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的分析

“软实力”(SoftPower)概念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Nye)[1]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随着约瑟夫•奈及其他学者不断对软实力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日益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中国学者于2004年左右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与国际竞争具有相似性的企业竞争领域,提出了企业软实力概念。时至今日,企业软实力概念日渐为人们所熟悉与接受,该理论也逐渐丰富。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软实力理论向前发展,有必要总结其过去,并展望其未来。考虑到国外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理论几乎不做研究,而国内学者研究企业软实力主要和重要的文献基本上都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收录;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该数据库有关企业软实力文献的梳理,从5个方面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企业软实力的4个研究主题(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形成机理、结构与评价、培育与提升);最后,展望企业软实力的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企业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1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1.1研究样本

鉴于“中国知网”是目前中国更新最快、容量最大的期刊数据库,因此选择其作为本研究的论文来源。2017年4月21日,以“企业软实力”为主题,选择与企业软实力相关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Ⅱ辑”、“经济与管理科学”三个学科领域,检索2005年至2016年发表的论文,检索到的论文总数为1553篇。综合考虑论文的质量、期刊的档次和论文的数量情况,最终选定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以“企业软实力”为主题,检索2005年至2016年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129篇论文。去除与主题相关性不强的论文,最终得到的样本数为46篇。

1.2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

从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可以把2005年至2016年企业软实力的研究划分为以下两个时期:(1)初步引入期(2005—2009):该期间共有13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逐步上升,从2005年的1篇上升到2009年的4篇。总体来看,该时期处于企业软实力引入期,对企业软实力研究关注不多。(2)缓慢成长期(2009—2016):该期间共有33篇核心期刊;其中2010年为7篇,2011年为5篇,2012年为8篇,2013年为4篇,2014年为5篇,2015年2篇,2016年2篇。从中可以看出,这时期人们关注和研究企业软实力的人数逐渐增多,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在2015年与2016年的数量有所下降。此外,论文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对企业软实力进行定量研究的论文也大多出现在该阶段。综合来看,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还处于“前范式阶段”,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成熟期尚未到来。

1.3受各类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从论文受各类项目资助情况来看,共有20篇论文受到各类项目资助,项数为31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占资助总数的16.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占资助总数的19.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占资助总数的12.90%;省级基金项目10项,占资助总数的32.26%;其他基金项目(市厅级、院校级)6项,占资助总数的19.35%。总体来看,论文受项目资助的比例偏低,尤其是受国家级资助的项目只有11项,占35.48%,有待提高。这就需要从事企业软实力研究的学者共同努力,以获得更多国家级项目的资助。

1.4研究方法统计情况

根据各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综述研究和案例研究对论文分类[3]。按此种分类在46篇论文中,定性研究的论文为33篇,占样本总数的71.74%,定量、案例和综述的论文分别为10篇、2篇和1篇,各自的比例分别为21.74%、4.35%和2.17%。总体来看,定性研究的论文较多,定量研究的论文尚可、案例和综述的论文偏少。

1.5研究主题的统计情况

根据各论文的聚焦点,本研究把研究主题归纳分为以下4个方面:(1)企业软实力概念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论文总共有7篇,其中有1篇是专门研究该主题,6篇是与其他研究主题并存于论文中。(2)企业软实力形成机理研究。研究该主题的论文共有5篇,5篇都不是专门研究该主题,而是与其他研究主题并存于论文中。(3)企业软实力的结构和评价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论文总共有17篇,其中有10篇是实证研究,7篇是定性研究。(4)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论文总共有22篇,其中结合行业背景提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对策有9篇。此外,研究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有2篇,研究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有1篇。

2企业软实力研究主题的代表性成果分析

十一年来,中国学者在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形成机理、结构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部分围绕这4个主题,从46篇中选取代表性的成果剖析企业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2.1企业软实力的概念

