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寝室文化建设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纵观浙江省党建和学生工作的相关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9月,夏宝龙书记出席浙江省大学生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启动仪式时强调,寝室体现着同学们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2014年6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在2014年学工研工部长会议上提到,要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全面深化文明寝室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而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受到高教园区、寝室硬件设施的制约,不同的学校开始探索不同的德育生活模式。目前已初显成效的有延伸制、社区制、书院制、学区制等生活德育模式,它们都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方面做了创新与探索。本文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高教园区不同的融合模式,针对滨江高教园区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二、对比分析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笔者以滨江高教园区立业园、立志园、立德园为调查点,随机抽取了滨江七校中的六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统计发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有97.2%的学生表示“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正确知晓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分别仅为38.5%、29.5%、50.1%,全部回答正确的不超过15%;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选择,选择“先进典型示范教育”的占30.3%,选择“融入生活体验感知”的占74.5%。根据多维度的调查分析,滨江高教园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总结为:第一,知晓度高,但对具体内容的正确认知偏低;第二,现有认知仍属感性阶段,对“生活德育实践教育”的兴趣较浓。
(二)新旧高教园区的融合现状对比
杭州目前有下沙、滨江、萧山、小和山等几大高教园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建成,寝室的硬件设施和园区环境也各有不同。笔者选了曾经就读的下沙高教园区和现在任教的滨江高教园区进行对比分析。下沙高教园区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占地10.91平方公里,拥有14所院校。学生寝室于2001年2月开工建设,寝室规划均为4人间,配有空调、热水器和阳台;而滨江高教园区则是浙江最早建成的省级高教园,共有6所学校组成,占地仅1.73平方公里。寝室硬件设施相对较简陋,寝室以6人间为主,没有配套的热水器和阳台。经过电路改造后,空气源热水器于2014年11月投入使用。该高教园生活园区由滨江后勤集团统一管理,且同一生活园区入住了多个学校的学生。经过访谈发现,不同高教园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上存在差异:第一,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的融合度高,教育与管理分离的融合度就偏低;第二,改善的寝室条件与环境更有利于两者的融合。
(三)典型模式案例分析
自2012年6月浙江省提出加强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以来,已有许多的学校在生活德育方面做了尝试与创新,寝室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其中较为成功的模式有温州大学的学区制、温州医科大学的社区制和丽水学院的书院制。1.书院制。2012年6月,丽水学院投入资金对寝室进行修缮更新,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设施进行标准化配置,根据寝室分布,建立了行知书院、德涵书院、石湖书院和伯温书院4个书院,有效地将学生工作体系延伸至公寓,构建了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2.社区制。温州医科大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社区”的理念,通过依托社区“诚信系列小铺”的平台和社区同窗互助的“微爱”公益服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诚信自律、文明有爱的良好品行。3.学区制。温州大学在汲取社区制、书院制等当前高校生活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制订“学区党工委联席会”制度、实施“学区学院联席会”制度;出台“寝室导师制”;坚持“片儿警辅导员”制度,紧密将公寓管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上三种模式各有特色,但在价值观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上都做了尝试,将教育融入到在润物细无声的寝室生活中。
三、融合模式构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路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从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方法的制定、载体的搭建等方面来确定理论的运行机制(见图1)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为切入点来研究。根据此运作程序,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极强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操守,诚实守信和待人真诚友善的可贵品格,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按照图1所示,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的实际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教育目标细化,并与寝室文化建设的各项内涵一一对应,赋予每个子目标可搭建的载体。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调查数据和研究结论,结合滨江高教园区的实际,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方面,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善寝室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公寓环境和寝室设施关系学生居住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外在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度。只有不断改善寝室环境和条件,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滨江高教园区的寝室虽然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但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配备学习室和活动室;在公共区域提供药箱,张贴漫画形式的道德警句,以营造温馨温暖的“家园”环境。相应公寓自治组织的学生们才能够更加主动地发挥他们在价值观培育和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寝室阵地建设,构建协同教育管理机制
各高校要继续做好干部教师联系寝室的工作,根据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寝室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践活动引入寝室,以公寓文化节为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寝室文化活动。公寓辅导员和各二级学院辅导员之间要相互协同,建立寝室和二级学院协同育人机制。
(三)巩固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建立价值观
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各管理部门要及时展示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肯定并宣传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道德修养和行为操守。各高校可借鉴成功的生活德育模式——书院制、社区制、学区制的做法,将寝室建设成为“宜居且宜学”的思想阵地。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分解教育目标,落实到寝室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融合的长效机制。
作者:洪娴婷 吴文君 沈懋法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