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区块链下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区块链下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区块链下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探究

摘要: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之一,区别于传统信贷关注融资主体资信情况,将重点放在核心企业还款能力及整个供应链运作上,极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贵的问题。区块链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关键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共识机制等优点,与供应链金融具有高契合度,能有效解决其运营模式痛点。文章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征信、准入、交易管理、数据解析以及监管追溯五个模块,并基于此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和“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推进供应链融资发展。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金融机构

一、引言

社会化生产方式的深入,使得市场竞争由单一客户向供应链之间转变,同一供应链内各企业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同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赊销成为主流交易方式,导致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60%以上资产表现为应收账款,这与传统金融机构认可的不动产等信贷担保物有所矛盾,再加之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评级、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信贷配给失衡、逆向选择现象横生,中小企业融资受到严重阻碍,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其区别于传统融资服务,不再对单一企业进行一对一授信,而是基于供应链整体信息,以核心企业信用为背书,通过获取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流、商流、物流等信息,向整个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1]。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应收类融资、存货类融资以及预付款类融资,其中,应收类融资体量最大。从2017年开始,供应链金融凭借其贴近实体经济、融合产业流程、助力风险管控以及服务群体众多的独特优势,得到国家高度关注,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提出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要求。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核心企业对全链渗透能力不足,信用传递只能提供给一级供应商或经销商,数据壁垒严重,数据质量偏低[2],严重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作用的发挥。区块链最早由中本聪在其2008年11月发表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信息系统》一文中提出,2009年,第一个区块问世,自此区块链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关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侧重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储雪俭和高博[3]认为区块链有助于解决金融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危机问题,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刘思璐和李华民[4]从供应链金融信用系统优化入手,认为嵌入区块链技术,积极构建开放共享式征信架构,有利于全链条融资效率的提升;郑君宇[5]提出依托区块链思维搭建云平台、构建生态圈,创新网络供应链金融业务;林楠[1]认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需从现有商业模式入手,提出将核心企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重要载体;蔡恒进和郭震[6]提出从现实需求、技术提升、路径实现三个层面构建“区块链+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型框架。国外学者侧重于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作用研究:Chris&Alos[7]提出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性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购买方与供应商之间的担保问题;Sanjay[8]认为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有利于交易现金流管理,加强供应链金融交易网络的合作性与协同性。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虽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区块链技术对于供应链金融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

二、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发展现状与瓶颈

相较于供应链金融下其他融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更易开展,是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平台主要业务模式,其本质是利用企业未来可预测、稳定的、权属分明的应收账款现金流来融资,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首先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与下游核心企业之间签订赊销交易合同,形成一项应收账款,上游中小企业向金融主体申请贷款后,将应收账款或者应收票据收款权交付给金融主体,金融主体在核实交易及票据真实性后,对核心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相关结果确定贷款额度下发上游中小企业,到期核心企业进行还款。在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金融主体不再凭借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做信用评价,而是依托核心企业的市场能力、链内地位、交易历史、信誉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率等来对中小企业授信。根据《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0万亿元,但仍远低于8.5万亿元的基础应收账款,且增速也相对比较缓慢,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见图2)。同时伴随着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发展所出现的是骗贷事件的屡屡上演,伪造业务、虚构交易、造假单据等问题屡禁不止。今年来,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事件、闵兴医药22亿应收账款埋雷事件的相继发生,将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风险问题推向了高潮,也引发了业内关于现有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进一步思考。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应收账款确权问题

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是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基石,骗贷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便是源于应收账款确权疏漏。首先是“确认性确权”,即确认基础债权是否真实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融机构确权所依赖的基础性文件人为痕迹过于严重,票据造假、记录造假、签字造假,甚至出现公章造假的情况,而在向债务人获取《确认协议》时,核心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配合程度不高也加剧了应收账款确权困难程度;二是“排除性确权”,即确认影响基础债权有效行使的不利因素是否消除。在交易后续过程中,货物及服务所存在的不确定风险均会影响账款回收质量,而金融机构作为交易外第三方,把控范围有限,无法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对上游企业的授信政策及额度。

