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库型媒体下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智库型媒体下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方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智库型媒体下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方向

根据刊物内容面向市场消费行为还是面向学术研究活动,可将期刊划分为市场性刊物或学术性刊物[1]。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学术期刊是指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以刊载研究发现和创新成果的学术论文、文献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除了对主办单位、办刊宗旨和办刊条件等有具体要求之外,学术期刊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其刊发的内容,要么在理论上要有创新见解,要么在实践中要有创新应用,要么在文化方面要积累价值。出版于1906年的东吴大学学报《学桴》,是我国第一份学术期刊[2]。作为我国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是我国各领域专业学术成果展示、传播与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不断推进,金融类学术期刊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中国期刊网共收录70余种金融期刊,多定位于学术期刊,多数为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各地金融学会、国有银行等机构主办,大专院校主办的金融期刊较少。金融类学术期刊从内容定位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极强的金融期刊,如《金融研究》、《金融监管研究》,其特征是文章强调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而另一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即文章的观点有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作为支撑,但为了便于传播和容易理解,文章本身不体现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如《中国金融》、《清华金融评论》[3]。此外,市场上还有一些没有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中的非学术时政类财经期刊。

1.社科类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独特定位与专业优势是其向智库型媒体转型的天然条件

1.1.1专家的聚集平台学术性、专业性、思想性、权威性是学术期刊所呈现出的最大特征。学术期刊的作者往往都是研究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通过学术期刊这一载体,汇聚了该领域内的强大专家队伍,诸多专业性的学术资源、权威科研成果也得以在此集中体现,具有优秀学术素养的学术期刊成就了天然的智库人才“蓄水池”[4]。这为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智力与人才支持,学术期刊也因此具备了向智库型媒体转型的天然优势与条件。1.1.2政策的研讨平台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术期刊是国家创新及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术月刊》总编金福林曾表示,相比智库提供的专门产品,或许学术期刊无意中传播的大数据对决策层的决策参考价值更大[5]。特别是学术期刊的编辑与专家委员会及审稿人,他们往往都是在本行业内具有极深造诣的权威性专业人士,他们能把握行业发展前沿脉搏,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智囊支持[4]。学术期刊作为新型智库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服务政府决策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6]。1.1.3实践的发声平台学术期刊并不是无源之水,它的源头在于实践。通常来说,学术期刊除了理论研究之外,很大的作用是集中实践的智慧。因此,对实践进行理论化思考,并将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上升到政策层面,有利于更好地制定政策,这构成了学术期刊的另外一种重要功能,即实践的发声平台。尤其是社会科学,其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对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实践建立发声平台,是智库型媒体的应有之义。

1.2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是其向智库型媒体转型的内在要求

1.2.1外部挑战带来的生存失据目前,总体而言,社科类学术期刊办刊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类是公益属性较为明显的学术期刊,其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或社会资助。比如,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81种学术期刊中,只有一种是自筹经费,其他全部由国家财政资助[1]。第二类学术期刊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取版面费。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取版面费的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仅是期刊通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的刊号资源与形成的地位所采取的寻租方式,如果不加以创新经营模式,学术期刊将面临消失的风险[7]。第三类学术期刊的资金来源依靠市场化经营方式获取。传统上,这类期刊通常采用“用户-广告”模式,即通过免费提供内容或低价格“卖内容”方式积累大量读者用户,然后主要通过向广告客户“卖广告”的方式来获取收益。然而,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日益发展,新媒体广泛出现并纵深发展,平面媒体的发行量、广告收入呈严重下滑态势,事实表明,“用户-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成为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方向,而应该向“用户-服务”模式转型,即由过去单纯提供传播服务,做“知识的搬运工”,向提供传播服务、知识服务和智库服务等全方位服务转型。通过提供智库服务,学术期刊可以充分挖掘其刊发的专业文章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汇聚的权威专家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的作用,在财务上也可以相应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方向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发展路径。1.2.2自身劣势带来的影响失准在信息时代,特别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突破性发展,观点传播市场呈现快速化、碎片化、草根化的阅读趋势,学术期刊固有的时效性差、渠道单一等劣势不断凸显。逐渐地,许多专家自行将互联网作为成果的首选平台,比如,第一时间在微信、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真知灼见,而不是首选时效性差的出版物[7],这直接对学术期刊的稿源形成冲击。此外,大多数学术期刊对文章的写作形式、格式都有较为固化的模式要求,以及太过学术、太过理论、太过“八股”的文章呈现风格,常常使“圈外人”看不懂,而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策的影响力和对实践的影响力,越发局限于其学术小圈子之中,小数学术期刊甚至出现“谁写谁看”的尴尬局面,发行量和影响力越来越小。

