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效应与地理课堂情绪管理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效应与地理课堂情绪管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心理效应与地理课堂情绪管理探究

摘要:地理课堂教学中,情绪是影响教与学效率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加强课堂情绪管理,使师生都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本文介绍对情绪有影响的常见心理效应,并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列举相应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心理效应;情绪管理;地理课堂

情绪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绪调节着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积极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识记和理解的效率。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和调控,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心理学理论指出,情绪的发生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而人的认知过程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出现所谓的心理效应,进而引发相应的情绪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心理效应的相关知识,来调控地理课堂师生双方的行为,激发积极的课堂情绪,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情绪管理

一、认识“照镜子效应”——以积极状态感染情绪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存在心理上的优势,学生相对处在服从地位,心理上也处于劣势。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无疑是课堂情绪管理的主导。这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照镜子效应”。所谓“照镜子效应”是指我们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反应,如同我们站在镜子面前,镜子里的人会随着我们情绪变化而变化。“照镜子效应”说明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的,学生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正是教师自身情绪的反映。教师的情绪表现会对学生产生即时的影响:对于教师传递的积极情绪,学生会以学习的热情加以回应;而对教师表现的消极情绪乃至不恰当的言行,学生虽不至于用相同的言行进行回击,但产生消极情绪,进行情绪上对抗则在所难免。因此在课堂情绪管理中,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我修养,管理好自身的情绪,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激情,展现积极、昂扬的情绪,从而感染和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兴奋性。

二、拓展“首因、近因效应”——以良好印象酝酿情绪

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有其心理学依据,这就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对人们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来说,每节课的开始是进行情绪管理的一个重要时段。因为每一节课的开始都是学生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首因效应在此同样发挥着它的作用,其形成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后继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并且第一印象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一旦形成就比较难以改变。换句话说,地理课堂教学没有良好的开始,后继教学将事倍功半。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力图让学生形成关于本节地理课的积极印象是主要的且常规的做法。但要指出的是,首因效应发挥作用不仅仅是在课堂正式开始时。事实上在教师进入学生视线的那一刻起,首因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在上课前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带着微笑与学生沟通交流,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一方面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微笑和关怀,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情况,提前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做好课前酝酿的基础上,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首因效应的影响最大化。如同写文章要注意“首尾呼应”一样,地理课堂既要注重开始,也不能忽视结尾,因为良好的结尾也可以事半功倍,这里存在一个“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就是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印象,并且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效应越明显。由于课时的限制,一周内地理课之间的间隔时间相对较长,近因效应同样在发挥着重要影响。因为前一节地理课的结束印象及情绪体验也是下节课情绪发生的重要基础。和首因效应相同,除了正式的课堂结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课后的时间也是近因效应发挥作用的时刻。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不要立刻就离开教室,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观察,与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也可以非正式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样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或化解消极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扩散,使学生对本节课留下良好的印象,为以后的课堂情绪打好基础。例如“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就是在此遇到进入高中后学习地理的最大挫折,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从此对地理的兴趣大减。笔者在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教学时尤为注意,在上课前提前进入教室,结束后在教室里多停留几分钟,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学生进行交流,或重新给学生讲解演示,或提几个启发性的问题,或给予其鼓励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有力地舒缓和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为后继学习做好知识以及情绪上的准备。

三、避免“刻板、定势效应”——以多变形式刺激情绪

心理学指出,反复呈现相同或类似的刺激将会使学生很快失去对其的新异感觉,从而使学生对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出现“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学生如果经常在同样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进而容易导致出现心理倦怠,产生负面情绪。“定势效应”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刻板效应”,即学生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印象“刻板化”。当学生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课堂教学的“刻板化”和学生学习的“定势化”,努力尝试使自己的教学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或者从学生难以预料的角度切入,保持刺激的“新异性”。这样才能有效打破定势,颠覆学生的刻板认识,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例如“台湾气候”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分析流行歌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地理背景,从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中去发掘地理教学的切入点,有效打破学生的思维认知定势,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再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形式,在“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教学时,针对这一问题具有可争论性的特点,笔者将学生根据观点的不同分为“建坝派”和“拆坝派”,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带着积极情绪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

