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辨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辨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辨析

摘要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特点、编辑人员结构特点和学者参与办刊的实际情况,本文从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即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出发,对以编辑为主和以学者为主的2种编辑部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梳理了编辑和学者在不同模式中的定位与职能,指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编专深度结合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阐述了执行主编(或副主编)、编辑和学者的职责,分析模式的可行性,介绍典型案例。希望编专深度结合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能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编专深度结合;编辑部;运营模式;科技期刊

编辑部运营模式是指编辑部承担的工作及其运转方式。编辑部正常、高效的运转是科技期刊保证学术质量、维护期刊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科技期刊主要有2种编辑部运营模式,即以编辑为主的模式和以学者为主的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编辑部成员是否都为全职,以及编辑和学者在不同模式下的职责和主导流程不同。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仍采用以编辑为主的运营模式。关于2种模式优劣的讨论早已成为编辑业内热议的话题。近年来,一系列鼓励、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计划的发布,以及向本土英文科技期刊倾斜的科研管理与评价政策的出台,使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明显增加,而新创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几乎全部采用以学者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编辑业内普遍认为,传统以编辑为主的运营模式问题较多,学者为主的模式作为国外期刊主流办刊模式,是“更高阶”的运营模式,应该得到推广。搜索中国知网,发现已有文献中存在“出版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办刊模式”等多种表述,但都不能准确地表达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具体工作及运转方式。从已有文献析出的相关表述可知,出版模式是指期刊采用何种方式出版,如出版社联合高校的出版模式[1]、数字出版模式[2-3]、开放获取模式[4]等;管理模式是指主办单位如何管理期刊,如单编辑部模式和期刊社模式[5]等;办刊模式则是指如何办刊,其边界较为模糊,既可以指主办单位如何办刊,也可以指编辑部如何办刊。现有文献中尚未见编辑部运营模式的类似表达。运营模式作为管理学专有名词,通常指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结合方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层面[6]。借用到科技期刊出版,则是指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各类信息要素的结合方式。显然,科技期刊编辑部的运营模式是一本科技期刊核心层面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出发,即内容生产(组约稿、选稿与用稿)和内容传播(编辑加工、出版发行与宣传推广)两方面,指出编辑为主和学者为主2种编辑部运营模式中编辑和学者的不同职能,分析2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针对我国现有人员结构和办刊实际,提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编专深度结合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并分析该种模式的可行性和运营特点。

1编辑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

编辑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图1)是由期刊主办方成立编辑部,通过设立编辑部主任、编辑等职位,聘用全职编辑从事期刊运营的相关工作。编辑部成员根据分工不同,分别负责稿件的初审、终审等业务,通过临时聘用或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科研人员作为外审专家开展同行评议工作。同时,编辑部还要负责与作者及编委的沟通,以及稿件的编辑加工、出版和传播等工作。期刊编辑部或主办方通常会经学者自荐或专家推荐等方式,遴选部分相关领域的学者组成期刊编委会。编委会的职责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编委会议对期刊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和规划。科技期刊的整体运营以编辑部为主,主编及编委会等其他人员为辅。编辑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是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编辑部运营模式。该模式下,科技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的各项流程完全由编辑部主导和负责,学者在期刊运营中的参与度较低,编辑通常只依靠自身经验和同行评审意见完成期刊发展规划和与稿件相关的学术性判断。因此,全职编辑的学术水平及办刊水平的高低将决定期刊的学术质量及行业影响力。编辑为主的运营模式优点在于其符合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7](以下简称《规定》):一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该模式便于期刊主办方和各级期刊主管部门管理、落实责任制;二是从业务实现的角度,全职编辑的办公地点固定、职责分工明确,可实行“责任到人”以保障期刊按时按量的完成各项出版任务。但该模式的缺点也较为明显:一是在内容生产阶段,多数科技期刊编辑不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且科研经验和学术素养相对不足,导致在稿件初审阶段过分关注论文形式,难以准确把握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性;在稿件外审阶段,审稿专家多为编辑部免费或低价聘请,编辑无法快速、有效地评估外审专家的学术水平,因而容易出现盲目依赖外审意见、对外审意见可靠性判断失误的问题。二是在内容传播阶段,编辑部普遍规模较小,全职编辑人数少且工作内容多为稿件处理、编校加工和编务等,现有编辑在专家及编委会维护、拓展学术传播途径的新技术等方面分身乏术、难以胜任。全职期刊编辑在时间、精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短板,导致该运营模式下科技期刊的专业服务能力较弱[8]。国外《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也有采用以全职编辑(in⁃houseeditor)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以《Nature》为例,其学术编辑大多是世界名校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可胜任分管领域的编辑工作[9]。《Nature》认为编委会会影响编辑决策,希望通过全职编辑在编辑方针上保持较强的独立性,采用统一的编辑标准以减少稿件处理时间[10]。《Cell》也采用类似的运营模式,在收到稿件后,先由责任编辑审阅,经初审的稿件将送2~3位学科专家审阅,待审稿意见返回后,最终由责任编辑决定稿件是否录用[11]。通常,国外期刊相应的学术传播工作均由另外的专业团队负责。

