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中的文学启蒙教育有效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中的文学启蒙教育有效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语文中的文学启蒙教育有效策略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学作品常常会受到读者的阅读感受、笔者的思维状况等影响,因此观感也是千差万别,多元解读也就应运而生。但是,多元解读常常会导致过度解读,夸张解读。运用多元解读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领域正在研究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多元解读目前的困境,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理论指导

一、当前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阅读教学能够发挥老师的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但是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老师无关,他们在讲解文章之前过度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另外一些外部原因也导致了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够全面,比如目前网络上的资料非常多,很多老师直接就在网上拷贝现成的资料,几乎不用备课。这种条件下的课堂效率以及课堂质量可想而知。此外,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也会脱离文本,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理解的不够全面使得很多老师不愿意去挖掘文本中深层次的内容,他们的讲解知识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二)文本解读单一

老师和学生都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多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错位导致老师引导整个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味的围绕文本解读读本,这些完全忽略了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对于学生不够重视,也切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其实语文阅读的课堂本身就是灵活的多样的,受老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一般比较单一,老师完全把控整个课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是死记硬背,虽然问答式的教学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很多老师使用不够恰当,问题的设置不够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加以引导,使得教学容易流于形式。

二、如何优化文学作品中的多元解读

(一)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情境创设

一般来说,对于国内外优秀作品感兴趣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这些作品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很多学生也就不愿意看了。为了让学生走入文本,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快乐。在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里预设,从如下几个方面导入。第一点,趣味导入。古语有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每节课一上来就是干巴巴的讲课那么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而趣味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可以以多媒体导入,比如插入音频,通过设置悬念、温故知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当然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课文,让学生爱上阅读。第二点是适当的诱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学习作品本身,还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老师除了做相关的阅读指引还必须要活跃课堂氛围,灵活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老师,首先可以调整教学环节的相应顺序,因为教学环节如果固定不变,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而通过文章内容调整文章顺序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进文本能够提高效率。其次,老师完全可以删减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一些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就比如说周树人先生的背景知识不用再重复讲解,直接引导学生走入主题。

(二)转变教师观念,深入研究读本

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作为老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对于多元化的解读有清晰的定位,把握其内涵,在教学中融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当立足文本,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前文本的意义所在。语文文本的文学性比较强,不同的读者理解起来很容易千差万别,但这也就说明了文本是适合多元化的解读的。在《愚公移山》这篇文学作品中有同学就认为愚公脑子不够用,他完全可以用机器把山给挖了,还有些同学认为愚公对于生态环境不够重视,还有些同学认为愚公的性格太倔强不适合现代社会。学生们的解读似乎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多元化的解读需要老师把问题转给学生。因为寓言故事本身阐发哲理的,每个读者读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而多元化的解读下还是要围绕文章进行解读,切不可不顾故事的本身过度解读。除了文本解读,老师还可以借助外来材料解读,外来材料的讲解需要老师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充分备课。在对读本的研究中,老师同样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为老师是制定目标中的重要环节,文本中的信息传递会很多,作品也会相对多样化,而什么是重难点,哪些是可以带过的重点,这些都需要老师对于班级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三)借助阅读理解策略,提高文本理解力

在文学作品的理解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文中心思想的寻找切入作品,而筛选出关键性的词语能够帮助更好的解读作品。第一点是关键词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在每篇文章的教学中圈出重点的词语。第二点寻找凸显人物性格的词句,比如描写爱因斯坦的文章用了一个词语“趿拉”,这个词语表现了人物的漫不经心,再比如《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足见文化人的迂腐。第三点是阐释推理,展开充分的联想。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写文章都是意犹未尽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没有写的那部分文字进行揣测与推理。《孔乙己》的结尾处是这样说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孔乙己到底活着还是死了,这个结果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推理,虽然从前文能够看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也可以推测到他可能已经命不久矣。但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为孔乙己创造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当然这个结局的创造要立足于文本,合理解释。文学作品留给了我们大量的想象,尤其是诗歌之类的文章对于初中生而言确实难度不小,我们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其中的情感[1]。

三、结束语

教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而多元化的解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评价中要尽量面向学生,关注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对于评价也有所差异。多元化解读下的阅读教学需要老师不遗余力的推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义洲.浅析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J].小作家选刊,2016,(27):120.

作者:李福成 单位:辽宁省昌图县长发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