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儿童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行儿童文学课程,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目前如何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元化教学,是我们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将着重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
一、促进儿童文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融合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使专业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的岗位需求,利用多元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利用动画等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课堂的方法,弥补文字在视听效果上的不足。如我们在对经典名著、民间故事以及志怪小说进行改编应用的过程中,如《西游记》片段就可用多媒体作为切入点,使动画效果辅助儿童文学阅读,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教学方法。
二、实现儿童文学与文学从部分到整体的结合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教学课程[1],整体立足整个儿童文学发展历史,部分则主要针对知识常识。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兼顾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儿童文学课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语文类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不断夯实语文知识基础,为后续的进入教学岗位奠定基础[2]。如我们在指导儿童文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有效介绍有关的文学背景,并将儿童文学和其它文学类型做出比较分析,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样式和文学发展史,使学生逐步建立学科意识,形成文学类学科的系统性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指导性作用。
三、儿童文学与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交叉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业后面临的主要教育对象就是幼儿,因此在儿童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和融合式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岗位需求,将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课程与儿童文学课程交叉起来,考虑到幼儿作为接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收获[3]。“双重审美”,是儿童文学课堂应有的教学理念,也即是说,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过程中既需要借鉴成人视角,也需要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因此在指导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儿童文学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融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大教育背景理论,并结合实际教育需求,回忆童年、发现童年、重现童年,体现儿童文学精神。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原创幼儿诗《不同的世界》为例,该学生在本诗歌中对爸爸和妈妈带领孩子到动物园以及商场等场景进行了分别描写,爸爸和妈妈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可以获得乐趣,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看到的是来回走动的大人的腿以及高高的栅栏,诗歌中,该学生站在成人和孩子的不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从儿童视角还原童真世界,用大人的现实世界和孩子的理想世界实现碰撞,这正体现了我们所说的“双重审美”,正是儿童文学以成人心智向幼儿视角转移,从而回归“幼儿”文学的本质所在。
四、促进儿童文学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涉及的学习范畴比较广,包括音乐、舞蹈、学前儿童游戏等多元内容,如果可以将儿童文学课程和这些专业课程做好衔接,则更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对儿童文学课程作用发挥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都十分有利。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剧本创编、道具制作、儿歌以及手指游戏创作融为一体,如手指儿歌《大拇哥》为例,“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去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五个小演员依次上前,伸出对应手指,引导下面的小观众一起点数。引导学生依据幼儿特点作出听、念、猜、唱,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综上,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儿童视角的确立具有积极意义,利用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有效实现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幼儿教育标准,结合专业课程设置需求,贯彻新型教育理念围绕教学中存在的观念差别、体系混乱、教法老旧等问题,促进儿童文学课程优化设置,融合多元专业,实现融合式教学改革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路径,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布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178-181.
[2]虞雅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宁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21-124.
[3]辜胜阻,李文晶,曹冬梅.新时代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18(05):118-119.
作者:张瑜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