2学者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

学者为主的编辑部运营模式(图2)是由期刊主办方或编辑部负责遴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期刊编委会,并设立主编、副主编及编委等职位。主编团队负责期刊的内容生产,即完成对稿件质量、学术水平和创新性的评审,以及部分需要较强专业背景和学术素养支撑的期刊工作,如期刊发展规划、组织专刊和与作者、编委及外审专家的沟通等。编辑部则主要负责期刊的内容传播,即稿件的编辑加工、文字校对、纸刊印制、出版发行、宣传推广和质量检查等,同时也负责在内容传播阶段与作者的沟通。科技期刊的整体运营以主编团队为主,编辑部等其他人员为辅。该模式下,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分别由主编团队和编辑部各司其职,2个团队的工作内容相对独立,工作衔接则主要依靠编辑部负责人与主编的沟通来完成。在期刊实际运营过程中,多由主编或编委会负责人提出设想,编辑部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考虑到科技期刊中学术占权重更大,学者(编委)在该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主编团队和期刊编委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资源决定了稿件质量、期刊水准及行业影响力;编辑办刊水平的增长则有助于提升期刊影响力。学者为主的运营模式是我国相关文件大力呼吁、提倡的一种编辑部运营模式,多被我国新创英文科技期刊及部分中文权威期刊采用,且该模式在国外期刊出版行业已相对成熟,国内学界、业界也一直在大力呼吁吸收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办刊工作中。国外期刊中,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为例,其编辑部各部门执行专业化的分工,各司其职[12]。《PNAS》拥有由分布于31个学科的201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2000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的编辑队伍在期刊审稿环节担任审稿人的角色。期刊出版部门由出版人管理编辑部、生产部、市场部、多媒体部、财务部5个子部门服务主编团队;其中,编辑部以学术编辑为主,负责与专家、审稿人、作者和读者形成互动。以学者为主的运营模式的优点为:1)从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角度,通常情况下,主编团队的研究领域多与期刊的发文宗旨相符,并已积累了一定的学术资源与学术影响力,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足以助其准确判断相关领域稿件的学术质量及创新性;2)从期刊宣传推广的角度,学者为主的运营模式能让专家对期刊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学者间的“口口相传”是期刊宣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获得更多学者的认可,期刊自然也就能获得稿源和声誉的提升。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缺点:1)从编辑部管理的角度,期刊出版责任难以压实。《规定》要求期刊封底或版权页上刊载总编辑(主编)姓名等版本记录信息,但未明确指出主编的职责。因此,相关责任条款便压到出版单位或主办单位(在期刊编辑部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前提下),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求编辑部负责,编辑部则需同时协调来自主编、编委会和管理部门的压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就经常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2)从主编团队与编辑部沟通的角度,这种沟通常常不对等且不具有实时性。多数情况下,工作衔接表现为主编团队提出指示,要求编辑团队完成。由于地位悬殊,两方较少见面沟通,编辑从期刊出版角度提出的问题也难以得到主编团队的回应。此时,若出现学者与编辑对期刊理解不一致的情况,期刊的发展将必然受到影响。如若从行业影响力和内容传播的角度出发,期刊对论文来源与质量、处理流程和速度等均有一定的要求,但主编团队则大都倾向于根据自身和所邀作者的时间安排及稿件处理习惯来完成工作。此时,主编团队和编辑团队能否顺畅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为主的运营模式解决了编辑为主模式的痛点,国家相关文件大力呼吁学者办刊,强化学者(编委)在办刊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13],编辑业界也在大力推介:贺晓丽[14]提出了激活专家办刊热情的机制,旨在帮助编辑部推动更多专家办刊;肇英杰[15]、刘萍等[16]论述了专家办刊模式对期刊论文质量提升的好处;谢晓红等[17]、王维等[18]给出了专家办刊的实践经验。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国内期刊对外宣称是学者办刊,名义上有大量专家参与了编辑部工作,但实质参与的少、参与方式也多种多样,直接参与期刊内容生产,如稿件初审、外审和终审,以及专题策划和组约稿等工作的专家更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1)多数国内期刊的主编或编委已是期刊主办或出版单位的行政或上级领导,又或是已经在其他期刊的编委会任职,主编团队挂名不干实事的情况较多。出版单位难以要求主编或主编团队落实学术内容生产的相关责任,这样所谓的学者为主的运营模式也就难以实现。2)学者、专家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多、时间少且精力有限,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期刊的事务性工作中来。3)不能排除个别专家不认可国内期刊的办刊模式,在碍于情面受聘的同时,并不愿意实质参与办刊。

