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浅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新矛盾论的科学依据和发展前提,两年多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理念就是伟大实践。同时,解决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应有之义。秉持“平等、参与、共享”残疾人价值理念,总结提炼我国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是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残疾人;新时代;事业发展;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探究新矛盾论视域下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更有利于总结经验,探究不足,承上启下,推进残疾人事业更好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或者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要牢牢坚持和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现实和理论根据。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是一切现实决策和长远规划的基础和依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然完成,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之际,破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符合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彰显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反应和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总体面貌。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集中凸显了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面临的新矛盾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荣梦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基于当时世情、国情,提出了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滞后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认识。十年浩劫,百废待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决定。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为全面实现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理论根基,对当时社会矛盾进行了重新论断,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更加自信于所做出的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设计、文化支撑,我们在国际倡导、发展设计、科技前沿、文化创新等方面都从追赶者站到了引领者的高度,我们惠及14亿人口的均衡发展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和落实,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设计本国发展道路和方案提供了有益参考。十九大报告提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然就要站在“人”的角度来谋划发展、绘制蓝图。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因人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发展首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所有人的发展(自然包括众多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然而,当前我国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关乎全体人民的利益、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有整体的差距,也有个体的差距。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因为身体心理、文化教育、生活场域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其社会地位、资源分配、精神信仰等方面也会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就是单个人或群体之间自身本体比较方面的不平衡问题。就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言,也有一个发展不充分的情况。教育、医疗、就业、环境、居住、养老等方面同比发展迅速,人们的幸福感不断增强,环比却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间。残疾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义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2]。人类在世界上有意义地存在,并通过实践证明着自己的意义,社会的构建并日臻完善就是人类证明自身存在意义的证明。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人民是由不同种族、肤色、场域、信仰,不同教育、身心、追求、性别组成的共同体,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都在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层次,有形无形地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产生价值,做出贡献,这个作用和贡献没有高低、贵贱、厚薄之分。张海迪说:“残疾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4]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自然包含着残疾人所做出的贡献。《庄子·德充符》一篇中,通过一批形象“丑陋”的残疾人的言行表露对形体的不懈,通过内心世界的强大彰显对自我生命的肯定,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和一种文化表征。“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和,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5]。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残疾人中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模范和先进事迹,彰显出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自强不息精神、舍己为人精神和担当奉献精神,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民不断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越来越重视。2008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大局来统一考虑、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中拿出专门章节予以部署,并专门制定了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2017—2020年),2021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通过残疾人教育深度和广度的提升来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石给出了支持。如今,北京冬残奥会在疫情下成功举办,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声音。我国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体现了残疾人事业在理论指导、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创新,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体系,搭建了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制度框架。“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意见》),成为展示我国人权保障、社会发展成就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个矛盾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正是打开制约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之门的必由之路。我们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判断没有变;8500多万残疾人,2亿多残疾人亲属,党和国家需要更加关注、格外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国情没有变;残疾人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不平衡不充分”的总体局面没有变;残疾人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状况与全社会整体水平差距依然较大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但是,在不变的逻辑推理和现实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残疾人对生活需要有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对美好幸福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具体表现在:“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需求,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入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的供给不足,对特殊教育融合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高科技、新技术在残疾人康复、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研究、创造有了更高的期待;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对同等享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保证物质更充盈、精神更饱满方面有了更高的期待。以河南省特殊教育发展为例,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48所,在校残疾儿童84098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7.13%。2021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8个,在校生549人,其中聋生426人,盲生70人,其他53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4个,在校生367人,毕业生146人。全省有特殊高等教育机构三个,111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343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6]河南省特殊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但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特殊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特殊教育呈现梯级发展态势,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师资水平、教学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残健不平衡,适龄残疾尤其是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与正常孩子入学率还有较大差距。学段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较快,但学前教育、高中阶段、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残疾类别不平衡,三类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基本得到保障,但非典型类如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应引起重视。