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存在与区域产业需求不协调、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低、专业覆盖面较广但重复率较高等问题.分析了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及区域优势,提出了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山东省;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作用,通过要素优化配置与结构改善,促进有效供给、精准供给和创新供给。[1]当前,山东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是否适应等问题,是山东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山东省专业设置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

(一)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2017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726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全国排名第三,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山东的地理优势、面积优势、人口优势,但是并没有得益于创新与创意优势。虽然从整体上看,山东省综合经济水平在全国省市排名中是比较靠前的,但是省内区域差异明显,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三个地级市发展优势明显,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菏泽市、临沂市、滨州市三个地级市的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值,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是整个山东产业结构的重要隐患。

(二)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1.山东省高职院校数量状况分析近年来,山东省高职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山东省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75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61所,民办学校14所,高职院校占山东省招生高校数量的52.8%,高于全国47.6%的占比。2017年,山东省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32.57万人,占山东省高等院校毕业生的57.02%;高职院校招生33.33万人,占山东省高等院校招生总数的54.40%;高职院校在校生97.85万人,占山东省高等院校在校生的48.55%;高职院校在校生校均规模为9587人,全省普通高校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校均规模为13899人。[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以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和2017年增补专业为基础,结合2018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山东省各高职院校官网的招生计划、对山东省61所公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7月,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了专业目录中的19个专业大类,专业覆盖率100%,设置二级专业数367个,覆盖全部767个二级专业的47.85%。同时,61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点数为1710个,平均每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点数为28.03个,基本能满足山东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二级专业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交通运输大类43个,占二级专业总数的11.72%;财经商贸大类35个,占二级专业总数的9.54%;装备制造大类33个,占二级专业总数的8.99%。二级专业布点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297个,占二级专业布点总数的17.37%;财经商贸大类296个,占二级专业布点总数的17.31;土木建筑大类128个,占二级专业布点总数的7.49%。综合山东省各二级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已形成了以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和土木建筑大类为主体专业的专业体系。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专业设置育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目前,山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对照,详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这些专业多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率较低。山东省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是最低的,只占了7.36%,专业布点比重为1.81%,而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是29.1%,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专业布点数基本一致。第三产业,专业布点数高出从业人员比重26.37%。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布点数与三大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二)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有待提高山东省高职院校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有待提高,以烟台市为例,2017年10月,烟台印发了《关于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意见》,电子信息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有色及贵金属加工制造业、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医药健康产业,将成为烟台制造业强市的中坚力量。通过对烟台4所公办高职院校2018年招生计划的调研发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率较高,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与区域支柱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的专业布点率较低,尤其是医药卫生大类,专业布点率是0。

(三)专业覆盖面较广,但重复率较高通过对山东省高职院校2018年招生计划的调研发现,61所公办高职院校中,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和市场营销等8个专业的设置重复率超过50%,其中:会计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专业布点数43个,达到70.49%;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布点数41个,达到67.21%。会计和电商,都属于财经商贸大类,开设的初期投入成本较低,是导致这类专业设置重复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那些需要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的专业则开设较少。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的对策

(一)专业设置、调整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高职教育结构的核心是专业设置。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着人才的需求结构,因此,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2019年新设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审批结果,山东省新设的国家控制的专业一共有3个:针灸推拿、行政执行和学前教育,涉及5个学校,与区域经济的需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山东省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脱贫攻坚等山东省重大战略,取消那些逐渐被市场淘汰的专业,增加与区域支柱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专业,使得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保证院校专业设置和山东地方产业结构的深度耦合,契合产业链延伸交叉,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二)优化专业设置的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目前,山东省高职教育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供给侧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侧存在明显脱节、错位,是专业性、地域性供需结构的失调,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是“结构性过剩”所致。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丰富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优化高职教育供给结构。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优质专业建设为核心载体,以实现行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有效对接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

(三)延伸专业设置的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相适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动态调整,要结合区域内其他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如:中职、本科等)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依托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行业的作用,着力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等四个层次有机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起,山东省开始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双方合作广度深度不够、转段标准不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3]山东省高职院校,要在分析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开设情况、充分考虑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高职与本科的衔接的基础上,找准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山东区域经济相适应。具体而言,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在现有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是扩大现有的试点院校的数量;二是开展高职与本科、研究生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四)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关系,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的能力关于专业设置与课程关系存在两种模式: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和课程组合专业模式。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即:职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课程(课程结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具体科目及其组合、比例,各科目内容等)。课程组合专业模式,是指在课程与专业关系上,先课程后专业的模式,即职业——课程——专业。这种模式,课程比专业稳定。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的自由;学生在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实施的形式、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等方面,参与决策权利几乎为零。[4]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专业规定课程模式;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专业规定课程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调整专业与课程关系,是指实现由“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向“课程组合专业模式”过渡,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转换也更容易落到实处,弹性学分制更容易推行,也更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罗章.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价值与策略[J].2017(1):13-19.

[2]山东省人民政府.2017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8-07-04](2019-05-03).

[3]王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41-44.

作者:王云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