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探究

摘要:在器乐教学中,音乐感染力的培养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在充分、合适的音乐感染力支持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好器乐。

关键词:器乐演奏音乐感染力培养

器乐演奏是一种实践艺术,演奏者在演奏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声音、旋律、节奏韵律、和声与复调、形式结构、情感表现的追求,把建立和培养音乐感染力作为器乐演奏的灵魂。

一、通过器乐作品结构培养音乐感染力

我国传统器乐作品的结构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单乐段的结构,大多是一些结构短小的作品,如《旱天雷》、《三十三板》等。二是多段涟缀体结构,受我国曲艺和戏曲音乐中曲牌连缀结构的影响简化而成,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有的以事物发展的顺序为线索组织音乐结构,有的以对音乐感性情感的抒发为基础。这一类的作品,段落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甚至在演奏时可以去掉其中的某些段落,而不影响整体音乐的表达。如《十面埋伏》的演奏中,就有演奏家将最后“得胜、回营”等段落去掉,作品的完整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三是在多段体的结构之上,发展出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以速度来决定作品的结构,形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这一形式和西方三部曲式有一定相似性,但其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四是连缀和自由变化重复结合,这使得在乐曲结构方面,连缀形多段体和较自由的变奏体,以及这两者的结合。例如,琵琶独奏曲《三六》运用了连缀和自由变化重复的手法进行创作。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器乐的结构是以民族感性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依性(感觉)而为。结构的大小、长短和段落间的连接都很自由。而西方的曲式结构是在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段落之间会有比较紧密的逻辑关系,各部分之间不能轻易省略。这种理性关系下的结构,也容易驾驭表现复杂情感和故事的大型音乐作品。转型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在这一结构思想影响下,和传统乐曲的结构相比有了很大改观。

(一)意境描写

这一类作品摆脱功利艺术的某些特点,追求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与表达,追求意境的描绘。有时候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丰富,而不直指具体的故事或事件的描绘,应该说,这一类的作品大多受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又和自律论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纯粹西方音乐作品有较大区别,毕竟这些作曲家都还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朱毅创作的《楚魂》有大量丰满细腻抒情的音乐描述,其反映的是民族精神气质的神韵,而不是从具体事象出发,它们造成的是空旷、神秘、超脱等抽象美的感受。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个人表达

最杰出的哲学,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必含现实之终极本质,它存在于现实万物当中,或反映在现实万物当中。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对转型时期作曲家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在民族器乐创作中时有体现,而且这一现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一种创作思潮,代表人物就是谭盾。周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两首重奏筝曲《定》、《空谷流水》表达了禅宗思想。首先其创作思想就受“禅”的影响,1987—1994年间,周龙称自己是以“佛教的方式创作音乐”。其次是运用禅宗的思想来指导其创作手法,其中心,在于“禅”包含着思想之凝聚与意识之扩散的统一,而凝聚与扩散恰是周龙创作的首要对立面。佛教(尤其是禅宗)断言此等对立面的不可分性。通过音乐音响的象征涵义来表达其对禅宗的深刻感悟。瞿小松先生的扬琴作品《寂》,表达的却是民族的精神内核。他用声音表现了一种与声音本身截然相反的对立一一无声的意境。这些作品都反复表达了他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和感悟。他曾说过,“不想要声音涨满的感觉,因为声音少的时候想象的空间大”。

二、通过器乐和声思维培养音乐感染力

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体现在音乐上的特征之一就是线性音乐,注重内心的感受而忽略音乐的纵向结构,因此造就了非常优美的、丰富的音乐旋律,逐渐形成重直觉、重音响、重色彩的“和音技术”传统。单线条的旋律也就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形态,尽管也不乏和声性的音乐,如琵琶、扬琴、古筝音乐。但大多以直觉的音响与音色上的变化为主,没有像西方一样形成完整的和声理论及体系。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注重和声音乐的创作。这其中就有赵玉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首次在古筝上双手同时在筝码右侧弹奏,浑厚有力的柱式和弦与婉转动人的滑音按弦配合得相得益彰,打破了单手弹筝的局面,创造了双手弹筝的新纪元,从而也开始了器乐大范围和声思考和创作的时期。

(一)西方传统和声在器乐演奏中的创新运用

中国民族乐器的独有文化特征,并不擅长演奏和音。在转型时期的西方音乐影响下,民族器乐开始了众多的和声尝试,如《庆丰年》在古筝上演奏,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尚可理解。在扬琴上演奏四个音的和弦,就显得难能可贵,不光是对和声音响的追求,更是演奏方式,甚至是演奏工具的创新。项祖华创作的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就对琴竹进行了创新,改良后的双音琴竹奏出西方传统的重复根音的三和弦。

(二)民族和声的大量运用

运用民间特色音调为题材,调式比较简单统一,以使用常规的三度结构的和弦为主,旋律中都包含富有民族特色的特征音,没有对“小三度间音”的处理。而在大型的协奏曲中,仅仅运用五声音阶很难把这个恢宏的场景表现出来,七声音阶的运用必不可少。而且,和弦的五音也可省略,对和弦的性质不会产生影响。

三、结语

作为演奏者,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始,必须对乐曲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对乐曲的背景、创作过程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熟知并理解的基础上要设身处地,用感情去感受它,从而以准确、细致、丰富的情感去表现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吕红磊.浅谈器乐演奏审美意识的建立与培养[J].黄河之声,2010,(03).

[2]张宏强.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策略[J].艺术科技,2014,(02).

作者:韩岩岭 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