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期刊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期刊的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期刊的发展

一、建筑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

《华中建筑》自1983年创刊伊始,便秉承着立足中华、海纳百川的办刊宗旨,坚持弘扬中华优秀建筑文化,为国内外建筑学界人士提供最全面的建筑设计及理论指导,为广大建筑院系师生及研究人员提供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一)投稿及审稿阶段

1.提升投稿效率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建立了在线投稿系统。湖北70%的期刊也采用了网上采编系统,有些是科研单位根据所办期刊的具体情况自主研发的,如湖北黄石的《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有些则通过购买专业的在线采编系统完成期刊的网络化采编系统。为了提高《华中建筑》投稿率及各个部门工作效率,与现代化办公系统接轨,《华中建筑》杂志社充分比较了北京的玛格泰克、勤云,西安的三才科技等开发已很完善的采编系统,并根据建筑期刊的采编流程及日常办公习惯,制定了适合未来期刊发展的采购采编系统意向书。2.加快审稿周期为了提高我刊的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让更多高水平文章更快地发表,《华中建筑》将在采编系统下开展全国专家在线审稿。根据《华中建筑》栏目内容的设置,有目标性地建立建筑行业全国专家库,各种专业投稿指派给专业审稿人审稿,并加快审稿周期,让作者在第一时间查询稿件状态并按审稿意见尽快修改。

(二)栏目设置及编校加工

1.创新栏目设置建筑期刊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期刊,其专业性和时效性、灵活性都十分显著。《华中建筑》为了配合国家大政方针,需要针对《华中建筑》新定位,设立特色栏目,如城市空间设计、地下管廊设计、海绵城市建设、低碳循环经济、BIM设计、绿色生态建筑、参数化设计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设置粉丝讨论区,根据每期讨论的热点设置每期的新主题,实现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办刊人与读者的互动[3一:。2.数字化编校流程期刊在线采编系统可以为编辑提供在线修改稿件的平台,利用系统内嵌的WORD进行稿件编校工作,并通过参考文献自动校对功能,甄别稿件内参考文献的完整性,还可对论文可能参考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搜索,这种工作流程极大节省了编辑的编校时间,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另外,《华中建筑》通过与中国知网合作,利用他们免费提供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编校稿件进行检测,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剿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为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保持来稿的原创性和学术严谨性。

(三)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行之路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出现,科技期刊的纸质化发行量呈现下降萎缩的趋势,作为行业内的科技期刊,发行量不再是考核一个期刊的重要指标。但各个期刊社仍然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来拓展发行范围。第一,中国邮政在2016年中国报刊发行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微邮局微信号的概念,用户可以通过关注邮政微信号订阅期刊,并实现在线阅读。这一举措是适应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让更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选购、订阅、下单、支付等一条龙服务,我们期刊可以继续与邮政合作,充分使用线上订阅+移动端阅读等互联网+的文化电商服务平台,发行量的萎缩可以通过线上订单的开拓得到弥补。第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销售成为期刊发行的另一个途径,就建筑期刊而言,我们可以与贝图公司、博看网(bokan),还有武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合作,通过他们的发行渠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期刊推广和发行,所谓找专业人做专业事,在发行方面融合多方资源,降低期刊自身的发行成本。第三,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加拿大PRESSREADER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正好为建筑期刊提供了海外发行市场,它们可以将优秀期刊的内容在国外媒体社交平台上提供有声阅读、销售、支付等一体化互联网社交功能,将优秀的建筑文化推广到全球。第四,除了有偿发行,我们每期还可免费将刊物赠送给全国各大图书馆及知名建筑设计院所及设计公司、高校师生,吸引更多的学术界及业界人士来关注刊物,赠送也可以看成有潜力的发行。

二、期刊发展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期刊出版情况如下:期刊总印数28.8亿册,比上年下降7%;总印张167.8亿印张,比上年降低8.6%;营业收人201亿元,比上年降低5.2%;利润总额26.3亿元,比上年降低3%}。传统的纸质期刊在发行量方面持续下降,广告业务也在逐步缩减。传统专业期刊面临着广告下降、市场下滑、人才流失等经营压力。这是整个期刊行业的普遍现象。但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不断发展,部分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期刊影响力却在持续上升。如《中国国家地理》《金属加工》以及湖北地区的精品期刊《长江蔬菜》等,他们都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结合自身杂志特色,努力更新传播观念,改进服务模式,发掘线上线下用户群,加快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手段和工作流程[1-2]。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科技期刊更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创新”,即:坚持科技期刊的定位,提升学科影响力;坚持内容第一,提高权威性;坚持按传播规律办刊,增强科学性;创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媒体融合意味着改革,改革意味着创新。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就相当于“空转”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关键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要统一管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