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图书馆情报学掠夺性的期刊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0引言
19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开放存取运动迅速崛起,开放存取期刊快速增加,但其质量控制复杂,不法分子钻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空子,通过不正当行为来牟取利润。学术界将学术期刊领域的不正当行为(PredatoryBehavior)归纳为两种:(1)创建质量低劣的纯网络期刊,滥发文章,称为PredatoryJournals,这个词由美国科罗拉大学图书馆员JeffreyBeall最早提出[1]。Predatory在韦氏词典里的意思是指为了个人利益或收益而倾向于损害或剥夺别人利益,词义符合这种期刊的不正当行为,我国根据词义翻译为“掠夺性期刊”[2]。(2)创建虚假网站,假冒正规期刊进行欺诈,称为HijackedJournals,我国翻译为“劫持性期刊”。作为开放存取期刊不正当行为的主要形式,掠夺性期刊严重威胁学术期刊出版秩序和开放存取运动。为此,本研究以掠夺性期刊(PredatoryJournals)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1文献综述
美国科罗拉大学图书馆员JeffreyBeall2010年创造PredatoryJournals这个名词,其后每年在网站上揭露掠夺性期刊和掠夺性出版商。据他调查,掠夺性期刊从2013年的126种增加到2015年的507种,2017年更高达1314种;掠夺性出版商从2011年的18家增加到2015年的693家,2017年更高达1163家[3]。学者对掠夺性期刊现象进行了研究。Geraldine[4]分析了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和危害,认为不能因有掠夺性期刊而全盘否定开放存取模式。Marta等[5]分析了JeffreyBeall掠夺性期刊名单中的掠夺性期刊是否被引文数据库、各学科数据库或开放存取期刊数据库等收录,以考察这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传播力。Aceil[6]提出了应对掠夺性期刊的方法。GülPamukcuGunaydin等[7]揭示了劫持性期刊和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和常用作法,提出需要注意、以防被骗的问题。Xia[8]通过出版记录、引文情况、地理分布等研究在掠夺性期刊上的作者情况,得出其作者多是发展中国家的较年轻和没有经验的研究者的结论。Philips等[9]研究了掠夺性期刊的危害,以及掠夺性期刊快速发展的原因。Padua[10]提出应对掠夺性期刊的措施,包括从国家层面对科研质量进行保障、加强研究人员的学术诚信。以上研究集中于分析开放存取环境下的掠夺性期刊现象及其危害、识别方法,缺乏解决该问题的研究。为此,本研究调研JeffreyBeall公布的掠夺性期刊列表,在JeffreyBeall研究基础上,以图书情报(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领域的掠夺性期刊为例,分析掠夺性期刊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其危害,探讨解决办法,为学术生态和出版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JeffreyBeall公布的掠夺性期刊列表为数据源统计掠夺性期刊信息,期刊信息主要来自JeffreyBeall个人主页(https://scholarlyoa.com/Individual-journals/)、期刊网页等。截至2017年1月9日,共有1314种掠夺性期刊,其中LIS领域的掠夺性期刊21种,见表1。笔者登录LIS领域的每种掠夺性期刊网站进行调查;以作者身份向几种期刊投稿,以了解其运作模式。2017年1月底,笔者刚刚完成调研,JeffreyBeall个人主页变成一片空白。JeffreyBeall的掠夺性期刊列表一直遭到部分出版商和期刊的炮轰,反对JeffreyBeall将其列入名单,“威胁和政治”迫使JeffreyBeall关闭网页[11]。
3掠夺性期刊的特征
3.1编委会
(1)掠夺性期刊并没有规范的编辑委员会;委员会人数不多,有些只有2-3人;没有披露编辑、编委会和评审人员的学术信息。在表1中,在ID为1、2、3、6、8、10、11、12、13、14、18、19、20的期刊网站上,编辑等信息只有简单的姓名、机构名和国家名称,缺乏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等信息;在ID为4的期刊网站上,没有所在机构名称,只有国别和1个编辑的姓名;在ID为9的期刊网站上,只有1个主编的名字,没有其他任何信息。(2)编委会委员不具备LIS领域的学术专长,难以承担审核人资格。笔者通过对WebofScience和EBSCO两个数据库的搜索,发现只有ID为15的期刊主编发表过该领域的论文,具有该领域的学术背景。(3)杜撰编委会名单。在ID为2的期刊网站上,编委会成员AmitKumar的所在机构为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但在南京林业大学网站上查询不到该人。ID为3的编委会名单中甚至只有1个学者的名字和1个国家的名字。(4)一些宣称国际化期刊的编委会成员缺乏广泛的地域性。比如,ID为18、19的编委会成员均来自印度。
