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拓宽育人渠道下的寝室文化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物质文化方面
寝室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大学生住宿所必需的硬件条件,为他们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然而,一些高校在公寓建设和设施配备上做的还不够,设计上缺乏人性化、家居化和现代化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配套设施不齐全。寝室内没有配置独立卫浴、晾衣阳台、自习室、活动室、公共厨房以及全天候热水供应等;另一方面私密度不够。寝室人数安排过多,一般多为4~8人,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不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个性与共性无法实现协调发展。
(二)制度文化方面
高校一般都建有相应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但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公寓的建设不够重视,公寓完全社会化或者任意聘用社会人员参与管理,这些人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差,对公寓管理制度的执行得过且过,使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此外,管理制度上过于僵化,如统一的锁门、断电、断网时间,虽然对维护校园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抑制了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方面的激情与灵感。
(三)精神文化方面
寝室精神文化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表现,体现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健康、高雅、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无疑将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是大学生“三观”形成与完善的重要阶段,寝室里的一些不良氛围和顽劣习气都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电脑、手机和平板等现代化电子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几乎成了寝室消遣娱乐的主流,客观上造成了寝室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减少,人际关系呈现淡漠趋势。
(四)行为文化方面
学生和高校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两大主体。然而,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过于依赖和迷恋网络,接受并传播不良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内务整理、活动参与方面都缺少热情和活力。加之公寓没有学生自治性的管理机构或者有但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学生在寝室管理中处于边缘地位,由此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此外,高校也没有牢牢占领网络背景下寝室这块思政教育阵地,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文化活动娱乐性过强,往往忽视其担负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营造和谐、舒适、人性化的物质文化环境
一方面,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力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功能完善,注重实用。高校应该立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着力在配套设施和公共区域的建设上下工夫,尽力满足大学生的多重需求,让大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楼道文化。在公寓内广泛利用橱窗、板报、宣传画和电子屏幕等载体,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充满正能量的物质文化内容占领学生公寓,发挥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
(二)构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制度文化体系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公寓管理队伍,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选派有经验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常驻学生公寓,以学生寝室为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处理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寝室文化育人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热情,并将评比结果与学生评奖评优、组织发展挂钩。此外,学校后勤部门也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培养计划科学修订公寓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学生权益。
(三)创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精神文化氛围
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要突出精神文化的内涵,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寝室文化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始终坚持弘扬校园主旋律和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此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寝室文化气氛,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疏导学生当中的消极悲观情绪,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探索适应网络化、社区化背景的行为规范
一方面,要把网络转化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加强网络管理,规范上网行为,创建文明健康的寝室网络环境。还要利用博客、BBS以及社交软件等多种平台与大学生实现信息交互,了解掌握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并予以正确解读和引导,还要帮助他们疏导网络普及对传统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公寓自治组织并进行民主选举,搭建后勤部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调动大学生作为寝室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心理上对公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韩萍 单位:沈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