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企业管理》课程对于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管理理念,成为既懂得技术又懂得企业管理的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企业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锻炼学生的管理意识、宽松的课堂教学、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等措施。

关键词:工科专业企业管理实践教学

一、《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前序选修课程不足。虽然《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涉及面广,教材中除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因为学时较少,通常只有32学时,课堂教学对每个部分都不能详细展开讲解。由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不同,工科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课程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储备,学生仅仅通过学习一门企业管理课程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的。因此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了拿学分选修这门课,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2.教学内容安排上偏重微观管理,宏观管理讲得少。目前企业管理课程内容还是以微观管理为主,侧重讲解实现企业具体目标的管理过程,包括生产环节管理、营销环节的管理、企业要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企业行为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信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工科学生对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注度本身就不高,如果在教学上不将宏观管理的内容引入,容易误导学生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接触社会时,无法真正理解企业的管理行为,不能更好地与社会融合。3.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模式死板。目前工科类《企业管理》的课程只安排32个学时,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多数情况是2个以上行政班一起上课,教学方式只能是课堂讲授,即使有案例讨论,选择的案例往往不也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效果较差。课程结束的考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题目也侧重死记硬背的内容,甚至案例分析的题目也是有标准答案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卷面成绩(70%)共同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的出勤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人在教室心不在教室,作业相互抄袭现象严重。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对工科类学生来说,《企业管理》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毕业学分要求,并不是出自兴趣爱好选择这门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管理的兴趣是教师应该侧重考虑的问题。1.创新教学理念,锻炼学生的管理意识。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得更好,即培养学生形成伴随其一生的能力。在北京师范大学对外《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2018年3月)中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苏格兰在其卓越课程中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关联和使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过程中,增进其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针对工科的不同专业寻找相关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及个案研讨。学生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担任组织中的1个角色,借助ERP实验系统,引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用全方位的视角来看待企业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多方沟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期结束时,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研讨报告,每个小组按照管理的基本原则各自制订评价标准,小组内部成员互相评定等级。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并主持各小组之间的讨论。2.宽松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与课堂互动无缝融合。虽然《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涉及面广,教材中除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因为学时较少,课堂教学对每个部分都不能详细展开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具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外,还可以建立开放式教学形式,借助互联网利用“课堂派”进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以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储备;也可以布置下节课任务,为学生课前预习创造条件,课堂上适当提问与预习资料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课堂派”提供实时的私信系统,提供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不受课堂限制随时跟老师进行沟通和分享,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甚至在课程结束以后,仍然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老师交流,由课堂单向传授转向长久的双向交往。3.组成《企业管理》教学组,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企业管理》的教材编写是多个模块的,主要分为管理基本理论、企业战略与决策、企业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八个模块。因为总学时只有32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模块都只能简略介绍,不可能深入讲授;每个教师的专长不同,对不同内容的研究程度也不同,比如大部分精通管理学理论的老师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不擅长,因此用2至4节课时间讲清楚相关模块,存在一定困难,如果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不同讲授风格的老师;另一方面在自主创业中,如果遇到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向相关老师寻求更专业的指导。

三、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通过引入企业专题研究方式,提升工科学生管理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企业管理运用能力,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人才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N].中国教师报,2018.12.22

[2]刘晟,魏锐,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3]胡宪君,代欣玲.微课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6(8)

[4]张中原,扈中平.教育人性化的三重遮蔽与敞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作者:杜斌 冯冰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