(二)票据、信用分割传递问题

据统计,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通常都在八级以上,但真正能够取得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只有一级供应商,整个上游供应链局限于单节点融资,处于二级供应链以外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原因在于传统的票据本质上是不可拆分的,二级及N级供应商由于商业合作间接性无法直接获取具有核心企业信用背书的单据,而核心企业信用在实际货物或劳务流转过程中又无法随之逐级传递,这两方面的限制使得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仍局限于以核心企业为圆心、一级供应商为半径的闭环上,辐射范围有限,涉入主体匮乏,违背供应链金融服务于产业链的初衷。

(三)核心企业经营风险问题

从图1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N”模式过度依赖于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作为应收账款的还款义务人,是整个供应链风险集中方,其偿债能力取决于自身生产经营能力,一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政策、技术开发、管理、市场开拓、财务等某一方面或者综合风险,产业链上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也会随之引发债务风险,严重影响金融主体追索权实质性权利,且在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成本居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有限,一旦发生以上问题,对于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将会产生致命威胁。

(四)信息壁垒问题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与贸易的发展,实体供应链环节增多且链条式结构趋于复杂,链上信息存在不透明、不畅通的现象。一是传递路径受阻导致的信息壁垒问题。在整个供应链上,各环节各主体拥有独立的ERP系统,信息分散储存于各自系统内,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只能通过申请许可获取各单节点的不连续信息;二是信息载体标准、质量不一致导致的信息壁垒问题。供应链金融涉及企业主体类型多种多样,各企业内部信息数据披露内容、形式标准不尽相同,不同资质企业信息质量也参差不齐,无法为金融主体提供可比授信数据。

三、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契合点

区块链技术凭借自身分布式共享账本、去中心化、透明性、隐私保护、节点控制、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等特点,将各个机构与个人映射到虚拟世界,汇集不同人群、不同权利群体的共识,实现价值实时流动。在供应链金融各场景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与上述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痛点完美契合。

(一)保障交易真实性,助力应收账款确权

区块链技术通过标准算法,使用加密技术将资产、交易等财务数据信息压缩成为“哈希”代码,并将这些数据记录都盖上时间戳,使其能够与真实交易完全对应。区块链下交易记录流程如图3所示。处于同一区块链上的参与主图1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体形成各个节点,当交易发生时,通过查阅历史账本信息在自己的区块内进行记录,并传递给下一区块。每一区块有专属块哈希,同样携带上一区块哈希(父哈希),形成区块反向监管。只有当所有的交易信息与数据通过区块链上所有节点的核实与确认时,才能最终被完整的写入区块链内,保障了交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当某一参与主体试图对区块数据进行篡改或者攻击时,不仅要重新计算当前及以后所有区块的难题,在计算速度上也要使得伪造链长度超过主链,成本远大于收益。因此,所以主体都不存在造假动机,为外部金融机构或者监管者通过公有链或者联盟链进行应收账款确权提供保障。

(二)助力实现信用多级流转

在传统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支付工具“商业承兑汇票”无法进行拆分,难以传递核心企业商业信用。区块链技术凭借资产证券化等通证(Token)方式可以克服这一缺陷。处于同一联盟链上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可以通过共识机制建立电子信用凭证。核心企业在签发应付款时进行签名并全网广播,信用凭证随交易沿供应链逐级传递,由于交易需通过全链核实才能完整记入区块链,因此信用凭证同样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只要能够拿到通证(Token),就相当于拥有了核心企业直接的信用背书,为多级供应商融资提供了便利,同样也拓宽了供应链服务范围,提高了全链融资效率。

(三)简化信息共享机制

在区块链交易记录流程下(见图3),数据具有独立记录、集体维护的特点,对于机密数据而言,所有者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私钥签名,从而保障私有权利的不可侵犯;而可共享数据则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公钥来保障授权许可后被访问,在区块链完整的交易记录架构下,链上各主体均可使用已集中一致的数据源,而无需寻找分散在各个节点与区块的数据,改变了以往数据必须上传中央数据库的局限性,保障了数据共享的实时性。目前,区块链根据去中心化程度共有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三种形式,若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等外部第三方处于联盟链中,则可通过联盟内智能合约与共享机制查阅数据,若处于联盟链之外,则通过公钥来获取数据。公有链信息面向所有参与者,而联盟链会预先设定参与者,在相关数据的获取权限以及速度上要优于公有链。