1.3向智库型媒体转型是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现实选择与时代要求

面对学术期刊在时代前进过程中逐步凸显的自身劣势与外部挑战,如何定位学术期刊的存在价值,如何找到运行周期长、受众范围过窄方面的解决路径,是大多数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的现实选择。同时,对于受互联网冲击日渐式微的学术期刊,其专家资源也受到弱化,亟需精准的影响力传播路径、广泛的影响力利用渠道,重新拓展学术期刊的影响范围。在新技术、新媒体突飞猛进发展的情况下,仍旧利用订阅、广告等传统发展模式,学术期刊在财务上很难做到市场化机制下的可持续。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学术期刊要利用好内容和专家两个方面的核心优势,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创造回报。创造回报的路径至少包括充分利用学术期刊所具有的专家资源和学术高地,通过开展智库型业务,诸如举办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咨询等业务,实现自身的财务可持续。这同时也符合学术期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的基本价值理念,即在发挥学术期刊战略性与前瞻性研究优势的同时,要接地气,要善于将前沿的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政策决策参考,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参考。走智库型媒体之路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随着进入新常态,中国发展的可能性将更丰富、更多元,而所面临的问题将更复杂、更多样,因此,时展内在需要更加科学的决策体系。在这种新形势下,新型智库的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发展,也正是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形势发展的时代需要。

2.社科类学术期刊如何向智库型媒体转型?

2.1智库型媒体是为政策制定和传播服务的研究型媒体

从“智库”的概念界定来看,日本智库研究专家TakahiroSuzuki对智库做出过一个非常精练的界定:“智库是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机构”[8]。而智库型媒体则可引申为“为政策制定和传播服务的研究型媒体”。学术期刊作为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及时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方便快捷地传播信息,深刻独到地反映社会问题,可以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4]。要实现从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的转型,首先要厘清媒体与智库的关系:媒体与智库是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智库型媒体既具有智库的特征,又具有媒体属性,而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媒体,而不是智库。2.1.1智库型媒体的智库特征1、建言献策。只有对政策制定有参考、对社会实践有指导的观点才能很好地体现智库型媒体的作用。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其对科学、知识、实践成果的高度化总结和平台性传播。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学术期刊的要求,学术期刊要做到理论上有创新见解,实践中有创新应用,文化上要积累价值,这些内容本身对国家治理、行业政策、社会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学术期刊具备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内容基础。2、信息产品。只有当独家、独立、创新的观点凝结成信息产品才能够有效地发挥智库型媒体的价值。每一种学术期刊都有鲜明的专业定位,有丰富的专业内容,有庞大的专家资源,这构成了智库型媒体的专业基础。学术期刊归根到底提供的是一种信息产品,其核心是专业思想,信息产品是学术期刊专业内容和思想凝结的载体。因此,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信息产品,是学术期刊成为智库型媒体的具体体现。3、思想集散。思想是智库的灵魂,对于智库型媒体来说,集合专家的思想尤为重要。学术期刊本质上是一个思想集散地,其背后是专家的影响力,而专家的影响力要靠作品说话,靠思想说话。所有的专家,不论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还是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青年学者,只要有真知灼见,富有思想,对学术、政策和实践具有价值,就可以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1.2智库型媒体的媒体属性1、传播能力。媒体的首要属性是传播,因此,智库型媒体要建立有效的思想传播路径。一是专业传播渠道。学术期刊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向他们传播的内容和思想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准,这就需要智库型媒体把握好专业的选题方向,构建好专业的内容体系、打造好专业的编辑队伍,这是智库型媒体建设专业而有效传播渠道的基石。二是大众传播渠道。智库型媒体提供的政策建议要有效地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就必须进行“内容”转换,让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实践者更容易理解专业内容,因此,智库型媒体需要建设大众传播渠道。2、知识服务。当前,媒体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正在推进新旧媒体融合,媒体的功能定位也在逐步由单纯传播向综合服务转变,其中,知识服务是综合服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学术期刊应紧密关注重点理论、重大政策、关键问题等,为用户提供新型的知识服务。3、赋能增值。互联网正在改变媒体的组织方式。智库型媒体的组织方式必须超越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抓手,为用户赋能增值。

2.2社科类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转型的路径分析

2.2.1智库型媒体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方向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鼓励并支持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建设试点。自此,智库也成为部分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即发展所谓的媒体型智库。然而,对大多数社科类学术期刊而言,本质上还不具备发展成智库的条件。学术期刊最本质的属性还是媒体,而其提供智库服务仅仅是传播服务、知识服务的一个延伸。独立的智库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这是学术期刊难以实现的。2.2.2智库型媒体的功能定位应由传播向服务转变尽管媒体不同于智库,其首要功能仍然是知识传播,但是,智库型媒体的功能定位应该而且可以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上,向知识服务、智库服务延伸,要搭建起专家与客户(包括广大读者或政策制定者、经营决策者等)之间的桥梁。为此,作为智库型媒体,学术期刊要充分调动其聚集的专家资源,从单纯发表文章的知识搬运工,向策划深度封面专题、举办研讨活动、提供专题咨询、开展主题研究等方向延伸发展,为读者、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库服务。通过搭建政界、业界与学界之间的交流平台,学术期刊可以使专家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多机会参与政策建言和业务实践,不仅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合适的政策,经营决策者选择更合理的策略,而且也有利于专家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通过上述途径,学术期刊从一个传播者的角色上升到组织者角色,成为纵向政策沟通和横向业务交流的纽带,其影响力也从单纯的学术影响力转变成综合影响力,包括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实践影响力。

