员只有编辑费,来源少,渠道窄,且标准偏低。评职称方面,科研人员评职称主要考察科研成果,教师评职称主要考察教学业务能力及业绩(部分高校同时考察科研成果);而编辑人员评职称,除了考察编辑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如选题报告、审读报告、期刊获奖情况),也常常把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评职称时考核科研成果是必要的,但数量上应当同科研人员有显著区别。而实际上,在不少科研单位,对编辑人员评职称时科研成果的要求偏高,大体相当于科研人员的70%。因编辑人员80%以上的精力用在办刊上,这等于是要求他们用20%的精力同科研人员100%的精力去比拼科研成果,这对编辑人员显然是不公平的!在评职称投票环节,编辑人员也面临着不利。期刊编辑部设在研究单位内部,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在一起评职称,竞争有限的名额。而职称评委会的主体是科研人员,评价标准也是科研导向的,编辑人员与科研人员比拼成果,往往处于下风。且编辑人员因为坚守学术标准,也会拒发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文章,这就难免得罪人,进一步增加了晋升职称的不利因素。此外,编辑人员在科研条件、出国访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外出讲学、评优表彰、工作自由度等方面,也比科研人员待遇低,条件差,机会少。

4.管理工作的压力

科研和教学工作,业务性强,内容相对单纯,只要专注于工作本身,做出业绩,就能得到承认,无须面对或承担大量的管理任务;而期刊编辑部工作,综合性强,内容庞杂,且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多,编辑部内部也有大量管理工作,这些都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压力。如科研人员无须持证上岗,编辑人员则需要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证书,再申请责编证,才符合上岗要求;科研人员无须参加继续教育,而编辑人员每年需参加90学时的继续教育,一旦中断,责编证无法续展,影响评职称;编辑人员还要面对管理部门布置的大量任务,如期刊年度核验、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期刊质量检查、重大选题备案、地图送审、经费审计等。期刊评价机构发布的期刊评价报告等,对期刊编辑人员也构成较大的压力。除了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编辑人员还往往承担烦琐的内部管理事务,如学术会议组织、新媒体运营、广告经营、稿费发放、对外联络、印制发行、聘用人员管理等。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规模小,人手少,编辑人员还往往要承担校对、翻译、编务等工作。此外,还有来自各方面推荐稿件的压力、学术不端、假冒期刊的困扰,等等。

5.同事对比的压力

学术单位主办学术期刊的体制,将编辑人员与科研教学人员置于同一个屋檐下,编辑人员在发展机会、收入待遇等方面与科研、教学岗位人员时时处处进行着对比,且在对比中处于下风,这种对比加剧了编辑人员的困惑和焦虑。客观地讲,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不低,收入也不算低,工作压力与很多行业和职业比并不算特别大,甚至与同行(出版社编辑、时政类报刊编辑、市场类报刊编辑)相比,工作强度和压力也未必有后者大,但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往往更焦虑,尤其是学术单位的期刊编辑。这是因为,焦虑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固然同工作强度和压力有关,更同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果所有同事做同样和相似的工作,规则大体相同,则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也不会感到特别焦虑。这就是说,焦虑同压力的绝对值有关,更同相对值有关,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出版社、时政类报刊社、市场类报刊社,甚至国外的学术出版机构,虽然单位内部也有分工,但不同岗位差别并不大,都属于出版或新闻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些单位做编辑,因为没有明显的对比,相对剥夺感不存在或者不明显,因此即使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也不会感到特别焦虑。如果自己的工作与身边多数同事不同,且规则对自己不太有利,就会产生较强的相对剥夺感,即使工作强度和压力没有那么大,也会感到特别焦虑。学术单位的期刊编辑人员,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同事(科研、教学岗位人员)的对比。学术期刊编辑部设在学术单位内部,这种对比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因此,编辑人员的焦虑也会如影随形般存在。近年来,随着学术评价越来越倚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提升了,编辑人员的地位相应也有所上升。一些核心期刊的编辑受到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的追捧,甚至出现了利益交换。但在科研单位和高校内部,编辑人员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编辑人员在外面开会比学者地位高,回到单位地位又比学者低;学术界人人都想发文章,但多数人又都不想当编辑。

三、如何破解学术期刊编辑的焦虑?