3.2管理模式
(1)掠夺性期刊网站往往有一段文字描述开放存取运动,如ID为10、12、15、18的期刊冠冕堂皇地表示正在努力开展开放存取,实际上并非如此。掠夺性期刊的出版缺少透明度,没有提供充分的出版信息。很多掠夺性期刊使用美国邮箱,实际上在发展中国家操作,目的是增强期刊的吸引力。(2)关心文章处理费(ArticlerocessingCharge,APC),但并不提供专业服务。ID为9、10、14的期刊向作者收取近300美元的出版费用;ID为8、11、14的期刊投稿方式特别简单,仅需要填几个简单信息和上传论文,并不需要作者注册;ID为9、10、20的期刊网站上只显示了1个投稿邮箱,而ID为12的期刊连投稿须知都没有。部分出版商有基于收费的快速通道,承诺加快同行评审速度和确保发表,实际上没有进行同行评审,甚至不进行编辑校对,就将在期刊网站上。比如,笔者给ID为18的期刊投稿,很快就收到编辑部的邮件,主要内容是祝贺稿件被录用,告知要交纳多少费用,却没有任何评审意见。(3)很多掠夺性期刊并不保存文献,也不允许搜索引擎来扒已经发表的文献,在Googlescholar上检索不到已发表文献。这意味着如果期刊停止运营,所有内容都将消失。部分掠夺性期刊虽然标明为开放存取期刊,但读者想要获取网站上的文章,仍需登录或订阅,甚至难以获得往期的内容。比如,ID为1的期刊的绝大部分往期内容不对外提供,能提供的少量往期内容需要提交用户名和密码。(4)向不符合资格的专家发送同行评审请求,如获邀评审人的研究领域并不匹配被评审论文的主题。出版商甚至会邀请投稿文章的通讯作者担任审稿人,且不会充分审查其资格。比如,笔者在给ID为18的期刊投稿后,不仅收到录用通知邮件,还收到让笔者担任该刊审稿人的邮件。这样会产生允许作者以造假的在线身份来评审自己稿件的情况。
3.3期刊质量
(1)掠夺性期刊的刊名不足以反映办刊宗旨。比如,ID为17、18、19的刊名中有International,但出版商和编委会均来自印度,所发文章大多来自印度,并没有彰显国际化宗旨。(2)掠夺性期刊出版范围涵盖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通常并不相关,旨在吸引更多的稿件,赚取出版费用。比如,ID为15的期刊包含LIS的所有方面;ID为13的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Econom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的出版范围涵盖知识管理、经济和信息技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关联性弱。(3)掠夺性期刊往往夸大影响因子;或者宣称期刊得到重要的影响因子服务机构重视,事实上该影响因子服务机构是伪造的;或将自己夸大为领先的国际出版机构。比如,ID为19的期刊编造了Internationalinnovativejournalimpactfactor(IIJIF)、scientificjournalimpactfactor、ISIimpactfactor等虚假影响因子;ID为18的期刊编造了虚假影响因子Internationalresearchjournalimpactfactor(IRJIF);ID为8的期刊宣称获得impactfactor证书,实际上是SJIF。(4)掠夺性期刊不实地宣称出版文献被合法化索引或文摘服务收录,甚至宣称出版文献被重要的数据库收录。比如,ID为15的期刊宣称被国际索引文摘商收录,但没有列出具体是哪些;ID为13的期刊宣称被很多重要数据库收录,但基本是开放存取期刊目录。笔者调研发现,在21种LIS掠夺性期刊中,没有1种被SCI和SSCI数据库收录,也没有1种被综合性学科数据库EBSCO、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收录,甚至没有1种被LIS领域的学科数据库如LISA收录;只有ID为13、14、17期刊被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开放存取期刊数据库收录。(5)掠夺性期刊出版的文献并非都是学术论文,也不具备学术论文格式,更不具备创新性。比如,ID为18、19的期刊发表的文献基本是印度作者对印度各个地区或某个机构的图书馆事业总结,缺乏学术性。(6)掠夺性期刊各期发表的文献数量不稳定。比如,ID为20的期刊,多的1期有40多篇文献,少的1期只有4篇文献;ID为13的期刊2016年第3期只有2篇文献;ID为12的期刊,2016年出版2期,其中1期有10篇文献,1期有5篇文献。
3.4网站
(1)掠夺性期刊网站没有提供足够的编辑部通讯信息。有些期刊的网站有“联系我们”的页面,但仅仅包含1个网络表格或email地址,如ID为10、20的期刊。ID为8、12的期刊网站只有1个填作者信息的表格。有些期刊甚至连电子邮箱都没有提供。绝大多数期刊工作人员使用的电子邮箱地址是gmail.com、yahoo.com或其他免费邮箱,并没有自己的服务器,如ID为12和15的期刊。很多期刊没有说明编辑部的具体地址,有些期刊提供错误的编辑部地址。(2)掠夺性期刊网站的内容往往存在突出的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ID为16、17的期刊网址打不开。(3)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喜欢使用Network、Center、Association、Institute等字样,展现非营利性面孔,实际上以盈利为目的。