3编专深度结合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

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第12条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办刊队伍,鼓励办刊单位探索编研结合模式,一方面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另一方面支持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13]。在此大背景下,考虑到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的特点(出版管理部门只能管理编辑,难以落实编委及学者的办刊职责)、编辑人员结构特点(高学历科技期刊编辑人数日益增加),学者参与办刊(专家实际投入与回馈较少、编辑职业认可度低等)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当下2种主流编辑部运营模式中因职责落实不到位和权力划分不均而导致的人员投入不足、可行性较差等问题,提出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图3),探索实施科技期刊编研结合,帮助编辑在高质量完成科技期刊学术内容生产和各级出版管理单位落实期刊出版责任之间找到切合点,进而实现我国科技期刊快速、提质发展。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即期刊编辑部设置全职执行主编(或执行副主编,该职位可由符合条件的编辑部主任兼任,也可单独另设)职位。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协助主编团队开展期刊的内容生产工作,负责统领编辑部开展期刊的内容传播工作;同时,还要负责与作者、外审专家和编委的沟通工作。该模式下,期刊编辑部和主编团队均以执行主编(副主编)为第一责任人。一方面,执行主编(副主编)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且学术素养较高,容易获得编委及主编团队的认可,有能力与编委会成员就稿件或期刊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另一方面,执行主编(副主编)属于编辑部的全职岗位,能够将办刊责任落实到人,以满足我国现行的期刊管理要求。实际工作中,执行主编负责论文的初审和组织编委团队实行同行评议,同时还负责召开编委会议完成论文终审;编辑部则在执行主编的领导下完成学术内容传播等工作。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适合我国大多数的科技期刊,符合我国期刊管理规定的主编负责制要求;二是执行主编(或副主编)可对期刊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2个工作模块进行切实把控。其缺点在于执行主编(或副主编)人选较难培养或物色。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编辑为主运营模式下科技期刊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还能解决我国现有学者为主运营模式中专家投入不足、稿件处理滞后和编辑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在新的运营模式下,编委仅需在稿件存在学术质量问题或对稿件学术创新评价有争议的情况下,施行集体决策;且可根据执行主编的要求,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期刊发展规划、组稿和约稿等期刊发展关键问题上。如此,可进一步减少编委群体对期刊事务性工作的低效投入,从而优化了稿件处理流程。该模式的提出响应了编研结合的国家政策要求,助力了编研结合的实施。我国5000多种不同语种、不同时期创办的科技期刊可根据自身情况分类施策,实现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对于新创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在办刊初期,明确主编团队和编辑团队的分工和职责,可聘任主编团队中1人作为执行主编(副主编),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落实责权利。对于老刊,则可通过多种方法培养或引进执行主编(副主编)。一方面,可引进新生力量加以培养,如近年来很多期刊引进了大量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的期刊编辑,很多英文科技期刊还要求新入职编辑拥有国外留学经历,同时还有很多教师转岗到编辑部,这些基于人员更新换代、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和个人职业发展等多种原因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新生力量,均可作为执行主编(副主编)候选人予以培养。另一方面,原有编辑也可通过采用“编辑学者化”或“学术型编辑”[19-20]、提升期刊编辑基本素质[21]、“将编辑培养为编委”[22]等方法,提高编辑学术素养,优化其原有的编辑部运营模式。国内期刊中,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均采用该种模式,两刊执行副主编彭超群博士,同时担任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编辑部负责人。自1991年两刊创办以来,他一直办刊、学术两手抓,发表材料学和编辑研究学术论文150余篇,实现了期刊和个人能力的协同发展。另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研究》也采用这种模式,主编李党生博士拥有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博士后经历,曾担任过《Cell》副主编。在他任职以来的10多年时间里,编辑部形成了11名大多具有博士学历和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编辑队伍;专业知识背景和较高的专业英文水平帮助编辑把好稿件初审关,大大缩短稿件的初审周期[23]。在实施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时,建议各期刊主办单位按期刊出版阶段细化分工,鼓励高学历青年编辑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同时,在职称评定和晋升渠道等方面,将编研深度结合的高学历科技期刊编辑与科研人员同等对待,以充分激发青年编辑的办刊热情。如此,方能吸引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科研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加入我国科技期刊建设队伍,实现期刊的编研结合,加速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

4结束语

编专深度结合的编辑部运营模式通过设立全职执行主编(或副主编),负责协助主编团队开展期刊内容生产工作,统领编辑部开展内容传播工作。该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符合我国办刊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学者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认可度、增强办刊积极性,从而达到实质性落实国家关于探索编研结合模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