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器乐演奏舞台实践音乐表演心理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器乐演奏舞台实践音乐表演心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器乐演奏舞台实践音乐表演心理探究

【摘要】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可是积极的,也可是消极的。如何在演奏中展现积极的一面,调整心理,克服消极因素是学习者和演奏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演奏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甚至不能展现演奏者正常的演奏水平及作品内涵。本文主要阐述演奏者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不同心理表现及其心理调控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使心理状态和情绪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完成演奏。

【关键词】器乐演奏;心理调控;音乐表演

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主观反应。例如,生活中出现矛盾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因此,在进行心理调节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使消极情绪推迟产生或适可而止,但这种心理调控需要个体对自我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一、器乐演奏时的心理状态

器乐演奏是演奏者展现个人演奏能力以及艺术感染力、领悟力的重要途径,是展现个人演奏技术与演奏水平的平台。器乐演奏是通过演奏者的二次创作得以呈现出来的,是演奏者内在心理变化的有效表达。对于综合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表演来说,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以及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演奏中,演奏者需及时调控个人心理状态以使演奏更加流畅,情感得以自然流露与表达,音乐内涵得以合理地表现,使演奏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表现,以下是主要分析:

(一)演奏初期

演奏初始,演奏者通常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这种心理状态意味着演奏者已经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初步理解并掌握器乐演奏的相关技巧。演奏者必须着重训练自身演奏时的协调能力,使心理状态趋于稳定。演奏者已经能缓解紧张状态,在专业指导者的引领下,演奏者能认识到自我在演奏中存在的不足,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并能积极改正不足,从而提高个人器乐演奏水平。伴随演奏兴趣的不断累积,演奏者会更愿意进行表演活动,并希望通过演奏提高个人能力。

(二)演奏中期

演奏者历经初期表演状态后,会进入较为平缓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困惑。演奏者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建构知识体系,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自身想法,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有更为独到的见解,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升华,通过情感更好表现作品内涵[1]。但由于演奏者对作品的整体理解程度仍旧处于初步阶段,与作曲者的心理状态存在差距,因此表演成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会产生不同状态,甚至部分演奏者急于求成,只注重练习演奏技巧,并不注重情感熏陶,忽略了作品精神内涵以及感染力,导致演奏出现枯燥、机械、呆板等问题,演奏者也会随之产生困惑,对个人演奏状况不能准确评价,演奏技巧无法提高。

(三)演奏后期

器乐演奏后期阶段,大多数演奏者会突破原本的心理状态,持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更渴望表演活动。器乐演奏者已经经过长期的音乐理论学习,掌握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并能集中训练,这一阶段,演奏者更重视音乐作品背后的内涵,理解历史,掌握作品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再创作,构建新型作品,使作品富有新的意义,让作品的感染力、吸引力都能稳步提升,这也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意味着演奏者付出了辛勤与汗水,更愿意展现自身,能主动把握心理状态,并积极调节。

二、器乐演奏中音乐表演心理调控不足的原因

在器乐演奏中,许多演奏者在台下练习过程中较为顺畅、流利,但只要在舞台实践中就会手忙脚乱,不断出现失误,针对这一情况,对演奏者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技巧与经验缺失

台下练习对演奏者而言非常重要,许多表演者在器乐演奏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失误,极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相对扎实的演奏技术和过硬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演奏存在公开性,因此,演奏者的演奏环境与在台下的自我练习环境存在差距,台下练习时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进行引导,在舞台演奏时,演奏者如果不具备音乐作品所需的演奏技巧或基本功,出现失误的几率就相对高些,影响演奏心理状态和情绪[2]。演奏时,台下听众的注意力也集中在演奏者身上,演奏者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除此以外,由于演奏经验不足,初次登台的演奏者对于舞台演奏环境较为陌生,可能会出现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会导致心理素质较差的演奏者大脑空白,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失误的几率更高。

(二)性格与状态问题

器乐演奏主要是为听众展现作品精神内涵以及演奏者个人能力和水平,使听众能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内心和情感共鸣。因此,演奏者必须尽可能地将作品完整、完美地展现给听众。在这种状态下,演奏者极容易出现紧张与自卑心理,例如,性格较为内向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会认为自己的演奏不如他人,并不愿意进行公开演奏,自信心的缺失导致演奏中频频出现问题;在演奏中越是想演奏得好,有时越会适得其反,因为精神并未集中在演奏的作品上。除此以外,也有部分演奏者过于注重听众给予的反馈,害怕自身在演奏时出现问题,过度紧张也可能会导致失误出现。

