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林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林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林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

《四川林业科技》于1979年5月正式创刊,2005年起改版为双月刊,曾经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全文收录对象[1],2005年被列入国际科学文献索引数据库(ISI)世界43家林业期刊(定期)之一[2],被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院、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德国柏林大学、日本广岛林业杂志等定期收藏。目前,期刊的单位用户达到2480个,分布于16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近3万册。根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16年版,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综合影响因子为0.331,总被引频次1344,在全国38个技术研究类的学科排名第14位,可被引用文献比率0.98。从创刊至今,期刊的基本功能和社会价值得到较好体现,发挥了科技成果的载录和传承作用、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林业生产建设的助手作用和人才培养的“圃地”作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传媒,对全省林业的生产实践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推进作用,期刊登载的研究成果,多数可直接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全省林业的科技动态[1]。分析期刊的影响因子动态和林业科技的影响力,探索加强期刊科学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

1资料和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数据为基础,统计了2009年~2015年《四川林业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和可被引文献量及被引频次3项指标,包括复合总被引、可被引文献量、可被文献比、基金论文比、被引半衰期、被引期刊数和他引总引比等;比较了2009年~2015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技术影响因子以及在林学期刊中排序动态,借助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数据分析了2001年~2015年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动态,查找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期刊计量指标

科技期刊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术水平和信息容量等[1],通常主要从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进行评价[3]。被引半衰期表示某期刊老化的速度,若被引半衰期长说明老化速度慢[4],文献老化(Obsolescence)是C.R.Gonsnell(1943年)率先提出[5],1958年被引入科学文献领域后,获得广泛认可[6]。复合总被引、被引期刊数以及他引总引比显示了期刊论文受到其它更多期刊的引用,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可被引文献量反映了可能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一次发表文献,可被引文献比是期刊在指定时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与载文量之比,是期刊质量重要标志。基金论文比也是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刊物报道的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重大课题,对影响因子提升影响显著[7]。从统计来看,《四川林业科技》2009年~2015年7a共42期出版的成果,所统计的指标均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的态势,说明期刊这7a间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尤其在2015年部分指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见表1)。从可被引文献量、可被引文献比和基金论文比的数据变化来看,反映了论文学术水平、编辑状况以及质量在不断提高。被引半衰期变长反映出期刊老化速度变慢,受欢迎的时间长度逐渐加大。对照2001年-2007年出版成果统计数据,通过2005年改版为双月刊,增加了承载量,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吸引更多优秀论文,提高了期刊被引用的频次。因此,通过改版,在确保论文质量前提下增加了载文量,争取优质稿源,吸引国家级、省级基金支持的重大专项投递论文,提高编辑综合素质,是提高期刊水平的重要手段[8]。

2.2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1972年提出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力、期刊质量与论文水平是互为因果的[9],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10]。根据年报统计标准要求,复合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被由期刊统计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会议论文统计源构成的引用总次数与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综合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被由期刊类统计涨势,既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高级科普型、技术商评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刊,也包括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工作研究型期刊引用总次数与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为了比较年度的变化趋势,这里采用的均是即年影响因子。从多年的年报数据来看,所收录的林学期刊为70个左右,刊总数复合影响因子0.005~0.318,综合影响因子0.005~0.270,技术研究影响因子0.007~0.252,而均值分别仅为0.063、0.052和0.023,《四川林业科技》这3个影响因子分别为0.047、0.044、0.043。这一方面说明林学期刊的影响力大的期刊不多,本刊处于接近中等影响力水平.也说明了本刊的影响力主要来自技术研究成果。2.3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动态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主要来源于引文方面的影响、期刊编辑加工的影响、统计方面的因素和期刊性质4个方面[11],学术期刊质量最为核心的是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期刊作为科学论文的载体,科学论文的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9]。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统计规范汇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规定,即年影响因子是统计年发表文献被引用次数占统计年可被引文献量之比,是反映年度期刊论文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从《四川林业科技》即年影响因子排序来看,期刊基本处于学科中间水平,尤其是在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学科中等以上水平为了更加清楚的比较年度动态,将排序位次转换为坐标数据,即用1-排序位次数/学科总期刊数表示,0.5为中位线(见图2),高于0.5则说明排序在中等以上水平,反之则处于中等以下水平。从2009年~2015年的变化来看,《四川林业科技》在林学技术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从2012年后,在期刊、科研院所博士硕士论文或会议论文中的影响似乎略有下降的趋势。将2001年~2007年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数据与影响因子数据合并分析,显示出2001年-2015年《四川林业科技》期刊复合即年影响因子也是围绕多年均值(=0.046)上下波动。以2004年为分界点,在2004年前是每年1次围绕均值波动,可能是当时投入到林业中的科研项目少,论文产出年度分化较大所致;而从2004年开始影响因子先上升4年而第5年再次下降(见图3),暗合国家科技项目5年一轮的计划周期,但与国家科技项目5年计划的年度有1~2年的滞后效应。这也说明了林业科研成果的产出周期较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项目执行后期或执行完毕后的一段时期,稳定的、高质量成果产出有助于推高期刊影响因子,如2011年、2015年两个高位点,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技术研究影响因子分别为0.072、0.072、0.072,0.090、0.085、0.08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绝大多数期刊而言,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11],带有探索的原创论文或试验成果的影响力也是很高的。当然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林业与农业、护理等同属于冷门的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稿源不足和稿件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12~14],这一方面说明林业科技期刊发展处境仍然艰难,影响因素较多,仍然处于波动状态也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反映了广大科技人员和编辑部在期刊稳定发展中所做的努力。实践证明,要提高期刊影响因子,需要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和潜力,打造特色并取得成就,逐渐实现向综合性学术期刊转型升级[15]。论文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吸引优秀稿源,关注重大基金项目和民生大事,及时组织研究报道提高基金论文比[16~17]。尤其是林业技术研究型的项目来源不稳定,项目实验周期长,如果中间管理环节和政策不配套,容易造成某年度的论文质量不高。但也要防止由于利益驱使,如为进入核心期刊或权威期刊,大量的无关互引、自引现象,以及由此催生出大规模玩弄评价体系的行为或剽窃黑市,这些功利化倾向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为代价[15],也应尽可能避免。影响因子作为定量评价的指标不是万能的,其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18],作为期刊质量管理的重要参考,应当重视但不能盲从。

3期刊发展对策

《四川林业科技》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为推动全省林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面对新形势更新新观念,面对新问题采用新办法,促进期刊的稳定发展。(1)突出刊物特色,制定用稿规划。全面摸清现有稿源状况,充分利用学会和林科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市、州、县等科技机构和单位联系,制定用稿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充分体现期刊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按论文的性质和基金项目的层次分级管理,适当拓宽用稿范围。密切关注本行业学科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有目的地开展组稿和约稿工作。(2)更新投稿系统,缩短审稿周期。必须更新观念和手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如邮箱投稿稿件处理不及时、重复投稿筛查困难等,通过内、外筛选审稿专家,提高论文质量。(3)加强编辑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期刊编辑工作,是编辑人员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出版服务的,编辑编审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审稿素质,缩短审稿周期。加强学术发展动态研究,多种方法结合,比如改版、优化栏目设置、开展培训等方式,更好地为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吸引更多作者和更好的稿件,这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