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探究

摘要:在器乐教学中,音乐感染力的培养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在充分、合适的音乐感染力支持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好器乐。

关键词: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

器乐演奏是一种实践艺术,演奏者在演奏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声音、旋律、节奏韵律、和声与复调、形式结构、情感表现的追求,把建立和培养音乐感染力作为器乐演奏的灵魂。

一、通过器乐作品结构培养音乐感染力

我国传统器乐作品的结构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单乐段的结构,大多是一些结构短小的作品,如《旱天雷》、《三十三板》等。二是多段涟缀体结构,受我国曲艺和戏曲音乐中曲牌连缀结构的影响简化而成,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有的以事物发展的顺序为线索组织音乐结构,有的以对音乐感性情感的抒发为基础。这一类的作品,段落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甚至在演奏时可以去掉其中的某些段落,而不影响整体音乐的表达。如《十面埋伏》的演奏中,就有演奏家将最后“得胜、回营”等段落去掉,作品的完整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三是在多段体的结构之上,发展出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以速度来决定作品的结构,形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这一形式和西方三部曲式有一定相似性,但其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四是连缀和自由变化重复结合,这使得在乐曲结构方面,连缀形多段体和较自由的变奏体,以及这两者的结合。例如,琵琶独奏曲《三六》运用了连缀和自由变化重复的手法进行创作。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器乐的结构是以民族感性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依性(感觉)而为。结构的大小、长短和段落间的连接都很自由。而西方的曲式结构是在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段落之间会有比较紧密的逻辑关系,各部分之间不能轻易省略。这种理性关系下的结构,也容易驾驭表现复杂情感和故事的大型音乐作品。转型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在这一结构思想影响下,和传统乐曲的结构相比有了很大改观。

(一)意境描写

这一类作品摆脱功利艺术的某些特点,追求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与表达,追求意境的描绘。有时候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丰富,而不直指具体的故事或事件的描绘,应该说,这一类的作品大多受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又和自律论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纯粹西方音乐作品有较大区别,毕竟这些作曲家都还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朱毅创作的《楚魂》有大量丰满细腻抒情的音乐描述,其反映的是民族精神气质的神韵,而不是从具体事象出发,它们造成的是空旷、神秘、超脱等抽象美的感受。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个人表达

最杰出的哲学,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必含现实之终极本质,它存在于现实万物当中,或反映在现实万物当中。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对转型时期作曲家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在民族器乐创作中时有体现,而且这一现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一种创作思潮,代表人物就是谭盾。周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两首重奏筝曲《定》、《空谷流水》表达了禅宗思想。首先其创作思想就受“禅”的影响,1987—1994年间,周龙称自己是以“佛教的方式创作音乐”。其次是运用禅宗的思想来指导其创作手法,其中心,在于“禅”包含着思想之凝聚与意识之扩散的统一,而凝聚与扩散恰是周龙创作的首要对立面。佛教(尤其是禅宗)断言此等对立面的不可分性。通过音乐音响的象征涵义来表达其对禅宗的深刻感悟。瞿小松先生的扬琴作品《寂》,表达的却是民族的精神内核。他用声音表现了一种与声音本身截然相反的对立一一无声的意境。这些作品都反复表达了他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和感悟。他曾说过,“不想要声音涨满的感觉,因为声音少的时候想象的空间大”。

二、通过器乐和声思维培养音乐感染力

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体现在音乐上的特征之一就是线性音乐,注重内心的感受而忽略音乐的纵向结构,因此造就了非常优美的、丰富的音乐旋律,逐渐形成重直觉、重音响、重色彩的“和音技术”传统。单线条的旋律也就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形态,尽管也不乏和声性的音乐,如琵琶、扬琴、古筝音乐。但大多以直觉的音响与音色上的变化为主,没有像西方一样形成完整的和声理论及体系。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注重和声音乐的创作。这其中就有赵玉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首次在古筝上双手同时在筝码右侧弹奏,浑厚有力的柱式和弦与婉转动人的滑音按弦配合得相得益彰,打破了单手弹筝的局面,创造了双手弹筝的新纪元,从而也开始了器乐大范围和声思考和创作的时期。

(一)西方传统和声在器乐演奏中的创新运用

中国民族乐器的独有文化特征,并不擅长演奏和音。在转型时期的西方音乐影响下,民族器乐开始了众多的和声尝试,如《庆丰年》在古筝上演奏,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尚可理解。在扬琴上演奏四个音的和弦,就显得难能可贵,不光是对和声音响的追求,更是演奏方式,甚至是演奏工具的创新。项祖华创作的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就对琴竹进行了创新,改良后的双音琴竹奏出西方传统的重复根音的三和弦。

(二)民族和声的大量运用

运用民间特色音调为题材,调式比较简单统一,以使用常规的三度结构的和弦为主,旋律中都包含富有民族特色的特征音,没有对“小三度间音”的处理。而在大型的协奏曲中,仅仅运用五声音阶很难把这个恢宏的场景表现出来,七声音阶的运用必不可少。而且,和弦的五音也可省略,对和弦的性质不会产生影响。

三、结语

作为演奏者,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始,必须对乐曲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对乐曲的背景、创作过程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熟知并理解的基础上要设身处地,用感情去感受它,从而以准确、细致、丰富的情感去表现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吕红磊.浅谈器乐演奏审美意识的建立与培养[J].黄河之声,2010,(03).

[2]张宏强.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策略[J].艺术科技,2014,(02).

作者:韩岩岭 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