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企业文化育人科学化水平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企业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提升校企文化育人水平,既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学校办学品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育人科学化水平,要适应时展要求,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实践锻炼,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文化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决定其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深化产教融合,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体现在学校文化等内涵建设上。因此,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不仅能够丰富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内涵,还能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一、一流的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流的学校文化
首先,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更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发挥文化的力量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1](P220)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精神文明、传播优秀文化、引领先进文化、培养并向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使命。其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人层面来说,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说,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再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打造特色高水平院校的需要。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随后又出台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指出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文化,培育鲜明特色。所谓鲜明特色主要包括中国特色、行业特色、区域特色和高职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这些特色也同样体现在文化特色上。学校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必须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学校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展现学校办学底蕴,赢得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最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文化建设是高校培育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丰厚土壤,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为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可以说,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校企文化的融合正是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竞争力,落实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融入企业文化可以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由文化的融合使学校和企业在价值取向方面达成一定共识,有利于学校全方位地深化校企合作,更好地为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到“当地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顺利进行。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要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能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为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奠定了基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实现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的有机统一。学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并有计划地体现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等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力和岗位适应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高职院校要基于产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岗位导向,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自身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看,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能力,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远远超出了普通本科高校,它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将企业工作岗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不但要与企业需求相联系,更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深化对工作岗位的认知与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要走向与专业相对应的企业岗位,这就必然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就要了解和适应企业文化,树立准企业员工意识,以便上岗后能够尽快融入企业。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实现路径
首先,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引入企业文化的主要渠道。学校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制订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要将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要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将企业提倡的敬业精神、团队观念、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6S”管理理念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塑造企业化校园文化。要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中增加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和双向贯通。要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确保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到实处;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校友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深入宣传企业文化。其次,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深入认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人才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通过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亲近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缩短他们与岗位的磨合期,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P400)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岗位认知、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感受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要求。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在校学生就业岗位体验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学习、跟岗实习、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岗位体验,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认识企业、认知岗位。除此之外,学校在实习实训中还可以增加“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的专门项目,使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具体的了解,并把这些体会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再次,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活动和文化布设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中汲取营养,丰富高职校园文化。要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订单式培养,经常性举办企业进校园、校企联合开展技能大赛等活动。要大力宣传展示合作企业、成功企业家、优秀校友事迹风采,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加企业文化元素,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和企业文化园,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校园楼宇、道路、广场等。要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按照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设置管理机构和组织机构、制订管理制度等,同时大力展示企业文化中的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将制度文化中的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制成标牌,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2]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王纪安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