四、区块链下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优化

近几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开始探讨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相继开发出多种新型模式,如表1所示。但多数为现有技术的优化,而非变革。且出于数据容量、交易规模以及运行效率的考量,创新模式集中于某一功能模块,例如:信贷审核、票据流通、信用识别等,缺乏全方位考量以及全过程创新。基于此,本文设计征信模块、准入模块、交易管理模块、数据解析模块以及监管追溯模块,分类储存数据,并通过数据接口进行模块间交互,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新模式。

(一)模块设计

征信模块主要记录供应链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得分及信用等级,核心企业、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这一模块对企业应收账款(票据)进行授信。其基础数据来源于交易管理模块及监管追溯模块,通过各企业交易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后期借款回收情况来进行信用额度设置,实时进行动态调整;准入模块主要进行用户的权限管理。从图3区块链下交易记录流程来看:用户在区块上记录相关信息时,需要各节点进行确认核实才能完整写入区块链中,当共识节点过多时,则容易导致运行效率低下。准入模块可根据征信模块信息选择性设置共识节点,对于AAA级企业无需设置节点进行数据核实与验证,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交易效率;交易管理模块主要负责交易全程追踪,覆盖合约签订至完成全过程。整合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信息流、商流、物流与资金流,一旦在履约过程中货物或者服务出现问题导致交易中断,能及时反馈各节点,保障应收账款确权,并将数据传递给征信模块与监管追溯模块,避免企业利用呆账、死账骗贷;数据解析模块主要负责解码、加密交易信息。在这一模块上利用区块链标准算法对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模式设定加密代码,当数据到达相应节点时再进行解码处理,这一模块将贯穿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全过程;监管追溯模块主要用于保障金融机构账款追索权。当核心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者恶意拖延还款时间等不利情况时,该模块通过交易管理模块中时间戳对贷款进行追溯回收,并进一步通过征信模块等对于企业信用、权限数据进行修改,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模块间信息交互如图4所示。对于“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创新,不仅要在功能模块上进行优化,更要充分发挥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优势。从现有商业模式入手,以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等为载体,设计不同种类商业模式。

(二)模式优化

(1)“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关键部位,在整合信息流、商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等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以核心企业为主导构建“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融资效率。具体融资流程如图5所示:当企业之间发生交易时,由核心企业设立统一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通过企业联盟内部数据解析模块将相关信息记录于各节点区块上,同时完成电子凭证拆分,最终由核心企业整合上传至交易管理模块,后经由外部数据解析模块将核心数据传递给商业银行以及监管机构,将凭证质押于商业银行,银行以此信息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并发放贷款,同时重新调整区块链准入名单。到期时,核心企业通过公共交易管理模块完成还款。在整个融资过程中,监管机构通过监管追溯模块对整个交易施行掌控,同时为征信模块提供依据,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这种商业模式适用于供应链中存在规模化、成熟化行业引领企业的场景。(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金融机构所拥有的资金以及客户资源使得其在供应链主体服务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以金融机构为主建立“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覆盖上下游中小企业。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金融机构主导构建区块链系统,与监管机构共同设置交易管理模块,在第三技术方指导下构建内部数据解析模块。上下游企业在交易发生时直接将数据录入金融机构区块链系统中,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通过解析交易管理模块数据进行查阅,利用应收账款ABS进一步融资后向企业发放贷款,监管机构发挥的效用同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一致。这一商业模式适用于中小企业聚集,尚未形成成熟产业链的行业。目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尚处于落地初期阶段,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间分布式协作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区块链+供应链管理、区块链产业服务平台”将逐步形成,多方共建运营模式成为主流。

作者:王晓燕 师亚楠 史秀敏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