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摘要:校史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来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熏陶情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景观、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设特色校史文化课程、建设实地与网络校史平台是特色校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校史文化大学生人文素养

1.特色校史文化的构成与内涵

校史文化是高校办学以来历史遗迹、特色建筑、器具手稿、优秀校风、学术精神等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色校史文化是其中最富于高校特色的一部分。1.1物质文化。高校的物质资料为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是特色校史文化的一部分。特色校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可分为三个方面———地域文化影响、校园景观构建和学术资料留存。高校建设依托于所在的地域,地域文化对高校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民国的特殊地域历史影响着南京高校的校址选择和建筑景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留存的民国建筑就是民国地域文化的生动印证。另外,办学过程中的校园景观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运用校训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为建筑景观或学院、实验室命名,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校训“明德格物,利己达人”为教学楼命名为“明德楼”,浙江大学为纪念竺可桢先生将学院命名为“竺可桢学院”。这使得千篇一律的物质景观有了校史特色,在感怀校史、铭记校训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此外,建校以来师生们在学术研究、教学实验、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手稿、器具、实验成果等共同构成校园物质文化。1.2精神文化。特色校史文化中最重要也最具备育人功能的是精神文化。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先辈和校友,发生了一次次重要的历史事件,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明遗产。他们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艰苦朴素的奋斗历程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校学子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榜样。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高校的抉择都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也作为精神遗产为后来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校史文化的精神蕴含在校训、校徽、校歌等表现形式中。它们体现着学校一开始的办学理念,凝结着数代人的优秀精神遗产和对后来学子殷殷期望,既是校史文化和特色精神的记载和反映,又承担着教化和引导学生的重任。

2.特色校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校史文化作为富有高校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塑造了学生的审美感受。2.1精神的感召,特色校史精神的发掘与继承。校史文化处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地域历史影响了校史文化的走向,学校的演变成为地域历史发展的缩影,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加深大学生对校史文化的理解就是促进对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史哲知识和人文素养。其次,促进学生接受优秀校史精神是校史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当代高校发展的过程中,校史精神的内涵被不断丰富。艰难奋斗的精神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我们敢于创造,革命自强的精神勉励我们牢记信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红色校史。红色校史主要通过历史片段、典型人物、校训校歌等形式,具体生动地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由衷信仰和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坚定信念[1]。例如,井冈山大学作为依托红色校史而发展的大学,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并运用于学生教育工作,成立“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在发掘红色校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向全社会加以发扬。2.2视野的开阔,特色专业学科的引领与融合。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行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历史与现实贡献[2]。这些大学有着独特的校史渊源和特色文化,特色的专业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设置,校园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景观的形成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学生对通过对学校优势学科的了解提升科学素养,人文学科大学的理工科学生以此获得人文知识。这些特色专业学科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迈向综合性大学的历程,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特色学科发展历史悠久,拥有相对完整的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学科的引领作用激发了整个学校师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2.3情感的熏陶,特色地域文化的感知与领悟。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的特色显得弥足珍贵。高校地处各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地域文化对高校学生有着独特的感召作用,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南京的六朝文明和民国遗事传播着魏晋风度和爱国思潮,西安的汉唐文明和丝路交流诉说着盛世情怀和民族融合,上海的沪上风雅和开放浪潮书写着文化繁荣和与时俱进,是大学生最生动自然的教科书。更具体的地域文化———校园景观,更对大学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富于空间美感的校园景观提升着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富于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熏陶,富于历史底蕴的校园景观赋予大学生人文情怀。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驱使着审美意识形态下的活动,负有盛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就是面对校园景观即景抒情产生的文学创作。

3.校史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校史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积极作用,拓展校史文化发挥作用的途径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3.1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地域文化的观照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校园景观是体现地域文化和特色校史文化最直观的方式。首先要通过对地域文化和校史文化中优秀精神文明的挖掘寻找富有学校特色的物质留存和精神遗产,其次将这些物质留存和精神遗产融合于校园景观的构建和校园建筑的命名。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长望塔”纪念涂长望先生,以“藕舫园”纪念竺可桢先生,校园内的装饰选用体现气象学科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壁画。特色校园文化景观有时是为了纪念对学校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时是由于学校特殊的专业特色或学术活动,有时是受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影响。但不论何种原因,它们都对在其间生活、学习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增长学生的校史文化知识。3.2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使学生代入优秀校史精神的举措。体现学科特色的文化活动能发扬优势学科,促进学科交流。以大气科学为特色学科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通过举办气象摄影大赛、气象明信片设计等活动发扬学科特色,促进多学科交流,增强全校师生的集体认同感。追忆校史精神的文化活动能唤醒校史情怀、指引当前道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过南信大精神大讨论发掘了校史精神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优秀精神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宣传,发挥着指引作用。3.3开设特色校史文化课程。随着高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供学生选择的特色课程越来越多,有专业方向的延伸,也有课外知识的拓展,有自然科学的科普,也有人文社科的熏陶。校史文化选修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校史知识,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学校、热爱学校,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的校史选修课“气象史话”通过对学校办学历程的讲授拉近学生与校史的距离,使校史不再是封存的记忆,而是形象的故事和鲜活的精神。3.4建设实地与网络校史平台。校史馆是高校弘扬和传承校史文化的现实载体,通过校史馆,参观者可以直观、真切、细腻、近距离地接触校史文化符号,真正将校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3]。校史馆能够通过文物器具直观地将校史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参观者的同理心。因此,首先要整合校史物质资源,将实物宣传与照片宣传结合起来,反映办学历程。其次,要适时举办由校史延伸的各种活动,比如口述校史、编撰校史人物志等扩大影响。另外,信息化时代,校史的数字化是校史馆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建设完善的网上校史馆。比如南京林业大学建立专门的校史馆网页,以3D全景的模式将校史馆的景观和内容数字化,使读者在浏览网站时获得参观校史馆的审美感受。设置校史公众号等网上平台与读者互动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爱平,赵盼.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探析[J].新西部,2017(33).

[2]王浩.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双一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1).

[3]唐会兵.提升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8).

作者:张诗茗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