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婴幼儿亲子课程教学设计原则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婴幼儿亲子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其参与主体、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亲子课程的教师应秉承趣味性、整体性、发展性、适宜性、适度性、指导性、参与性、兼顾性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婴幼儿生命早期的教育对个体成长、家庭福祉、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早期教育已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无数家长热衷参与子女的早期教育,各种亲子课程、亲子主题活动、育儿讲座满足了家长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的需求。其中,婴幼儿亲子课程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1],达到教育目标,比家庭自发教育更具专业性,但又给人以温馨安全的感觉,成为了家长的第一选择。婴幼儿亲子课程寄托着家长对子女健康成长乃至成才的殷切希望,提供高质量的婴幼儿亲子课程是早教机构、亲子园等婴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的使命。婴幼儿亲子课程,是指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婴幼儿和家长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以亲子互动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能够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为父母提供科学育儿方法的教育活动[2]。与其他的课程一样,也涉及教学大纲的规划、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设施的使用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婴幼儿亲子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其中,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婴幼儿亲子课程教学设计原则确定的依据
(一)婴幼儿亲子课程的参与主体
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在婴幼儿亲子课程的课堂上,有教师、婴幼儿、家长三种参与者,教师和婴幼儿的互动、教师和婴幼儿家长的互动、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婴幼儿家长之间的互动、婴幼儿与其他婴幼儿家长的互动,各种人际互动同时存在,人际互动的网络更为复杂。同时,因为家长和婴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等差异巨大,教师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婴幼儿参加亲子课程更多的是来“游戏”,愉悦身心,家长参加亲子课程,则是为了了解、掌握育儿的方法和技能;婴幼儿依靠肢体动作,直观、形象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家长一般善于运用抽象思维学习;婴幼儿大多活泼、情绪外向多变、自制力差,家长大多冷静矜持、纪律性强。因此,亲子课程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兼顾婴幼儿和家长不同的学情,既使婴幼儿能体会到亲子游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又使家长掌握育儿的技巧、家庭延伸的方法。既让婴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又不使家长感到幼稚无趣。在沟通时能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面对家长时善于使用精炼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使家长易于接受,面对婴幼儿时能借助肢体语言,形象生动使婴幼儿理解。同时,在多主体的互动中,教师必须理顺各种人际关系,引导各种互动顺利实现,推动亲子课程按照预期开展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婴幼儿亲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婴幼儿亲子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不是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是以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同时支持、指导、帮助婴幼儿获得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为达到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婴幼儿亲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社会性发展及学习的知识与规律,掌握科学有效的婴幼儿保教技能,学会使用现代化的育儿辅助工具,帮助家长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更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二是帮助、引导、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如根据婴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难度适宜的各种训练游戏,促进婴幼儿动作技能掌握和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认知水平的提高,情绪情感的丰富,良好个性的形成,逐步引导儿童认识身边的各种社会关系,了解正确的行为规则,与人友好交往并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整合经验。总而言之,婴幼儿亲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不以传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和内容,其教学设计自然也不能简单地重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必将促使其采用与自身特点相符的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三)婴幼儿亲子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正如福禄贝尔所指出和强调的,游戏是婴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在婴幼儿亲子课程中,教师通常借助各种玩教具、多媒体设施,采用亲子游戏法开展教学活动,增进亲子互动,加深亲子了解与情感,促进并引导婴幼儿成长。同时,一方面由于婴幼儿主要依靠直观的观察、模仿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动作行为来发展自己的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因为科学育儿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教学,更侧重于育儿技能的实践操练,因此,亲子课程的教师应大量地采用示范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婴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婴幼儿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活动中来,同时也使家长能直观了解、掌握育儿技能,进而运用在家庭教育中,使有限的亲子课程教学内容能活用于无限的家庭教育,更好地发挥、实现亲子课程的作用。
二、婴幼儿亲子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大脑是人类进行各种学习的重要器官,人类的大脑在处理接收到的众多信息时,并不是对所有信息给予同等关注和反应的,越是强烈或者符合学习者意愿、兴趣的信息就越能获得学习者的关注。大量的婴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同时,婴幼儿由于受自身发育水平的影响,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远远低于成年人,据科学研究的数据显示,两岁幼儿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约为6分钟,更低龄的婴幼儿时间更短。显然,婴幼儿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较长时间全神贯注进行某一项游戏,更不用说学习了。因此婴幼儿亲子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到婴幼儿的这一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月)龄的婴幼儿,合理地设计课程活动,提供符合婴幼儿喜好、能引起婴幼儿兴趣的玩教具,使其感到愉悦,从而能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于各项教学活动。
