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责任框架下出版企业发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与一般企业生产的商品不同,出版企业生产的出版物可以影响或改变读者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出版企业的责任是要实现经济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保持企业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起源于西方,后在我国逐步引进与发展。中国的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广泛地研究,但目前关于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还相对较少,文章结合出版企业的产业特点构建了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框架,并结合我社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益相关者服务发展策略,希望给正在转型中突围的出版企业以不同的视角与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中国出版企业;竞争力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诠释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委员发文指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经过数十年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思想逐步影响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修订了其《公司治理准则》,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范围,明确提出了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等公司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所在社区以及所在地政府等)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贡献。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大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际贸易中逐步重视起社会责任问题。到21世纪初期,企业社会责任才在我国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2中国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框架构建
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日益深入,但关于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还甚少。笔者身处出版行业十余年,深感中国的出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其现实与内在发展的要求。首先,在我国,出版企业不仅具备一般企业的共性,生产自己的物质产品———出版物,而且还具有承担着传播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精神文明的责任。其次,承担社会责任是出版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健康转企的需要。最后,出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出版企业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综合第一部分的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服务方统称为利益相关者,要想使出版企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构建自身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构架,以便于有的放矢。基于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笔者结合期刊主要价值活动,归纳出了出版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包含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及协会、公众、作者、消费者(含读者)、合作伙伴和员工。具体见图1。
3企业社会责任导向下中国出版企业发展策略
中国的出版企业目前都面临着转型。一方面新媒体的冲击,出版企业曾一度被称为“夕阳产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单位面临着从事业单位向市场化企业的转型。出版企业要想在困境中突围,除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发新媒体的发展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把发展思路从单纯的深挖消费者的单一的增长点,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视角,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导向,以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部署自己企业的发展布局,才能谋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基于上述我国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构建框架的视角,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策略如下。
3.1对政府及协会的责任
出版企业的政府责任主要由弘扬国家价值、文化传承、国际影响力构成。积极刊登弘扬文化价值的文章,努力以创建文化优秀品牌来带动文化经济产业发展和吸纳人员就业,以分担政府的压力。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主要是贯彻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此外对于我社来说,我们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主管单位负责,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为协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的责任。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出版企业而言,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也是责无旁贷的。企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张,加大了环境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工业活动废弃物的排放加大了经济的负担,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企业很难再继续忽视环境议题。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应积极探寻“绿色出版”之路,节约耗材并减少污染。同时在出版宣传上积极刊登倡导绿色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文章,以利于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的理念。
3.2对公众的责任建设
出版企业应紧跟时代热点,认真贯彻国家相关精神和政策,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身为文化企业,应将为社会和大众提供各个领域的创新文化以及高质量的知识为责任。以我社为例,结合行业优势以及知识热点,创立了《供应链管理》杂志,其文章常被人大书报中心转载,得到了行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和创新知识。此外。我社的传统杂志《中国市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刊登经济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研究热点,这种以对公众负责为出发点的行为,在收获了良好口碑的同时,为企业的深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出版企业对公众的责任还包括在灾难面前的社会公益责任。如在期间,出版企业的正确舆论导向以及组织员工的积极捐款,这些行为在承担公众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加分。
3.3对作者的责任建设
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作者群责任的构建上。以我社为例,我社的作者群包括专家、学者、老师、高校生以及职场人士等。对作者的责任建设方向如下。一是提升对广大作者的出版服务能力。出版企业应继续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审稿和出版的时效性,为作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特别是为具有创新观点和紧扣热点的高质量文章的作者提供更便捷的发稿渠道。给我们的作者以很好的投稿及发稿体验。二是通过举办年会、作者资源库见面会等形式密切与学者、学术组织的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作者搭建交流的平台。同时以会议推介、新媒体推送等手段提升优秀文章传播效果。增加作者的黏度以及增值服务。三是注重作者库建设,特别是着重培养青年作者,扩大作者的单位和地区覆盖面。通过给予青年作者更加倾斜的文章审稿指导、提供更多的文章出版与交流平台,为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3.4对消费者的责任建设
根据出版企业的特有性质结合我社实际,出版企业的消费者包括邮局、各个图书馆、发行二渠道以及读者等。对于前三者,出版企业要提高本企业出版部的服务水平,加强与其的密切联系。提高发行人员自身的能力,定位市场方向和产品方向,抓重点客户以及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完善和优化订单和配送等流程,保证出版物的按时交接。对于读者而言,为其提供一本文章质量上乘、排版及设计精良的出版物,是对其最根本的责任。为此,出版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内容把关制度,做到审稿记录长期可追溯、可核查,加强校对工作,切实提高编校质量。此外,可以建立读者库,对于订阅多年的老读者以及订阅量多的读者,给予梯度优惠,构建读者订阅黏性。特别指出的是,出版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需求为出发点在服务上创新,如深圳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出现,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这就很值得出版企业借鉴与思考。
3.5对合作伙伴的责任建设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对合作伙伴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我国当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停留对合作伙伴社会责任规范的简单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对合作伙伴承担社会责任不够重视,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健全良性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合作各方利益共赢。对于期刊出版企业来说,合作伙伴首先包括出刊后刊登文章的媒介,如人大书报转载中心、知网、万方、龙源网等等。其次包括会议、论坛、数字期刊等拓展业务的合作方。出版企业需要重视和加强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增强诚信度与忠诚度,从而方能在良性的外部环境中很好的成长。
3.6对员工的责任建设
员工既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生产力要素,又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应当培养优秀的人才。出版企业除了履行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外,更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编辑人员职称考试培训力度以及重视职称评选工作。总之,出版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员工关怀,内部形成企业的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氛围,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4结语
当前,出版企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突围阶段,当我们只是把企业的发展放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盈利增长点上而企业出现发展乏力之时,我们是时候适当的放下脚步,梳理一下我们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履行社会责任郑重的纳入到出版企业文化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也许我们的前进就会有新的动力。文章抛砖引玉,旨在希望给转型中的出版企业以更多维的思考视野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黄群慧,彭华岗,张蒽,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0):强化责任担当,决胜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刘伟见.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2.
作者:周南 单位:中国市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