二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有待完善。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较低,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仪器设备不足。不少学校办学场地狭小,缺乏必要的无障碍设施,资源教室数量严重不足,建设质量也有待提高。三是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低于1∶3的教职工配备标准。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缺乏职业资格准入标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足,部分教师达不到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随班就读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特教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待遇需要提高。四是教育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特殊教育各部门之间对接不够顺畅,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与保障系统尚未建立,残疾儿童的筛查、康复治疗、教育及就业质量难以保障。纵观全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称的平行局面。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整体落后,内部也存在着城市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云南、青海残疾人事业发展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整体存在着残疾人评估诊断意识与器具缺乏,特殊教育教师师资严重不足,双语教学无法实现等困难。[7]

四、以新时代思想破解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切实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属性,具有社会化的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残疾人事业,具有治理系统性、构成综合性、需求多样性的结构特点,必须树立平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切实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在进一步厚植、巩固已取得成果基础上,根据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目标需要,集中力量、精准聚焦,实施供给改革,补齐短板、破解难题,解决制约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关要素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残疾人达成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首先,就是要解决残疾人思想和精神世界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费孝通先生说过,处理好文化关系就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残疾人也有自己对精神文化、思想情操方面的自我价值认同和追求,他们身上所迸发出的精神文化、思想情操成果对于人类文化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更需要高度关注,深入挖掘残疾人群体中氤氲的精神气概和文化元素,不断凝练提升创造出具有残疾人特色的文化产品,以丰富人类文化,促进人类和谐共生,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对残疾人的价值内涵、意识形态和行为举措,也要进行合理引领和科学建设。要帮助残疾人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树立丰富的道德情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引领广大残疾人乐观进取,奋发有为,合作共赢,充分体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价值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其次,就是要解决基于残疾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残疾人群体息息相关,对于残疾人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残疾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状态和质量,是衡量社会建设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从顶层设计和价值理念上来讲,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事关残疾人事业各项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标准,进一步健全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的制度和机制。要让平等成为核心价值理念,不断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促进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的制度机制。“要解决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有效的社会治理,更需要完整配套的制度保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返贫防控机制和减贫长效机制。”[9]要继续巩固和完善我国在残疾人治理体系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继续在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用基础上,更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各级各类残疾人协会的作用,实现“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自组织优势,要建立提升残疾人自身能力的制度和机制,重视教育和培训在残疾人事业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让残疾人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治理,进行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残疾人社会治理方面更要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法治治标、德治治本的作用,实现标本兼治。第三,就是要解决残疾人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残疾人教育问题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关注程度高,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系统工程。残疾人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存在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康复等民生项目,影响到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政治作用等社会参与能力,影响到精神世界的充盈健康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区域分布的不平衡问题,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和功能优势。要采取精准举措,解决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内部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政策倾斜重点解决西部特教师资的职业吸引力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师资素质和能力问题。要与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同步,解决中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整体落后问题,找出符合中部地区实际需求的特殊教育政策,补齐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短板。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引领作用。特殊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东部地区都走在了全面,在特殊教育深化改革、提升特殊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等方面,东部地区应该起到标杆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特殊教育发展,解决残疾人基础教育建设要发挥政府办学的主导作用,发挥民间办学的辅助补充作用,解决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疾人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融合教育,发挥普通学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优势。各高等教育学校要向各级各类残疾人敞开大门,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支持高等院校接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学,逐步实现残疾人在教育方面的公平、公正诉求,不断实现均衡化发展。第四,要重视对残疾人事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发挥科学研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智力支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发挥科学技术在残疾人康复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残疾人生活、工作、学习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元素。要确保残疾人有效就业,实现对残疾人的精准扶贫,增加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和多样性,让每一个残疾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加每一个残疾人的幸福感,真正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断需要,让科学元素融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要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理念,做到残疾人事业研究的多学科、多方法交叉融合创新上下功夫。要以问题导向推动研究工作,在更多关注解决残疾人贫困、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提升残疾人教学均等化发展、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上下功夫。

五、结束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进一步保障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除以上宏观考量意义上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有大量关系残疾人民生福祉、具体而微的工作要做。正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所指出: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高问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质量不高问题、残疾的人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不高问题、残疾人公共权力保障不到位问题、残疾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等等,依然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聚焦新矛盾论思维,以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谭笑风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