比如,ID为1的期刊的出版商名字为InternationalInformationInstitute;ID为20的期刊的出版商名字为TheIntern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4)掠夺性期刊网站往往有很多链接,被链接的多是知名的出版机构、数据库,实际上链接并没有得到这些机构和数据库的授权,往往是“死链接”,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的影响力。一些掠夺性期刊未经许可和授权,在网站上非法使用知名的出版机构、数据库的图片,目的仍然是彰显自己的影响力。比如,ID为8的期刊网站有60多个数据库和出版机构的LOGO图片,暗示期刊被诸多机构收录,实际上是盗用数据库和出版机构的LOGO图片。(5)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往往经营多种期刊,使用共同的模板来快速建立每种期刊的主页,或仿照其他出版商的刊名,或复制其他出版商的“作者准则”等内容。比如,ID为3、4、5、9的期刊标题非常雷同。
3.5中文掠夺性期刊
对照上述外文掠夺性期刊特点,笔者调研是否存在中文掠夺性期刊。笔者检索DOAJ、Socolar和COAJ(ChinaOpenAccessJournals,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知名平台的中文开放存取期刊,发现尚未存在中文掠夺性期刊,这与几个平台收录开放存取期刊存在严格的标准有关。COAJ的开放存取期刊均为中国纸质期刊转变而来;DOAJ共收录99种中文开放存取期刊,其中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期刊由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创办,质量较高,也不需要缴纳APC,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期刊由中国科学院等知名机构创办;Socolar的情况与DOAJ类似。
4掠夺性期刊产生的原因
4.1期刊管理存在漏洞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期刊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放存取期刊在网络上发行,通过作者付费来支付论文的同行评审、编辑加工和出版等费用。这种运营模式往往存在漏洞。比如,网络使期刊网站的创建变得简单和迅速。通过复制粘贴其他网站的内容,甚至直接拷贝其他网站的脚本,往往几个小时就能建好一个期刊网站。网站的IP地址设立神秘莫测,网站上没有详细的联系地址,这使作者即便知道是掠夺性期刊也无法找编辑部维权。再如,作者通过网络在线投稿并支付费用,期刊审稿速度得到加快,出版周期变短,但这为欺诈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作者以为付费就能发文的心理,不加审核地发表文章,使期刊丧失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4.2掠夺性期刊商迎合作者发表需求
学术晋升的重要依据是论文。很多国内外的作者和科研管理机构以为国际期刊均很规范、严谨,并没有要求所发论文的期刊是否被SCI或SSCI收录,只要求同行评审期刊即可。在学术晋升的高压下,作者有强烈的快速且大量的需求,往往病急乱投医。在这种情况下,掠夺性期刊商为迎合作者的需求,通过不断发垃圾邮件鼓吹自己的期刊是被专业数据库收录,欺骗作者把稿件投往掠夺性期刊,致使一些作者没有核实该刊真实情况,冲动地付费投稿。
4.3学术伦理的丧失
掠夺性期刊的繁荣是学术伦理失范的表征。学术伦理是学术人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交流、传播以及评价过程中所遵循的内在价值关系要求,是包括学术道德在内的一切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它决定着学术人的学术理想及行为。随着科技发展,当科学技术研究成为一种职业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越来越突出,科研人员自身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面临激烈的竞争。他们进行的学术研究与自身的名誉、地位甚至科研经费、岗位升迁和工资待遇等密切相关。在日益增大的科研压力之下,一些科研人员的学术价值观发生改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从而丧失学术伦理,这是掠夺性期刊快速发展的重要诱因。
5掠夺性期刊的危害
5.1损害作者利益
掠夺性期刊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在接收作者稿件后,便会向作者索要APC;作者支付费用后,却不能达到把文章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目的,不仅损失金钱,还耽误了重新投稿的机会,应影响到作者的学术声誉,甚至学术晋升和职业发展。
5.2影响学术界发展
