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分析了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指出了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探讨了当前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的权责不明、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性、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等诸多困境,提出了从制度、物质、精神等方面着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方法,对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困境;育人功能
高校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基本场所,是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格提升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这些明确指出了高校寝室和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实现高校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核心素养提升、价值观培育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一、高校寝室文化的内涵
高校寝室文化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和校园舆论等[3],是在寝室基础配套设施、各项管理制度等物质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在寝室人际交往的精神和行为文化的影响下,寝室成员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文化综合体。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首要环节。寝室的物质文化主要指寝室楼内满足日常学习生活的各项基本设施及其蕴含的文化产物,是育人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物质体现。主要包括寝室楼内区域分布、楼宇设施、楼内环境卫生状况、寝室内物品摆放等内容。寝室的物质文化蕴含着诸多教育理念和育人精神,并不断将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达到塑造学生精神风貌、锤炼意志品格、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目的。
2.制度文化
寝室的制度文化是寝室科学规范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寝室的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寝室人际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寝室的制度文化从产生的方式上可以分为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显性制度是指学校为保证寝室正常学习生活而制定的各项规章条例,包括寝室各项管理办法、内务卫生制度、评比奖惩办法等;隐性制度是指大学生在寝室内部自行约定形成的具有非强制性的行为要求,与显性制度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寝室制度文化之中。寝室的制度文化具有教育约束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在获得学生认同的情况下,将成为学生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导向,驱动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寝室行为规范和集体意识,为寝室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3.精神文化
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寝室的精神文化泛指大学生在寝室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如对寝室制度建设的认同感、对寝室的归属感以及对寝室活动的参与度等,是在寝室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突显出来的,体现在寝室建设的方方面面,引领寝室行为文化的发展,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补充,是寝室文化建设的精华,决定着寝室文化的水平和层次。
4.行为文化
寝室的行为文化是寝室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寝室的行为文化是指学生在寝室日常生活中所养成的行为习惯,是寝室风气、学生风貌的具体表现。现阶段,寝室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网络行为、集体活动参与行为和人际交流行为等方面。
二、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1986年,寝室文化的建设理念由上海交通大学首次提出。1991年,寝室文化概念初步界定并于1997年获得当时国家教委的认定[4]。随后,国内学者对寝室文化展开相关研讨,国内各高校开始了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践。基于高校寝室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学习、生活、教育、娱乐等功能,综合学界和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和成效,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寝室文化具有“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等育人功能。笔者结合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经验,将高校寝室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纳为3点。一是寝室文化的组织功能。寝室是大学生停留时间较长的固定场所,成员间构成了相对稳定、联系紧密、互相影响的生活圈子。寝室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能够激发寝室个体对群体组织行为和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依赖感,使得同一寝室成员间具有相似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并以群体组织的方式影响感染个体发展。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能够产生正确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寝室文化的陶冶功能。寝室文化对个体成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寝室环境、丰富的寝室文化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浓厚的学习氛围均有助于培养寝室成员良好的精神气质和道德情操,使寝室文化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正效应。三是寝室文化的导向功能。寝室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寝室文化通过自身的各种因素对学生个人的价值和行为趋向产生集中而一致的引导作用。寝室中优秀的榜样会成为寝室的核心和主导力量,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得到寝室其他成员的认可和模仿时,便具备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引领作用。从高校寝室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看出,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对于高校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凸显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均会不一致,再加上大学生选修“双学位”、参与社团活动、参加一些社会培训项目和课程等,导致了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有所消散和弱化,继而需要高校关注以固定寝室为单位的大学生“小集体”建设,甚至要将一些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大学生寝室,而寝室文化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社区和寝室,所以,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重要性日渐凸显。对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各高校越来越重视“书院制”寝室管理模式、“大学生社区驿站”建设等得到印证。
2.高校寝室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高校寝室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基本场所,根据调查显示,89.5%的学生日均在寝时间超过10h,寝室就是大学生的“家”,大学生们喜欢在自己的家里“高谈阔论”,或发表政治见解,或为某些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而展开争辩,这些大学生的日常思想交流无疑有利于大学生开拓政治视野,端正政治认知,从而提高政治辨别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另外,从时间上来说,大学生在寝室的时间有将近半天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时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会,是阵地,是职责,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在寝室的这10h的时间谋工作、做文章,这样才能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大学生社区、进大学生寝室,而良好的寝室文化,能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对寝室成员产生熏陶和影响,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自然而又必然地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3.高校寝室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近期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共分为人文情怀、国家认同、乐学善学、自我管理等18个基本要点[5]。仔细分析发现,良好的寝室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这18个具体的核心素养。因为寝室是大学生相互联系,交流,影响最多、最频繁、最直接的场所之一,大学生在这种频繁直接的相互影响之中,其素质得以潜移默化的养成和提升。笔者虽然没有辨析素质、综合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区别,但可以说,这种影响是具体的,有效的。例如:崇尚高雅的寝室文化能让同学们彬彬有礼、腹有诗书气自华,提升“人文情怀”;崇尚学习的寝室文化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乐学善学”;崇尚积极进取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寝室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培养“健全人格”;追求自立自强的寝室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反之,糟糕的寝室文化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阻碍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成长发展。
三、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持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探索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1.寝室文化建设以管为主,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
当前高校寝室文化主要包含管理、服务、育人三重功能,由于管理和服务功能在实践上可操作性较强,效果体现得较为明显,多数高校在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着重于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实现,而忽视了育人功能。在现行的寝室文化建设机制中,高校主要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而对应的管理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使管理理念深入学生内心,更谈不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学生对寝室管理存在抵触情绪,增加了寝室文化建设的难度。可以说,单一片面的“以管代育”模式影响了寝室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也背离了寝室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管理队伍权责不明,缺乏统一规划
现阶段,高校寝室管理服务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或社会物业公司承担。考虑到社会化因素,后勤部门或物业公司很难从教育的角度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学生管理部门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引导等方面加强寝室软文化建设,无法从物质设施等方面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中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现实工作中,寝室文化建设主要由高校学生工作者扮演主要角色,各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影响了寝室文化建设效果。
