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摘要:出于达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目的,企业应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科学管理企业财务。特别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尤为复杂,只有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让财务管理兼顾效率与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发展中,关于企业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之间是渐渐融合发展的趋势,采取有关措施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则是企业现下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对此,本文将对融合发展路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路径分析

基于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样会计工作自身的职能重心也正在渐渐转移,以往的会计计算更倾向于核算工作,对于管理工作往往是忽视的。在面临新形势下,企业会计应朝着服务和管理这两个方向加以转变,以往财务会计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而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之间的融合,却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所以对其融合路径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简析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重要价值

第一,让会计信息成果更为全面与准确。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对于企业生存及发展而言,其需要的评价指标是多维化的,不仅要对财务会计所提供财务指标加以准确判断,还要综合分析、全面总结和科学预判非财务数据与财务预算的管理会计指标,加之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发展,在企业实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二者的使用十分广泛,它们之间的职责边界与分析功能也变得渐渐模糊,而且工作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可是,在现下部分企业会计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割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两者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了共享动机,进而使得内部数据信息难以进行对称性分析,降低了企业分析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度,难以保证企业管理层决策与经营判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基于这一情况,将二者有效融合,可以让企业会计信息流动更为高效,而且通过二者所持有的方式与工具,可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获取各种维度与各方面的信息数据,不仅充实了会计信息素材,也可以较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竞争之间关于会计信息实际需求。此外,管理会计不再受到会计制度过多约束,还能体现一定的预测性,因此能够通过二者融合进一步扩充企业会计原有的分析功能,从而提供更为准确、更有高度前瞻性的财务指标及非财务综合指标信息。第二,提高企业分析信息数据效率、优化分析模式。现阶段,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往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相互割裂的,不仅会计工作量会出现重叠情况降低了信息分析效率,而且也不能满足企业为保证经营可持续性需要减少成本投入的需要。所以应将两者有效融合,提高企业分析信息数据效率、优化信息分析模式,从而减少企业经营管理成本的资金投入。(1)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融合,通过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能减少经营管理成本[1]。(2)基于信息获取视角进行分析,通过二者融合能够降低获得各种数据成本,而且还能使企业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合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提高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融合效率,还可以精简会计部门人数,由此降低经营管理综合成本。(3)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有效融合,能够切实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自身的综合性,优化会计信息质量,在避免管理决策存在重大失误的同时,减少经营管理成本投入。

2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实现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第一,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确保会计观念的正确性,是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才能够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目前在大部分企业中,关于财务会计自身职能仍旧停留在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经济信息等有关方面,可是在管理职能方面却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对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首先走出以往在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误区,从而真正让会计能够成为企业管理的得力帮手。长久以来在人们主观意识中,企业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与记账员十分类似,部分企业针对会计人员所提出的相关要求为能够熟悉有关制度并有效操作即可。可想而知这样的会计不仅没有广阔的知识面,也缺少一定决策能力。因此,对于会计工作,企业一方面应依据实际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多元化方式培养内部人才,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第二,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现下部分企业所实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与相应的核算体系存在着精细度偏低,和有效管控管理会计、规划服务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缺少标准化的管理会计框架不仅实践案例相对有限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化,通常在企业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体系独立存在,其在形式与内容实质上未能实现有效衔接。所以,企业应针对其各自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并以此为基础对二者准则体系实现统一管理。第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率。虽然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其最终统计数据方面存在一定不同,可却能保证数据源头相一致,将财务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统计数据的依托。因此,通过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共享两者各自信息,进而实现有效融合。具体路径分析如下:(1)对二者共用的信息数据目录进行科学构建,系统分类与综合整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信息,争取让二者数据均可以容纳在同一个信息目录。(2)将所建立的共有信息目录作为资源,建设会计信息数据管理平台,然后把这一平台和ERP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智能化、更为方便,针对会计凭证及账簿实现“再次设计”。第四,实现合同“高层次”管理。将企业已有的财务会计体系作为基础,科学定位合同管理且实现制度化,把合同管理归至企业管理会计职能范围中。对以往的合同管理内容与方法加以整合,予以合同管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外延,以系统化、多维度的视角让合同管理拥有更高层次。依据重要性原则,全面统计与细致分析历史合同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核心环节、责任主体等,注重合同履行状况对于企业经营信息所体现的传导与展示作用。可是将企业所签订合同当作实现资金管理、企业经营管控与会计核算相“串联”的载体,在企业日常运行全流程中有效贯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合同有关信息的管理范围与可获得性,与此同时还能使用于针对有关责任主体所开展的绩效考评中。第五,在预算控制中有效融合。

关于预算,其不仅能估计企业未来发展,而且也是企业管理会计各项活动中重要一环。若想让全面预算充分发挥出管控功能,不仅要合理编制预测还应确保预算控制制度的合理性,能够将预算编制、分析、执行与调控等各个环节相联合,从而形成一个能够实现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关于预算,一定要和企业发展战略、预算动态影响因素、奖惩制度之间建立十分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能只是出于达到预算的目的而进行预算,否则就真的成为企业预算机构或是财务部门的“自娱自乐”了。就相应的考核与反馈过程来讲,就是一种计划信息与实际信息之间的互相修正、对照的双向性反馈。在一个预算阶段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需要对企业实际经营成果加以持续性关注,借助指定的收集系统,有效归集可以和全面预算中所涉及的每一指标勾稽数据,而且能够和预算形成对比。要是现实数据和计划之间存在偏离,需要做到及时关注,科学分析原因,进而判断是否是因为不合理预算,还是在某一经营活动环节中存在偏差。与此同时,预算考核也是预算管理工作中不能缺少的环节,需要对各预算目标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要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从而鼓励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为实现预算目标而不断努力,这样就可以由控制“人”的相应行为转变为控制现金流、资产等。第六,积极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有培养技能才能胜任财务会计工作,又可以做管理会计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为达到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融合的目标提供必要保障。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企业会计亦是如此。当下在企业实际经营环节中,各个行业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现一定的滞后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缺少综合型人才。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会计领域的主流始终是财务会计,所以关于财务会计人才的有关培养体系要相对健全,可在管理会计上却缺少一个有效合理的培养机制。因此,企业若想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之间的融合,应该积极培养具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1)促进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员实现职业上的转型,让这部分人员逐渐朝着管理会计发展。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能够替代人工进行部分基础性财务工作,所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一定要思考如何实现职业转型,也要考虑到管理会计是一条可行性的转型道路,那么企业财务人员应学习管理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增强会计分析能力。(2)积极从外部引进综合性素质人才,应了解各种业务、善于管理、开展有效沟通与引进财务会计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提高分析会计信息的实效性,还能够为企业决策与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提供必要保障。

3结语

在企业会计系统中,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均是主要构成部分,基于我国企业转型的不断深入与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二者融合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因此,在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占据“一席之地”,就应以市场及自身发展情况为基础,系统有效地融合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2]杨斌.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财会学习,2018(27).

[3]惠莉.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J].当代会计,2014(10).

[4]王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

[5]王院红.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探析[J].纳税,2019,13(32).

作者:刘越 单位: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