正如上文分析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困惑和焦虑根源于学术单位主办期刊的办刊体制,那么就很容易想到,改变这种办刊体制,就能解决编辑人员的困惑和焦虑。但我国学术期刊办刊体制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改变办刊体制绝非易事。应当说,在改革办刊体制方面,国家管理部门曾经进行过积极探索。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针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改革,提出“主管主办多种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对所主管的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实行整体转企改制,组建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①按照这一改革设想,学术期刊编辑部将从学术单位剥离出来,成立企业性质的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内部,大家都是学术期刊编辑,没有了与科研、教学人员的对比,就没有了伤害,没有了焦虑。但这一改革设想未能很好得到落实,原因也并不复杂。第一,高校和科研单位不愿放弃学术期刊。学术单位必须拥有学术期刊,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何况,一些学术期刊还承担着发表主办单位人员科研成果的使命。第二,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不愿离开学术单位。留在学术单位,期刊编辑人员就是事业身份;离开学术单位,加入期刊出版集团,就变为企业身份了。事业身份意味着旱涝保收,企业身份的生存压力要大得多。很少有编辑人员愿意放弃事业身份,转为企业身份。以上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导致学术期刊集约化改革遭遇瓶颈。当然,这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对于一项重大改革,如果条件尚未成熟,那么走得快不如走得稳。由于学术期刊集约化改革的受挫,使得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依然留在了高校和科研单位,从而使编辑人员的焦虑问题继续。在可预见的将来,现有学术单位主办学术期刊的办刊体制,还会长期存在。不能指望期刊集约化实行之后,彻底解决编辑人员的焦虑问题,而是要面对现实,立足现有办刊体制,客观认识其优势和弊端,扬长避短,通过改变观念、加大支持、创新管理,为学术期刊编辑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职业环境,解决编辑人员的焦虑问题,实现学术期刊的更大发展。

1.转变观念,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社会地位

“学术期刊及其编辑人员的实际地位,可以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对知识和理论的需求程度,以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①主流媒体要多宣传期刊编辑人员,让学术界和全社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贡献,提高其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美誉度,提高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要在学术界和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编辑工作不是简单劳动,而是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难度和贡献都不低于科研、教学工作。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要重视期刊工作,切实改变将期刊编辑部视为科研教学辅助部门的认识和做法,树立办刊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观念,编辑人员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同等重要的观念。要把优质资源配置到期刊编辑部,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期刊编辑部。

2.加大支持,解决学术期刊编辑关心的问题

对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重视和尊重,说到底要体现在待遇和发展机会上。待遇要与付出和贡献相匹配。有什么样的待遇,才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科学期刊编辑,不应该变成科技人员里地位比较低的一类,而是变成单独一类,有单独的职称系列、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这样才能适应将来我们要在科技平台上起飞的态势。”②职称晋升是编辑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称评定应重点考核办刊业绩和出版专业技能”。③编辑学者化,应当是对编辑人员一种内在的要求,而不应当体现在对科研成果考核上。如果对编辑人员的科研成果提出过高要求,反而不利于编辑人员专注于本职工作。作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必须研究办刊规律,为此可对编辑人员的编辑学、出版学研究成果提出一定要求。鉴于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评职称存在的问题较多,建议由国家人社部门牵头,专门就学术期刊编辑职称评审工作出台指导意见,纠正“唯论文”的不良倾向。此外,一些编辑人员提出,希望将编辑职称与科研职称分开评审,或为编辑部配备固定的职称指标。对于这一建议,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事部门应进行调研,如果具有合理性、可行性,不妨采纳。如果分开评职称和单配职称指标暂时实现不了,可考虑在主办单位职称评委会构成中增加期刊编辑人员的比重。绩效考核,是期刊编辑人员比较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要比科研、教学人员复杂,不能简单套用科研、教学岗位人员的考核办法。建议期刊主办单位的管理部门针对期刊编辑工作实际,制定专门针对期刊编辑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考虑编辑人员的付出和贡献。此外,在科研条件、出国访学、评优评奖、参加会议和培训、遴选研究生导师等方面,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考虑编辑队伍建设的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使编辑人员享受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和待遇。在科研条件方面,为编辑部配备适当的科研经费,支持编辑人员开展与办好学术期刊相关的研究。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还要加大对期刊编辑部和编辑人员的激励,定期开展优秀学术期刊和优秀编辑人员的评选表彰活动,调动编辑部和编辑人员的积极性。除了期刊主管、主办单位重视和支持编辑人员,出版主管部门也应当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简政放权,优化流程,科学管理,多采用网上办公形式,提高效率,使编辑人员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办刊业务上。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形式,为编辑人员提供更多选择,注重学习的效果,减少参培人员花在往返路程上的时间。在责任编辑证书的注册、续展方面,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当进一步优化服务,提供便利。

3.创新管理,激发编研结合办刊体制活力

整体的办刊体制短期内无法改变,具体的办刊机制、制度等,却可以有利于办好期刊为判断标准,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如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如出版社)和专业人员,不仅可以让编辑部集中精力于提高期刊内容质量上,而且可以使编辑人员有更多时间从事科研,加强与学术共同体的联系,实现编研结合。学术期刊的校对、翻译、印制、发行、宣传、推广、新媒体运营等,也都可以外包。国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泰勒-弗朗西斯、威利等,之所以能够同时运营数千种学术期刊,也是充分利用了学界、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或人员,这不仅提高了办刊效率,还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解决了大量就业。此外,在用人方面也应当给编辑部更多自主权,如允许编辑部聘用人员,完成校对、编务、新媒体运营等非核心的业务,或者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编辑协助工作,解决编辑部人手不足问题。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在争取外在重视和支持的同时,也应当苦练内功,爱岗敬业,提高能力,做好工作,以办刊业绩赢得学界和社会的尊重,实现人生价值。随着国家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对学术期刊的进一步重视,随着学术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编辑人员的工作条件和职业环境将会逐渐改善,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宽广。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国家管理部门、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和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