对企业软实力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黄国群、嵇国平和袁哲等。黄国群[4]等结合资源观和行为观视角,界定了企业软实力的定义。他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企业软实力是指占有、转化和整合资源,吸引客体,获取价值认同,产生预期行为,实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广义的企业软实力包括“思维层面的软实力思维和客体实在层面的软实力”。此外,他们还分析了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竞争力,企业潜在软实力与现实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应当说,黄国群等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肯定;2017年4月21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他们于2008年发表的一篇包含有企业软实力概念研究主题的论文被引用102次,也证明了这一点。随后,嵇国平[5]等在黄国群等界定企业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企业软实力是有效整合资源,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获取其认同,最终达到目的的一种能力。嵇国平等的定义强调了企业所能整合的资源是企业软实力的来源,并明确指出和强调了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是获取其价值认同的前提和条件,这就为进一步指明获取价值认同的途径和方法[6]。2017年4月21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嵇国平等发表的一篇包括有企业软实力概念主题的论文被引用21次。袁哲[7]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有关联,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袁哲在阐述企业软实力不足之处时,指出了应将企业软实力的来源、本身和结果进行区分。2017年4月21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袁哲发表的一篇包括有企业软实力概念主题的论文被引用12次。综合来看,在对企业软实力概念的理解上,上述3位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一是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硬实力而言的一种能力;其二是只有获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企业软实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实现。此外,3位学者也都认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软实力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乱”。正因为这样,需要加强对企业软实力概念的研究,以“正本清源”,促进企业软实力的理论研究。

2.2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

黄国群、嵇国平和罗高峰等较为深入地探寻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黄国群[4]等在充分阐释企业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遵循“资源—潜在软实力—现实软实力”的逻辑,剖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他们认为对企业资源的占有和转化只是获得了企业潜在的软实力,只有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企业软实力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嵇国平[5]等在界定企业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遵循“整合资源—满足需要—获取认同—实现目的”的逻辑论述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从人性假设的视角,他们认为“人是充满欲望的一个复杂体”,就须寻求对其欲望的满足;因此获得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的关键是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也是企业价值被认同的前提。罗高峰[8]则在分析企业软实力与价值认同内涵的基础上,把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过程分为3个阶段。他从内部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企业理念的塑造和转化路径,从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阐述了企业理念的传播和价值认同路径。应该说,黄国群等全面深入剖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同。嵇国平和罗高峰在借鉴黄国群等关于企业软实力形成机理思想的基础上,在如何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路径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详细研读他们的论文,就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遵循“资源—认同—目的”的逻辑,剖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这些成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提供了思路借鉴。

2.3企业软实力的结构和评价

近十一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企业软实力结构和评价进行了较多的探寻,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将企业软实力结构的研究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定性视角学者们运用定性方法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研究。黄国群[9]认为企业软实力由元软实力层、表现层等4个层次构成,并分析了企业软实力各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及各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黄国群对于企业软实力结构的研究启示人们从宏观的视野看待软实力,有利于进一步探寻企业软实力的结构;美中不足的是黄国群只是从定性角度而没有从定量角度去研究企业软实力结构,这就容易使其停留在思辨层面,还有可能阻碍其研究成果向更广、更深的层面拓展。丁政和张光宇[10]从企业文化视角出发,认为企业软实力是由“四大核心要素”驱动而产生的思想力、策略力、行动力和形象力4个维度构成。应当说,他们是较早对企业软实力的结构进行探索的学者,为对其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借鉴;但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很有可能是企业软实力的来源,从广义的企业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软实力的结构,容易把企业软实力本身与其来源混淆在一起。郝鸿毅[11]依据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和判别企业软实力的“三个标准”,认为企业软实力构成维度包括集成整合力、企业创新力等5个方面。郝鸿毅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企业软实力的结构,对深入探寻企业软实力的构成维度有着积极的意义。(2)定量视角另外,学者们对企业软实力进行一定的测量研究。郭德和梁娟红[12]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研究了企业软实力的结构,认为企业软实力由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5个一级指标及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他们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加知晓自身的企业软实力状况;同样,因为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企业软实力的来源,而他们把企业文化归之为企业软实力,也容易将企业软实力本身与企业软实力的来源相混淆。王丹和王玉[13]对中国汽车企业的软实力进行测评研究,他们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探寻了企业软实力的7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他们对企业软实力在具体行业的运用上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发现了“自主精神”缺乏是制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但深入探究,可发现其研究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禹海慧[14]借鉴丁政和张光宇对企业软实力结构的定性研究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比较来说,禹海慧对其结构研究更为科学,可为人们深入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视角此外,李珊、杨明、嵇国平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了研究。李珊[15]等在定性划分企业软实力构成维度的基础上,以12家科技性非公有制企业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层级回归分析,发现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的结构维度有:劳资关系、关系绩效、组织效力与品牌声誉。相应地,杨明[16]借鉴企业行为、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界定了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并通过定量研究探明了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软实力由以下4个维度构成:品牌商力、文化力、创新力与集成整合力。进一步地,嵇国平[17]等在区分企业软实力来源、本身与结果的基础上,全面地界定了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定性归纳出企业软实力的构成维度:企业策划力、企业执行力、企业管控力与企业创新力;然后,通过两套独立样本进行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开发出企业软实力的量表。其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软实力是一个四维度的结构。综上所述,2005年至2015年学者们主要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研究,而2015与2016年学者们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这些有力地探索了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并较好地开发了企业软实力的量表,为后续学者围绕企业软实力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4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