3.《清华金融评论》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实践经验

《清华金融评论》2013年11月正式创刊。经过4年办刊实践,《清华金融评论》在建设智库型媒体方面逐步摸索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建立了专注于政策解读与建言的内容体系。二是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经济金融专家。三是形成了与自身资源相适应的智库型产品体系。

3.1建立专注于政策解读与建言的内容体系

从创刊开始,《清华金融评论》始终坚持“政策解读与建言”的独特内容定位:一方面,对于新颁布的经济金融大政方针,《清华金融评论》邀请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进行精准而权威的解读,以便使社会公众更准确地理解政策;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经济金融经营实践,需要相应的政策来指导或规范,《清华金融评论》邀请经营决策者、专家学者进行实际而深入的分析,以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这种办刊理念和内容定位,贯穿于封面专题和各个栏目,具体体现于每一篇文章。因此,《清华金融评论》刊发的文章,要么是解读或分析政策,要么是对政策提供建议或意见,要么兼而有之,总体上都属于“政论”性质的文章。具体而言,《清华金融评论》目前设置了1个封面和8个固定栏目。每期封面专题由10-15篇文章构成,大约30页,占1/3版面,针对经济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政策、热点话题、典型事件等,邀请政界、业界、学界等三个方面的专家全方位分析、解读与建言。除了封面专题之外,还有宏观经济、央行与货币、银行与信贷、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论文故事汇、国际等8个固定栏目。尽管每一个栏目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范围,比如,央行与货币栏目重点关注中央银行和货币方面的政策、话题和事件,包括中央银行的各项政策、业务以及其对经济金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经济金融中的实践活动对中央银行的政策、业务提出了制定新政策的需求以及如何制定合适的政策等,然而,内容定位仍然是紧紧围绕政策解读与建言,不脱离这个办刊理念,因此,政策解读与建言实际上是具体体现在每一篇文章之中。从而形成每篇文章、每个栏目、每个封面专题都专注于政策解读和建言的内容体系。

3.2聚集国内外顶尖的经济金融专家

学术期刊要向智库型媒体转型,关键是需要聚集一大批专家。为此,自2013年11月创刊以来,《清华金融评论》广泛联系国内外经济金融监管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积累了一千多名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作为期刊的签约作者,其中,来自“一行三会”的专家作者占比为27%,学界专家占比25%,金融机构占比17%,来自其他领域专家为31%。为了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清华金融评论》还聘请了40多位来自政界、业界和学界的专家担任编辑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实行轮值执行主编制,即每期封面专题由该领域的专家担任该期的执行主编。为了架构起专家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打造一支研究型编辑队伍是《清华金融评论》向智库型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每一位编辑负责几个固定栏目,长期关注相关领域,并与该领域内的专家保持联系,既要对专家的文章、言论和观点了然于胸,同时又要对市场的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能够将比较晦涩难懂的文章,通过编辑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的文章。

3.3形成了与自身资源相适应的智库型产品体系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内容和专家两个维度。在逐步影响力的过程中,要适时适当地变现影响力,即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产品,在服务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身创造经济效益,这是学术期刊向智库型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步骤,是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为此,《清华金融评论》基于自身的内容体系和专家资源,逐步形成了内容、活动、平台、研究、咨询、评选等智库型产品体系。传统媒体最大的短板在于内容不直接创造回报或回报甚少,而《清华金融评论》坚持内容付费模式,包括订阅单篇文章、电子刊或纸质刊,以及进行单篇文章、一个栏目、小专题、封面专题、一本专刊等内容合作。为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除了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外,《清华金融评论》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闭门或公开的论坛活动,邀请专家参加演讲或分享。举办论坛活动,不仅可以凝聚专家、服务读者,而且可以带来更多内容、形成更大影响力,最最关键的是可以创造现实回报。为了搭建起政策制定者与经营决策者之间沟通交流机制,《清华金融评论》还创建了政策交流和沟通平台——金融家理事会。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与金融相关的企业通过加入金融家理事会,可以与政策制定者、学者之间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定期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纵向的政策沟通机制和横向的业务交流机制,这种小范围、闭门式的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和实施政策,更有利于经营决策者理解和落实政策,同时可以为期刊带来更多贴近实际的内容。此外,依托期刊聚集的专家资源,学术期刊还可以组织专家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咨询服务,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专家的作用,以及更大程度地凝聚专家资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