3.寝室文化建设浮于表面,缺乏持久性和实效性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必须在制度规范保障的基础上施以持久的灌溉和滋养,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高校对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仅将寝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全部,或是热衷于开展寝室内务评比、寝室风采大赛等短期活动,缺少系统的、长期的建设规划和工作举措,导致了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进展迟缓,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4.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寝室文化认同度不高
寝室文化是寝室成员在寝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体是大学生[6]。但在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对寝室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部分大学生只从表面上去认识寝室的功能,将其定义为生活休息和自由放松的地方,未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寝室文化的功能。另外,目前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硬性制度管理和活动开展为主要形式,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模式,互动性较差,导致很多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偏离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且缺乏足够吸引力,大学生更多是被动地应付了事,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5.学生生活“网络化”,冲击寝室文化
目前,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场所[7]。高校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的频率明显升高,不少大学生将时间投入到了虚拟网络中,因而忽视了与寝室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导致寝室人际关系淡漠、学习氛围不浓等现象,对寝室文化的建设产生了较大冲击。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以“堵”为主要特征的“电脑使用管理条例”等难以有效执行,大学生使用网络用于学习需要的情况较少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化、生活化”的现象,使得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网络文化日益严峻的挑战。
四、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在提高对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和构建管理体系,整合资源,明确分工,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物业公司、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管理的机制。要按时召开工作交流会,分析和解决寝室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建立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寝室文化建设氛围。在完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寝室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寝室管理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相关人员的监督管理,使其将工作深入到大学生寝室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咨询和指导,增强沟通和交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制度建设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寝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健全的制度是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的基本行为规范。制度建设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建立学生认可的、能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并且愿意自觉遵守的制度[8]。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内容涵盖管理要求、卫生制度、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各项奖惩措施等,注重加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使执行者和受监督者能够有章可循,按章执行。
2.培育集体精神,强化情感认同
高校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情感认同,着力培育集体精神,将寝室建设成为秩序良好的“小社会”。(1)深化寝室文化育人的认同理念。必须使寝室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在大学生中形成广泛共识,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理解度,使寝室文化建设外化为各项制度要求,内化为文化建设理念。因此,在加强管理制度和人员保障的基础上,考虑到当前“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还需重点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的认同理念。可以通过寝室廊道文化、主题班会、文明寝室创建等活动,加强对寝室文化的“隐性”教育,也可以通过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听取大学生意见,了解大学生需求,对大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推广和完善,让整个寝室文化建设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2)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作用。大学生既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因此,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时,必须注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组织的各项职能,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寝室管理中,使其在管理的过程中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互动,深入理解认识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寝室文化建设的正面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同学,积极调动广大同学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形成统一认识,引导大学生自发融入到寝室文化建设中去。
3.优化物质文化环境,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寝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精神文化孕育发展的良好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在寝室文化的建设中,应该遵循“软硬共建”的原则,注重物质和精神文化互补融合,将寝室建设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家庭”,实现文化育人多元并进。注重在寝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尝试引入社区的建设理念,从寝室的布局、规划、设计上增添人性化关怀,在充分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保证寝室空间、采光、通风等条件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气息,可以公寓楼为单位,增设自习室、健身室、活动室、图书室和心语室等,根据各室功能的不同,对其进行设计布置,优化各室的服务职能,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优化实践功能,增强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寝室廊道文化和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来丰富精神文化建设。在寝室门厅处设立宣传栏,进行天气预报、温馨提示等生活服务信息播报,在廊道两侧张贴宣传板、海报等方式宣扬优秀典型、传统美德等正能量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寝室精神文化氛围。开展以寝室为依托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强化寝室主体意识、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寝室凝聚力等方面作好大学生的精神引导,特别要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的紧密结合,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贯穿到日常寝室文化活动中去,全面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
4.发挥网络优势,引导行为文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寝室网络普及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成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9-10]。对待网络问题,高校必须顺势而为,要从其利弊两方面加以思考,取其利,去其弊,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趋利避害,使网络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注重使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尝试搭建科学化寝室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直观、迅速、便捷的信息共享方式,将寝室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的线上学习平台,促进成长的“隐形课堂”。其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辅导员博客、QQ、微信等载体深入了解学生,从人格塑造、行为养成、能力探究及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最后,要注重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坚决抵御各类不良网络信息的入侵。要把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运用正反两方面例子,引导其端正网络态度,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恰当选择网上内容[11-13]。
五、结语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学校各方力量和资源,从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保障、精神文化升华、行为文化转变等方面展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引领寝室文化建设的方向,积极促进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和功能体现,敏锐感知高校寝室文化的建设现状和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寝室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创新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方式稳步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使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发挥良性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张春珍,翁菁.寝室文化: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一方阵地[J].当代教育论坛,2011(23):40-41.
[4]侯坤,许静波.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及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90-91.
[5]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09-14(12).
[6]瞿明勇.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及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57-59.
[7]冯万里,乔林.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9-131.
[8]金川.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9]郭艳蕊.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内容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0]梁丽,龚宇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和谐寝室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4):72-73.
[11]魏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72-76.
[12]鲍丙刚.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13]韩志倩,程正桥,王春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3):113-114.
作者:董国松 曲建武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