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食品类SCI期刊发展历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食品类SCI期刊发展历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食品类SCI期刊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提升我国食品类中文专业期刊的办刊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以食品类sci期刊近十年的发展情况以及WebofScience数据库中近十年食品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因子、总引用量、发文量、文章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全球食品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国际食品类期刊的办刊策略。文章通过分析发现,近十年来食品相关学科以及食品类SCI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逐年上升,并且我国的食品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综述类文章为食品类SCI期刊影响因子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为了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我国食品类中文专业期刊须学习食品类SCI期刊的先进办刊理念,增强对综述类文章的重视程度,提高数字办刊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模式。

[关键词]食品学科;中文核心;SCI期刊;WebofScience数据库;JCR;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

作为学术交流活动最频繁和最前沿的平台,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科技期刊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状态。因此,建立高水平科技期刊体系对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我国的食品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三江师范学堂(现南京大学)的农产与制造学科和吴淞水产学校(现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制造学科,正式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3]。经过80年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300多所从事与食品、农产品加工相关的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其中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通过近年来持续的学科建设,国内高校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食品领域专家,形成了几十支高水平的食品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我国食品学科目前已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并且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3]。但目前我国食品学科相关研究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大多首选SCI期刊,我国的食品类中文专业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对国内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也不大。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旨在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4-5]。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提出破除“唯SCI”,改变目前科技、学术界“SCI至上”的导向性意见[6]。在此背景下,国内中文科技期刊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段珺和高振利用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对国内外食品领域的SCI论文和授权专利进行分析,并为我国食品学科发展提出建议[7]。金文苑、周玥等统计分析了2010—2019年国内食品领域团队在国内外期刊的文章发表量,以及探究食品高水平论文外流的原因并提出对策[8]。王普和刘丽娟以我国主办的9本植物科学领域SCI期刊的办刊策略和影响力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植物学学科发展和提升世界影响力的对策[2]。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分析SCI期刊的发表情况,探究食品或其他学科的发展模式。与以上研究不同,为促进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食品领域建设高水平的中文科技期刊体系,文章基于科睿唯安在2010—2020年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和ThomsonReuters公司开发的WebofScience数据库,研究并探讨食品类SCI期刊在近十年内的发展情况,分析食品类SCI期刊发文量和文章来源,并首次分析食品类SCI期刊影响因子发展以及食品类SCI期刊论文类型占比。最终,文章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探究世界范围内食品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外期刊的发展模式,探求国内食品中文核心期刊的发展机遇及启示。

一、食品类SCI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

1997年,WebofScience利用互联网开放环境,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最大、覆盖学科最全面的学术信息平台。WebofScience数据库不仅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鉴于其权威性,WebofScience数据库推出的影响因子(IF)等标准也成了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IF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之一,其计算方法为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文章总数。一般来说,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影响力越大[2]。影响因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期刊的学术价值及其在相应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一种重要的期刊评价手段[9]。图1为2010—2020年食品类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示意图(图1箱形图的中心方框代表平均影响因子)。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20年来食品类SCI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逐渐提高,也就是说,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食品科学技术的关注度逐年上升,食品从一个较为小众的学科逐渐向主流学科发展。图1箱形图外上/下竖线的边缘点分别代表了当年最高/最低影响因子的数值。2010—2020年食品类SCI期刊的最低影响因子均接近于0,而最高影响因子期刊从2010年的MolecularNutrition&FoodResearch(IF:4.713)到2020年的AnnualReview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IF:13.635)逐年增高。从2011年至202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食品类SCI期刊均为综述类期刊(表1)。从箱形图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分别代表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来看,食品类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但是从2017年开始,食品类SCI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逐渐偏离影响因子的中位数,这说明期刊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图1 2010—2020年食品类SCI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值得注意的是,2019—2020年,在这一阶段食品类SCI期刊新增25本,因此2020年的发文量大幅增加。然而相较于发文量的增加,2020年的总被引频次增加更大,篇均被引频次达38.43。虽然新增期刊对2020年总被引频次的增加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从篇均被引频次的增长来看,食品类期刊的影响力在2019—2020年得到了又一次的增长。在这期间,包含中国的编辑团队创办的外文期刊收录入JCR。这三本期刊分别为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期刊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和Springer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NatureResearch)、北京工商大学和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UFoST)三方合作出版的期刊npjScienceofFood以及浙江大学主办的期刊FoodQualityandSafety,三本期刊在2020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5.154、5.070以及3.102。这也预示着我国主办的食品类期刊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得到了国际食品科学学者的认可。

二、食品类SCI期刊被引频次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频次指某一期刊在JCR中出版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一数值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该期刊在出版年的受重视程度,同时从侧面反应了该期刊在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0]。总体上看,食品类SCI期刊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从2010年的375442次增长到2020年的1402093次(表2)。这从侧面说明了食品类SCI期刊的受重视程度逐年增大。从期刊数来看,2010—2016年,食品类SCI期刊的数量均在120至130之间,没有较大变化。而从2017年开始,食品类SCI期刊的数量逐年增多,并在2019—2020年新增了25本期刊。从发文量上来看,近年来食品类SCI期刊的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文量的增加并没有降低食品类SCI期刊的受重视程度,篇均被引频次仍然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三、食品类期刊收录的文章数

WebofScience是Thomson公司将SCI(ScienceCitationIndex)、SSCI(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以及AHCI(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整合并创建的网络版多学科文献数据库。WebofScience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平台。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的食品类期刊收录文章数能够从侧面反映食品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图2为2010—2020年WebofScience数据库可检索到的每年食品类期刊收录的文章数。可见,食品类期刊收录的文章数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97202篇增加至2020年的184220篇,近年来食品相关研究的热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升高,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食品相关的研究。

