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区块链技术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可能。基于此,本文拟以区块链技术为研究视域,在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概述的前提与基础上,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优势,提出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策略,旨在促进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着信息科技而来的也有网络安全问题,这对人们的网络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与影响。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被新时代的人们所接受,起初区块链技术仅是被应用于货币交易中,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其很快延伸到了诸多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网络安全的重大突破。不过,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对其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功能与作用。

1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述

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technology)属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是网络信息科技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必然产物,是点对点进行传输、加密式算法、共识机制、分部式的数据存储应用模式。其中的共识机制是一种数学算法,能够实现区块链系统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信任建立和权益获取[1]。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一是开放性,对私人信息加以保密,大多数数据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即能够通过设置好的特定端口予以查阅;二是稳定性,收集与存储的数据信息几乎不能随意更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最大程度保护;三是自治性,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对象由之前的人转变成为机器,大大降低了数据信息被人为操作或者干预的可能性,使得数据信息的原真性得到最大化保证[2];四是匿名性,由于不同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原则与规律,所以各个节点之间不需要信任支撑,也不存在个人身份公开进而接受监督等问题,这对保护网络领域中的个人隐私具有重要意义。

2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优势

(1)有助于阻止侵害网络信息数据的内外部行为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网络安全技术,本质上是对分部自治数据管理体系的应用,这种类型的数据管理体系注重对每一节点的安全防护功能设置,且每个节点都能通过自治手段根据相关要求独立进行操作,这对网络内部与网络外部的恶意威胁安全行为,可以稳扎稳打的予以防控。这种周密的、严谨的、科学的分部自治数据管理体系,即便是面对网络非安全环境,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安全防护功能,成功将网络内部与外部的威胁行为予以有效阻断[3]。这能够为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提供最大化技术支撑(如下图1所示)。(2)有助于高质高效抵制个别恶意侵权网络安全行为区块链技术采用的共识安全体系,以最大限度借助网络总体力量抵制个别恶意侵权网络安全的行为,从而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共识安全体系运行原理在于通过区块链中的多数节点共同作用,进而对个别恶意侵权网络安全的行为协力进行抵制与攻击,尽管是同时操作大量数据,相关的个别恶意侵权行为也能够被迅速攻克[4]。另外,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强大网络共同体系状态下发挥功能与作用。(3)有助于为网络空间的安全运转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持与传统的安全技术相比,区块链技术具有突出的可拓展性。强大的可拓展性特征使得区块链技术能够同其他类型的安全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共同为网络安全环境的打造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可拓展性还能够通过与其他技术融合,实现功能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进而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中的网络安全需求,提供灵活的、强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网络安全保障技术与运行机制。凭借突出的安全技术优势,区块链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开放式网络运行领域中备受重视与还原,尤其是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强大的技术支持促使区块链技术能够为网络安全提供有效保障[5]。

3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策略

(1)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预防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的攻击作为当前全球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DDoS攻击造成的损失巨大。DDoS攻击一般都是由“僵尸军队”或僵尸网络发起的恶意行为,加之新时代诸多高科技的研发与推广,使得DDoS攻击隐藏性和传播力更加强大,也更具破坏力。黑客们惯于采用DDoS攻击网站,即通过大量发送请求垃圾邮件实现流量的增加,直至网站接收与崩溃,此时网站平台上的合法用户或者软件平台的正常资源访问行为则会被拒绝。究其原因,DNS(域名系统)服务器是该问题产生的根源,DNS服务器属于设备连接的分类命名的一种方案,即连接各种复杂IP地址的一个注册表,任何简单的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域名其核心服务都被涵盖在DNS服务器中,这就使得他们极容易遭受DDoS的攻击。然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领域中,通过对DNS(域名系统)服务器的分散功能启用,在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致协议基础上建立信任的同时,能够有效将中心控制点进行避开,当前以bazar、bit、emc、lib等未接维的域名命令已经处于使用状态,其中Blockchain允许其用户对集体社区进行租用以抵御DDoS的攻击。(2)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用于身份盗窃的抵御早在2017年的一组研究结果显示,在之前的50年间因身份遭受盗窃的网络用户合计损失达1千亿美元。纵观这些身份盗窃案件,大多与税务、信用卡欺诈、政治经济利益、就业诈骗等重大事项息息相关。然而,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路径,以Blockchain身份管理平台为基础的分散DID或者ID,存储在区块链上作为用户身份验证凭据的技术,能够对网络中的身份盗窃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区块链技术能够对其所有用户的一切活动进行记录,且能够同时保证分布式分类账方面的安全性与事务透明度。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允许所有和身份证信息相关的验证、处理和转移行为,如驾驶许可证、护照等,但这一系列操作需要通过系统的安全锁链。微软公司曾表示,通过对分散存储、区块链、一致性协议的检查,其非常相信新兴标准协议和Blockchain技术非常适用于分散式ID的弃用,甚至Litecoin、Etherum、比特币等一些公共产业链也会很快为DIDs提供坚固的基础。(3)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用于欺诈的保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促使以客户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产业迅速推进。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非常注重顾客的满意度,这对消费者而言十分有利,但同时也为一些不良用户利用公司服务行使欺诈行为提供了便利。比如回扣性欺诈,针对这种比较特殊的欺诈行为,虽然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渠道维护权益,但成本过于高昂,导致很多网络平台上的零售商都会将这类出现频次较高的集体性损失时间作为一项成本支出而置之不理,其中仅2016年,电子零售业就因此种网络欺诈行为损失了近70亿美元。然而,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却能够有效打击网络领域中的这种欺诈行为,智能合同依据的是区块链中的数字辅助、强制或验证执行事务或者执行计算机协议技术,此合同具有可追踪性、不可逆转性的特征,买方统一调控采用一行行代码标记在Blockchain里。所以,智能合同能够自动执行消除第三方和中央的需要,有效保护了网络用户,避免其遭受欺诈。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增强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即便是在网络环境不可靠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也能够为网络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可拓展性也比较强,可以联合其他技术共同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支撑,且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机制可以有效抵制恶意威胁网络安全行为,在网络安全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加大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力度,对促进区块链技术的提升与网络安全的更大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永丹.基于区块链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215-217.

[2]叶俊洪.区块链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8(11):144-146.

[3]陈伟.浅析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9(04):151-152.

[4]闵道辉.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安全技术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8(11):75-76.

[5]房卫东,张武雄,潘涛,陈伟,杨旸.区块链的网络安全:威胁与对策[J].信息安全学报,2018(02):87-97.

作者:张玮 单位:宣城市工业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