当掠夺性期刊的文章发表后,读者在网络上就能够查询到这些质量不高的文章,读者阅读后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会影响今后研究内容的可信度和学术水平。一旦读者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引用掠夺性期刊的论文,会损害基于引用的科学计量的有效性。另外,这种学术伦理丧失还会造成整体学术创新力的不足,导致学术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5.3危害开放存取运动
开放存取改变了期刊出版模式,对学术交流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开放存取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期刊转向开放存取。但是,掠夺性期刊的大量存在严重降低了开放存取的社会信誉,影响了开放存取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被骗取过APC的作者对开放存取期刊存在不信任;科研管理机构对开放存取期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承认开放存取期刊发表的论文。调查显示,9%认为开放存取期刊比传统期刊质量低,46%认为同等质量,45%不确定,而没有人认为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比传统期刊高[12]。很多人认为开放存取期刊只管向作者要钱而忽视质量控制[13]。
6应对掠夺性期刊的措施
6.1学术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
随着开放存取期刊数量增多,学术图书馆要揭示掠夺性期刊现象,开展培训工作,帮助作者识别掠夺性期刊。比如,根据前文所述的掠夺性期刊特点来判断:期刊编委会学术信息的提供、期刊的收费情况、期刊透明度、期刊是否提供同行评审、期刊是否被专业领域公认的索引文摘库收录、期刊网站的规范度和服务的专业度。学术图书馆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开放存取期刊遴选评价方法,筛选出高质量的开放存取期刊,向科研人员推荐值得信赖的开放存取期刊。
6.2建立学术期刊认证系统
创立学术期刊认证系统,评估所有在线和纸质期刊,定期公布认证名单。这样掠夺性期刊就难以进入认证系统,自然而然会被淘汰。对于掠夺性期刊,应创建举报途径,定期公布掠夺性期刊名单。
6.3提高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
质量是学术期刊权威性、高影响力的基础。开放存取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的是把好质量关,执行严格的同行评价制度。BMC和PLoS等开放存取期刊遵循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PLoS期刊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必须履行严格的高质量的专业编辑与学术编辑密切合作的同行评审程序[14];PLoS评审体系中,科学家担任学术编辑进行专业学术与技术把关,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负责使评审程序公开和连贯一致。
6.4改进科研评价方法
需要探索更好的评估学术产出方法,改变仅仅关注科研人员发文数量问题,更应关注质量问题。对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评估由定量评估转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这样科研人员就不会为凑文章数量而乱投文章,而是沉下心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此外,建议采用替代计量学方法(Altmetrics)来考察学术质量,Altmetrics是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计量指标,是考察学术成果全面影响力的新型计量方法等,Altmetrics从诞生起就和开放存取紧密联系在一起[15],可以促进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6.5加强学术伦理教育
掠夺性期刊的泛滥与科研人员缺乏责任感、诚信、严谨等密切相关,也与相关机构缺乏学术伦理的规范与导引有关。因此,需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学术伦理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自律意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为科研人员的伦理构建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需要从制度设计、舆论引导上摒除急功近利的作法,多给学术一点时间,营造宽容的环境,让学术人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研究,使那些真正做学问的科研人员获得更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