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企业信用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特征,在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对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经营范围与产品销售与盈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综合管理情况的评估,如企业职工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等;要对企业资金信用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资产结构、资金链运行以及资产质量的分析,进行量化财务指标考察,充分反映企业资金自有率和流动比率,对信贷情况、贷款承付率等全面评估;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产品生产、销售、开发、费用核算以及纳税与利润多方面情况考察;另外,对企业发展情景的分析,要对民营企业进行近期考察,对目标实现情况以及长远规划等全面分析,并对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对其目标的制定与措施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避免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评估偏差将会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体现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要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经验,使数据结构构建更加丰富、全面、科学。只有在客观判断和评估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另外,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依照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规定标准进行,避免偏离经济发展轨道,使其适用于民营企业中,被债权人和企业理解和认同。
2.基于相似度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方法主要是指基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完成的等级判定,通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信用评价方式对于信用等级的判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应用,我国多赞同美国做法,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通过定量方式分析量化评估指标具有客观性。而通过定性分析则相对比较主观,需要进行相应的主观判断,可以说,采用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特征。本文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并不做机械性判断,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
1样本描述
在本文的12个典型案例中,有2个案例属于中小外贸企业为其他业务往来机构提供担保引发的信用风险,1个案例属于中小企业民间借款集资,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信用风险传染,其余9个案例都属于供应链赊销行为引起的信用风险传染。(具体分类见图1)在供应链赊销行为引起信用风险传染的9个案例中,从金额和经济受害人数量上看,最高是“义乌市萨柔贸易有限公司案”,金额达700余万,经济受害人达105人,最低的是“耀团贸易公司案”,金额达100余万,经济受害人10人。其模式基本相同:外商客户通过赊购方式向贸易公司(市场经营户)采购货物,最终违约,从而导致连锁反应,使相关外贸公司或者市场经营户、个人遭受巨大损失。
2信用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
2.1信用风险传染成因
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是随着其开展的经营活动和信用行为所必然会产生的,由于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企业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信用风险具有传染特性。在企业微观层面,比如:甲企业与乙企业有商业往来,甲企业将货物赊销给乙企业就产生了商业信用,此外乙企业又为业务伙伴丙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在这个由甲、乙、丙构成的系统中,只要其中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会传染到任何一方,从而造成各方的损失。在宏观经济层面,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最好的案例,从美国开始,基于经济的全球化风险就传染到各个国家。由于我国沿海省份多年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影响最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面临资金、订单等方面的影响而减产、倒闭。
2.2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风险发出企业和风险接受企业是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过程中的两个角色,当风险发生企业的风险发生时,风险通过商业信用和担保信用等关系传递到下一家风险接受企业,如果该企业有能力承受,就不会发生风险,也就不会传染给另外的企业。因此在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风险并不一定会传染,只有当风险发出企业发出的风险高于风险接受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值,风险才会继续传染。
一、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小微企业可知银行的经营情况,而银行却因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不公开、不透明,可信度不高而难以做出科学决策。信息不对称同样存在于银政、银银、政企之间,加之法律约束不足、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外部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造假获取贷款,最后又失信违约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城商行在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僵化
个别行存在对客户集中度、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等缺乏足够的重视,面对风险主动退出意识不强,甚至以存量客户即将到期等为由倒逼审批,丧失风险管理机遇。基层行对所营销的业务缺乏精细化测算,只在乎短期能否带来存款,不在乎是否真正盈利、是否存在风险隐患,更不在乎未来能否全身而退。个别信贷人员在调查环节不能尽职、在审批环节敷衍塞责,甚至不说真话、更有甚者为企业支招试图绕过审批。
2.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水平不高
城商行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估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城商行在风险评估体系的指标设计并不能完全反应小微企业真实的生存、发展状态。城商行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打分卡、交叉检验等先进的方法运用不足,难以精确地计量各类授信资产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科学合理地确定授信额度。
1.使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1.1Logistic模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该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容易满足。与其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相比,Logistic模型只需要银行内部关于以往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数据和财务报表,对数据的收集难度不是很大。其次,该方法不再依赖于外部的信用评级机构,上文所论述的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完善对于该方法的使用不存在影响;在使用时,该方法首先是假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发生违约的情况的概率服从Logistic分布,选用一系列财务比率构建模型,反映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进而违约的可能性。在模型的使用中,根据银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设定分界点,判断企业是否被划入违约组。由于企业对债务的履行情况只可分为两种,违约、不违约,因此在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时,Logistic分布的特征对违约概率的估计恰好适用。
1.2数据收集
为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企业是否违约为分类标准,判断企业是否违约依据商业银行债项评级中五级分类的标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认为次级及以下的贷款为违约。本文从广州、深圳一共四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库中随机选择50家违约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受数据采集难度的限制,只选取了最典型的工业企业数据。剔除了异常和数据不完整的个体,剩余32份不良企业样本。按1:1的数量配比原则,另外选择了32家正常中小企业作为匹配样本,样本采用2009年底与2010年底数据。之所以选取以上数据,一是由于数据采集的难度较大,以上数据是通过较大的努力方能取得的;二是广州、深圳地区中小企业无论是从发展环境还是从发展程度而言都较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国际化程度较高,发展环境较为复杂,信用违约囊括的情况也较为全面。
1.3模型构建
Wald统计量大的因素显著性高,也就表明其越重要。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文Logistic回归模型中各个指标的Wald统计量中,资产增长因子、收益增长因子、流动比例因子、主营业务效益因子这四个指标Wald统计量相对较大,也就是说,这四个指标在估计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意义更大。下表显示了得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是否违约的预测:可以看出,该回归模型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判别准确率总体来说较高,达到74.96%。其中,对违约企业判别率为78.12%,对正常企业的判别率为71.80%,拟合效果尚可。如表2-11
一、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约外贸企业的发展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良好的国外企业信用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建设,而且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主要靠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交易记录来对其资信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基本不对私人开放。那么,在对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就更加参差不齐,因此外贸企业基本上是难以获取国外客户资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务;除此之外,我国外贸企业之间也存在壁垒。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涉及国外客户的信息也基本上不予交流,很难及时共享到其他外贸企业被欺诈的信息,这就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出现同时在我国十多个口岸进行诈骗的荒唐事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职机构
从大量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内部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引发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但因公司管理层的不重视或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三)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