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群众文化建设忠孝文化精华汲取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群众文化建设忠孝文化精华汲取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群众文化建设忠孝文化精华汲取意义

【摘要】强大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演进与发展,成为民族发展的基本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批判继承中华忠孝文化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1]。因此,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积极作为,在继承中求发展,在批判中求创新,用创新的理论和创新的文化成果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需求;忠孝文化;传统美德

一、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几大优点

(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华忠孝文化的主要倡导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理念,其精华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成为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遵从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据《尚书•尧典》记载:“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熏蒸,义不格奸。”讲的是尧帝让虞舜以忠孝之道协调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更和睦、社会更安定的故事。由此可见,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忠孝”观念,古人对“忠孝文化”调解家庭、社会矛盾方面的功能已经有所认识并付诸实践。《诗经》中有“以孝以亭”的词语,《礼记•祭义》中有“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至东汉把儒家阐述忠孝文化的《孝经》列为学校的必修课。从各类文献古籍中可以证明,中华忠孝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发扬光大,从古老文明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养分,以培育创新更加优秀灿烂的新文化、新业态、新智慧。

(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关于忠孝文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见群众对忠孝文化调节社会关系、教育教化社会成员功能的普遍认同。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成为群众自我教育和教育下一代的经典故事。所以,岳飞成了人们心中对国家忠诚的代言人和争相学习的榜样。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经久不衰,被改编成曲艺、戏剧、相声、连续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大力传播。这是因为花木兰作为一个奇女子,在她身上既体现了保家卫国的忠诚精神,又体现了替父从军的孝敬思想。由于“忠孝两全”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所以作为忠孝文化代表的花木兰颇受群众喜爱。正因为忠孝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在忠孝文化中汲取营养成分,以培养当代群众更加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尊老爱幼美德,鼓舞群众为乡村振兴、国家崛起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三)具有很强的道德规范中国忠孝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流传与普及,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思想精华已经成为人们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工具,具备很强的道德规范作用,特别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体系完备,成为人们思想言行最为主要的道德规范[2]。作为晚辈就应该孝敬长辈,作为军人就应该为国忠诚不怕牺牲,作为官员就应该为社稷、为人民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应该答疑解惑为人师表,作为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等等,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都以忠孝文化的思想观念来约束自己。时至今日,人们的思想言行中无不存在或多或少的中国忠孝文化。因此,新时代群众道德文化建设,只有从忠孝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才能继续推陈出新。

二、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养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忠孝文化的优良成分。该纲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精准定位,并对公民道德建设规律进行了深刻探究和科学把握,体现了中华传统忠孝文化精髓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道德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该纲要阐明新时代道德建设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滋养以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功能,要用传统优良的家教家风来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格,要用责任担当奉献的精神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要用优秀传统文艺作品陶冶群众道德情操。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公民道德构建工作,并从中华忠孝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促进公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并大力推进当代社会诚信体系构建,自觉推动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发挥传统忠孝文化的群众教化教育功能。…

(二)为家国情怀筑牢深厚的文化根基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忠孝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归属认同,并努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家国共建、共同体意识和仁爱情感;其实现路径包括主体的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友情、心怀天下民生;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忠孝文化有一定联系,又对传统文化观念有超越有创新[3]。家国情怀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创建幸福家庭,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要筑牢家国情怀根基,就必须从传统优秀忠孝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

(三)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认同和追求等共同特质的总和。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了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特征的民族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表现出不畏强暴、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等方面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中华忠孝文化优良传统。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要着眼民族复兴大业,以文化自信的力量,不断在中华忠孝文化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新智慧、新力量。

(四)为家庭道德提供文化沃土古代家庭道德关系构建以忠孝道德观念为基础,而忠孝道德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忠孝文化。由此可见,古代家庭道德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来自于中华忠孝文化。忠孝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但也在调节家庭、社会人伦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比如,儒家倡导的“爱人”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即“仁以孝为先”,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也找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的切入点。试想,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52可能让他去爱别人呢?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家庭道德教育,要从中华忠孝文化中汲取积极因素。

三、汲取中国忠孝文化的有益养分

(一)汲取忠于国家的思想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源于中华忠孝文化的精忠报国思想,也是对精忠报国思想的传承和升华。爱国主义是指人民群众或人民团体对国家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与情感,揭示了个体对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高度统一[4]。其核心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以及为保卫国家和争取国家独立富强而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主要因素。在开展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时,要善于从中华忠孝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优良成分,不断引导群众构建科学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国家崛起凝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精神智慧力量。

(二)汲取可贵的爱民思想培育“人民至上”精神爱民思想起源于中华忠孝文化“忠君爱民”思想,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主义的民本思想,再到“为人民服务”“忠于人民”“群众路线”,以及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人民唯物史观,即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源于中华忠孝文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提升。新时代正在形成一种“人民至上”的社会精神,是对中华忠孝文化“忠君爱民”传统理念的现代化改造和创新。通过梳理,可以得出人民至上政治文明观念的形成是对中华传统优秀忠孝文化的历史性创新,是超越传统的新型文明,也必将指引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中国梦。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构建“人民至上”的社会精神就要从忠孝文化中不断汲取可贵的爱民思想成分。

(三)汲取尊老爱幼的思想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治理天下的问题就如同运转在手掌心中一样简单易行。古代尊老爱幼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源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思想源于中华忠孝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中所称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中,其中“父子”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敬养责任,“长幼”包含晚辈对长者的尊敬和长者对晚辈的爱护。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中华忠孝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汲取其尊老爱幼思想精华进行传承,以更加丰富新时代群众道德文化建设,为创建更加和谐美丽的新型社会关系提供充足的文化智慧,并构筑更加科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瑜,陈晓琪.“文化自信”观照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内涵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01).

[2]郑永年.国家与发展:探索中国政治经济学模式[J].文化纵横,2019(01).

[3]金刚,万光侠.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18(02).

[4]王海军,王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

作者:党淑琴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文化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