(二)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婴幼儿的发展是身体、心理、社会性多种元素构成的生命整体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如一味强调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却忽视对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一味训练婴幼儿的言语能力却忽视对精细动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主张的,幼稚园课程不应分科教学,应实验“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学习的东西整个的、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3]。这个准则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课程,同样也适用于婴幼儿亲子课程。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学习来源于其生活,而婴幼儿的生活本身并不是一个个割裂的碎片,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整体,分科式的教学不符合婴幼儿感知生活、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婴幼儿亲子课程的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尤其要避免迎合家长片面强调知识学习的心态,设计的课程活动应以促进婴幼儿动作能力、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社会性等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目标。
(三)发展性原则
家长带领婴幼儿参加亲子课程是为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先进的保教理念和技能,最终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因此一定要纠正亲子课程就是简单的带婴幼儿“玩”或者帮助家长“带孩子”这一肤浅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为“玩”而“玩”,而要发挥“玩”的教育价值,让婴幼儿在“玩”中学成长,让家长在“玩”中学育儿。例如设置“捡豆子”游戏,可以让婴幼儿发展精细动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玩”不是最终的目标,婴幼儿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终极目标。
(四)适宜性原则
[4]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卢梭主张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卢梭对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虽然受到了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其自然教育的理念对于今天的婴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其自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即婴幼儿的教育应与婴幼儿自身的成长规律相适宜。婴幼儿亲子课程的教师在设计亲子课程的时候,应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既要着眼于婴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放眼于婴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确定适宜的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家长由于受传统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点的影响,将婴幼儿生命早期的教育等同于提早教育,对婴幼儿亲子课程提出了不科学、不合理的要求,某些机构一味追求盈利,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开设不符合婴幼儿发展、学习规律的课程,不仅不能有利于婴幼儿的发展,反而会阻碍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五)适度性原则
婴幼儿亲子课程通常45分钟左右为一课时,每一课时都由多个环节诸如打招呼、大动作练习、韵律游戏、精细动作练习、告别等构成。课程环节过多、任务过重,容易使婴幼儿和家长感到疲于应付,走马观花,由于赶进度,很多活动只能浅尝辄止、流于形式,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深化,也很难真正促进婴幼儿的发展。课程活动环节过少、内容单调,会导致同一环节的过多重复,使婴幼儿和家长对活动失去兴趣。因此,亲子课程的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婴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每次课程的总活动量、活动环节的个数、每个环节的活动量,在活动中根据婴幼儿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动态调整各活动环节的时长和衔接,动静交替,把控好课程的整体进程,做到活动强度适度、难度适度。
(六)指导性原则
如前所述,婴幼儿亲子课程的目标具有两重性,特别是通过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可以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亲子课程教师设计课程时,除考虑充分利用课程各活动环节给婴幼儿以直接指导外,更要改变我国亲子课程中重婴幼儿、轻家长的指导偏向,关注对家长的有效指导。指导的方式灵活多样,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直接指导和暗示诱导配合,课堂指导和课外沟通并行,当面指导和远程指导并用,使所有家长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将从亲子课程中学习的育儿技能运用于育儿实践,促进每一个婴幼儿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教学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婴幼儿和家长,多一些循循善诱的引导,绝不能有居高临下、自命权威的命令。
(七)参与性原则
亲子活动课程的参与者有亲子课程教师、婴幼儿及其家长,教师应调动婴幼儿、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亲子间、婴幼儿之间、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教师既要引导婴幼儿克服害羞、畏难的情绪,积极参与各个环节活动,又要引导婴幼儿遵守必要的课堂纪律。同时教师更应帮助家长树立亲子课程参与者这一意识,使家长既能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又能适度放手、不包办;既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更要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延伸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活动时间有限,婴幼儿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有限,婴幼儿大量的时间是和家长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亲子课程教师一定要提高家长全面、全程参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促成早教机构和家庭在早期教育方面的密切合作,形成推动婴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合力。
(八)兼顾性原则
因为亲子课程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其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亲子课程教师应兼顾各课程参与主体的需求:既要满足婴幼儿对游戏、快乐、成长的需求,也要满足家长对育儿技能的求知欲;既要考虑婴幼儿成长的某一方面,又要考虑婴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关心所有婴幼儿的发展,又要关注婴幼儿个体的成长;既要符合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又要尊重家长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亲子课程是广泛采用并富有成效的婴幼儿教学方法,婴幼儿亲子课程因课程参与者、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特殊性,在教学设计方面课程教师应本着趣味性、整体性、发展性、适宜性、适度性、指导性、参与性、兼顾性的原则来设计课程教学,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发展、提升家长育儿水平的目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婴幼儿教育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宏梅.0-3岁幼儿亲子活动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2017(2):138.
[2]刘斯.0-3岁亲子园早教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2-3.
[3]武善忠,龙景云.中外学前教育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63.
[4]郑琼.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指导与设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5.
作者:蒋晓莉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