三、器乐演奏中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方法

器乐演奏者在演奏时通常会伴随着紧张情绪,例如心跳加速、动作僵硬以及呼吸短促等,严重时可能会无法控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心理负担较大,继而产生演奏障碍。在舞台表演时,各种复杂心理状态始终贯穿在演奏环节中,器乐演奏能否达到较为完美的效果,往往受到演奏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还需着重分析演奏者的心理特点,并避免演奏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心理,保证演奏顺利进行。

(一)提升技术

器乐演奏通常伴随着复杂的演奏技巧,因此,面对较高难度的演奏技术,演奏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稳的心理状态。器乐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调动身体的协调性,使身体与心理达到平衡,以此提高演奏中的反应能力。例如,需要演奏难度较大的技巧,极容易产生失误,可能会对演奏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演奏者在台下要更积极地展开学习,不断练习,提高个人水平与演奏自信,避免在演奏时产生技术性错误,确保演奏状态的稳定性,缓解紧张心理情绪,在演奏时避免由于技术缺失而产生焦虑,从而获得较好的舞台演奏效果。

(二)目标调节

演奏者在演奏中产生紧张等消极情绪,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例如,在演奏前,演奏者对演奏的期望值较高,设定的演奏目标较高,会导致由于害怕失误而产生紧张心理,从而真正产生失误。因此,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将个人成败看得过重,也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演奏标准,引导自身设定科学的演奏目标,将公开演奏与平时练习紧密结合,强化个人积极参与的心理,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及时减轻心理压力,确保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一种“暗示”调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不断调节自我心理和意志,通过引导性的提示,坚定信心,增强稳定性,驱散心理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演奏者在演奏前可以通过默念静心,肯定自身,不断给予自我鼓励,以此来确保演奏时的心理状态较为平缓[3]。

(三)激发欲望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元素,激发演奏者的表演欲望是重中之重,也是后续训练的原动力。表现欲望是演奏者提高演奏效果的催化剂,在表现欲望的鼓励下,演奏者能全身心地投入演奏,也可能出现超常发挥。激发演奏者的表现欲望必须经过感性、理性、实践三个步骤,由部分到整体不断练习,演奏者需要克服演奏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提高个人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控,例如,音色和力度的控制以及情感的处理等,这些都能激发演奏者进行二次创作的激情和积极性[4]。演奏前如果能产生较为强烈的表现欲望,就能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产生更为强烈的演奏兴趣,将紧张情绪转变为兴奋情绪,不再具有恐慌感,使演奏者能集中精力投入到表演中,充满激情,更能通过情绪感染听众,这也是一种“选择适应”的调节方法,即通过积极的方式不断适应演奏实践,转变紧张情绪,通过练习、训练,甚至想象、假设等增强舞台适应能力,不断积累舞台经验,并给予自我肯定,积极适应演奏环境,包括地点、时间等的变化,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演奏境界。

(四)强化状态

在器乐演奏中,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是提高表演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自我调节,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认知,克服不良情绪,使个人情绪保持饱满与稳定,这样不但可以展现演奏技巧,也能提高演奏水平。因此,演奏者必须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演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演奏时选择更适合自身的音乐作品,坚持正确演奏方式、观念,不断提高演奏水平,实现自我价值,积极改正错误[5]。另外,演奏者也要端正自身演奏态度,通过个人爱好与兴趣,不断强化认知,以此提升演奏时的准确度。如果在演奏时产生问题,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寻找快速解决办法,展现作品内涵,让作品内涵能渗透在个人情绪中。演奏者在演奏前可以采取“孤独”的心理调节方式,集中注意力,使自身更快进入到音乐作品中,适应角色,建立内心情感,在演奏前可以寻找一个较为安静的场所做无声练习,尽可能地投入到角色中,如果无法集中精力,可以深吸气,使自身能进入忘我的情境中,以此调整心理状态,使表演艺术能达到新的境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器乐演奏主要在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以及表现能力,然而从心理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让演奏者能自我调控心理状态,对器乐演奏而言也是重要课题之一。良好的演奏状态是演奏者的重要追求。器乐演奏过程中进行准确的心理调节,能使演奏呈现的效果更加完美,因此,演奏者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日常练习中不断实践,有效克服负面心理情绪,从而使演奏中的情绪更饱满,以获得更好的舞台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艳.试析二胡演奏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意境培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06):17-21.

[2]赵婧.浅析在长笛演奏中的想象力与心理调控能力[J].北方音乐,2015,35(01):57.

[3]李丽娜.浅析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演奏心理素质的方法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0):103-104.

[4]戛威.影响小提琴舞台演奏艺术效果的心理因素及其调适对策[J].北方音乐,2011,(09):31-32.

[5]苏妙音.演绎中的心理调控——职业高中幼师在钢(风)琴演绎中心理调控能力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01):22-23.

作者:韩岩岭 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