四、食品类SCI期刊的综述类文章占比

综述类文章(Reviewpaper)通常指作者从大量原始研究型论文中获得数据、资料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并针对某一专题所整理而成的论文形式。这种形式的论文往往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学理性,通常包含有大量该领域的科学信息,是研究人员在某一领域获得最新研究动态的重要方式[11]。2010—2020年,WebofScience数据库中可检索到的食品相关综述类文章占总食品相关文章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2020年这一比例超过10%(图3)。综述类文章通常篇幅较长,并且构成综述类文章的主体通常为相关研究型论文、学术报告、专利等可引用的元素,因此,通常撰写一篇综述类文章所需要引用的文章数相较于研究型论文更多[12]。基于此,综述类文章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篇均引用文章的数量,并从侧面增加了其他论文的引用频次。并且综述类文章通常在某一领域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前沿性和指导性,往往是学者了解这一领域或获取该领域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综述类文章往往具有较高的引用频次。从近年来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组成来看,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通常占据主要份额,这可能表明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相较于研究类文章更能够快速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五、国内食品相关研究在SCI期刊发文的发展情况

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食品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本研究统计了不同国家来源文章占比,旨在从此角度分析我国在食品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由于近年来中国和美国在食品相关文章的发表比例上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和美国在2010—2020年发表的食品类相关文章占比的变化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从2010年食品相关论文占每年食品相关文章比例的7.76%逐渐增加至2020年的16.1%,这表明食品相关的研究在我国近年内逐渐升温。而美国2010—2020年这一占比逐渐下降,并在2020年被中国超过(美国14.6%,中国16.1%)。结合2019—2020年我国主办食品类期刊入选JCR来看,我国食品相关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已具备较高的影响力。

六、食品类SCI期刊的发展趋势对国内食品类中文期刊发展的启示

根据近十年食品类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以及食品相关研究在SCI期刊发文情况的变化规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相关研究的关注度在近年内逐渐升高。虽然目前也存在参考文献数量增加和人为引用意识增强等可通过人为操作手段对影响因子的干预,但是结合发文量和食品类SCI期刊的新增数量可以看出,食品学科的研究热度在2010—2020年逐渐升温。并且从我国学者在食品类SCI期刊发文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中国食品研究逐渐步入世界先进水平,国内食品类期刊也迎来发展机遇。2019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优化布局、分类施策;卓越发展、强基固本;引领发展、创新突破;协同发展、开放竞争”的基本原则[13]。在此大环境下,更快、更好地发展国内食品类期刊是实现该文件提出的“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目标的重要条件。

(一)利用食品类SCI期刊办刊经验完善国内食品类期刊的办刊模式

从近年来食品类SCI期刊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由我国团队主办的英文期刊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npjScienceofFood以及FoodQualityandSafety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后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收录入JCR,并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因子。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编辑团队具备创办和经营SCI期刊的实力和能力。其中,以中国食品杂志社为例,《食品科学》和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分别创刊于1980年和2012年,并于2016年和2019年分别被EI(EngineeringIndex工程索引)、SCI收录。并且《食品科学》在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领军期刊类项目[14]。从中国食品杂志社所主办这两本期刊的发展历程来看,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期刊的设立为《食品科学》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因此,以此为经验,国内领先的食品类期刊可参考中国食品杂志社的经营模式,利用英文期刊的创刊经验提升期刊专业管理能力,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的布局[13],完善期刊的办刊模式,从而带动食品类中文期刊的发展。并且从食品类SCI影响因子的发展情况和我国食品类期刊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我国食品类的研究论文发表量已位于世界前列,这为我国食品类期刊社进军英文期刊并学习和了解其办刊经验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二)提高综述类文章的重视程度

从近十年食品类SCI期刊的发展趋势以及食品相关文章的发表情况来看,综述类文章占比逐年增大,这也是食品类期刊整体影响因子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综述类文章往往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科研人员确定研究方向、调整研究思路以及制定和确立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5]。因此,增加高质量综述类文章在学术期刊的比重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期刊提升对综述类文章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提高综述类文章的质量。期刊的高质量综述类文章往往可以获得更多优秀的研究型论文的引用[16],并因此实现期刊关注度的快速提升。因此,期刊可以多采取约稿或通过向行业内领先的国内外专家进行有偿约稿,并邀请具有一定综述撰写经验的专家审稿以拓展科技期刊开放合作渠道。同时,综述类文章也可以采取OA的方式广泛传播,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一流人才的汇聚能力[13]。

(三)增强期刊数字出版的能力

通过统计WebofScience数据库中食品类SCI期刊的发展动态,文章讨论了食品学科在近年的发展情况。WebofScience是目前很多学者探究学科发展动态以及出版发展态势的研究手段之一[7,17],它的建立不仅帮助了学术论文的快速传播和流通,也形成了一套对论文、期刊和科研人员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相较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目前的状态远远滞后于数字出版时代的需求。为了满足读者在稿件类型的选取、稿件的时效性、稿件的出版周期以及优化产品类型和服务上的需求,国内科技期刊需要在数字出版能力上进行突破[18],并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14]。因此,国内食品类中文期刊应改善出版模式,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确立内容供应者在出版过程中的话语主导权;借助新媒体渠道,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并扩大影响,为高质量的综述型或研究型文章提供快速的传播平台;增强读者、作者、编辑之间的互动,发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建立期刊文章网络预发表机制,使信息快速传播。

七、结语

随着食品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我国的食品学科也进入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食品学科的体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所主办的食品类SCI期刊也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国内食品类期刊应把握世界食品学科发展的趋势,学习世界一流期刊的办刊模式,重视综述类文章的发表,提升期刊数字办刊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食品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