四、协调“超限、空白效应”——以合理节奏控制情绪

“大容量、快节奏、高强度”是否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至少“超限效应”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未必会是高效的。“超限效应”源自发生在马克·吐温身上的一个故事:他在牧师滔滔不绝的演讲中,从最初的感觉良好,打算捐款,到决定不捐,再到最后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烦躁情绪甚至是逆反情绪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波动的,不可能做到持续40分钟高度集中。同时学生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在持续大容量地接受信息之后,如果没有给予其内化迁移的时间,会导致认知超载,严重影响后继信息的摄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抵触,其情绪状态会从开始的认真、积极转化为疲倦、消极甚至产生焦虑,最终导致地理课堂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课堂的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疏密相间也是进行有效情绪管理的重要策略。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空白效应”。“空白效应”是指人在认知的时候,会自然地对不完整的认知对象进行补充,直至完整,并且人们对自己补充完整的认知对象,会产生更强烈的印象,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时控制好课堂节奏,在进行讲授、提问、活动等教学活动时注意适度“留白”。这样一方面给学生“喘息”的机会,有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整合,降低认知疲劳,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也通过“留白”,使学生产生“填空”的内驱力,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以乡土案例“太湖蓝藻事件”为基础,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分解为“无锡缺水吗?”“无锡为什么缺水?”“怎样解决无锡缺水?”三个连续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个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避免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而学生结合书本和生活经历自行进行知识的“填空”,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建构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综合“赫洛克、从众效应”——以恰当评价激励情绪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有“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其获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运用“赫洛克效应”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积极情绪。“赫洛克效应”源自心理学家赫洛克的一个实验,提示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是积极表现进行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激发其积极情绪,强化学习动机。并且评价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学生获得的尊重感和成功感就越强,越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发言是其课堂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学生发言之后,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需要予以肯定,对于具有创造性的答案,则更应给予其诸如“你推断的逻辑性很强”“观点很具有创新性”等具体的、个性化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优点,感受到成功,激发积极情绪。同样对于错误或不尽完整的回答,除予以相应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注意的是运用赫洛克效应可以有效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而在课堂中群体情绪也不容忽视。虽然群体情绪是以个体情绪为基础,是个体情绪的集中反映,但当群体情绪出现的时候,也会影响及制约个体情绪。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从众效应”。从众效应对课堂情绪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群体情绪具有激励作用,能够转化个别学生的负面情绪;消极的群体情绪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扼杀个体的积极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设法将个体积极情绪泛化为群体的积极情绪,然后通过群体情绪的影响,去转化个体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情绪管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以点带面,发挥群体影响。在表扬个体的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从众的对象,并且对从众者及时予以评价和鼓励,促使更多个体产生从众现象。

六、活用“鲶鱼效应”——以突发事件激活情绪

困倦的午后加疲惫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地理老师都无法回避的。在这种昏昏欲睡的课堂境况下,学生就会像装在罐子里的沙丁鱼一样缺乏活力,使负面的情绪在课堂中蔓延开去。此时,我们就需要一条“鲶鱼”,来打破这“一潭死水”,提高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活课堂情绪,从而使得后继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这条“鲶鱼”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个突发事件。例如在某次午后的习题讲评课上,学生的精神状态普遍不佳,回答问题有气无力,课堂情绪十分低落。于是笔者一方面调整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就在寻找“鲶鱼”。不一会儿在笔者提问“我国地热能最丰富的地方在哪里?”下面有一个学生冒出来回答“日本”,此时其他学生有许多还没有反应过来,于是笔者以询问的语气强调了一下“我国地热能最丰富的地方是日本?”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果然,其他学生反应过来,一时间教室几乎沸腾了,刚才的低迷情绪一扫而空,笔者借机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作者:颜健 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