关于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研究,李贝贝、倪洪尧、徐金发、郗河、单卫国、黄国群和杨明等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贝贝[18]以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了提升生产现场“软实力”的措施:其一是对标岗位要求“共同点”,到生产现场授课;其二是重现“亮点”,“当家人”需持证上岗;其三是消灭“死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倪洪南[19]结合具体的行业,在阐述民营企业软实力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民营企业理念、品牌、形象和文化四方面,给出了培育与提升其软实力的建议。徐金发和郗河[20]以华立集团为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机制,详细阐述了该集团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制度和氛围方面的建设情况及其对提升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而单卫国[21]认为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需要建立高质量的智库,而智库的建立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集聚英才;二是立足大局、打造优势;三是夯实基础、创新方法;四是碰撞观点、扩大影响;五是统筹协调、知行合一。黄国群[9]则从系统观视角,在构建和阐述企业软实力结构的基础上,从资源和能力、领导、企业公民、品牌和声誉、理念与文化6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与提升企业软实力的策略。杨明系统研究了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软实力结构,并据此提出了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软实力的构建策略:第一,实施品牌战略,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培育相应的企业文化;第三,通过外部联系,加强技术研发;第四,借助产业价值链、企业链,提升企业集成整合力。如果说李贝贝、倪洪尧、徐金发、郗河和杨明是从微观视角研究培育与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对策的话,那么单卫国和黄国群则是从宏观的视角对此展开研究。他们提出的对策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对企业软实力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企业软实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但培育与提升企业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6],因此需要企业软实力理论家和企业家共同努力,以探寻对企业软实力更为实用的培育与提升对策。

3企业软实力的未来研究展望

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为企业软实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2005至2016年中国学者围绕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形成机理、结构与评价、培育与提升4个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领域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未来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推进企业软实力的研究。

3.1深化企业软实力基础理论的研究

企业软实力的基础理论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然而,这是企业软实力理论研究发展进程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否则,很难深入推进企业软实力理论向前发展。企业软实力的基础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还是企业竞争力理论?亦或其他理论?这个问题需要从事企业软实力研究的学者在未来做出回答。

3.2深入挖掘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潜在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

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直接关系而展开[17],鲜有研究探寻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潜在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因而难以揭示企业软实力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潜在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以此揭示企业软实力对企业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

3.3推进企业软实力实践导向的研究

理论研究要以服务实践为目的,否则理论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现有企业软实力培育与提升对策的研究大多从其结构或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所给出的对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9]。因而,在此方面除了要加强上述的理论研究之外,还要采用扎根理论的范式深入企业,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更为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企业软实力培育与提升对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