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一、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

从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过程看,大部分课堂依旧采取的是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小组谈论等形式,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其对于专业的学习,如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上,没有实践和实操的锤炼,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

2.实训实践闭门造车,时代性较差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物联网迅速崛起。企业的物流系统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源重组,系统更新,规划升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看,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实习实训环节,在课程的设置上引入了实际动手环节,但是物流管理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

3.通识能力不断弱化,灵活性不足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数量上会逐步减少,在质量上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学生的通识能力需求,方案设计、调查分析、系统规划、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忠诚度等不断成为用人单位需求的重点。随着“工业4.0”的到来,智慧供应链的采用,无人机、机器人与自动化、大数据成为了物流管理的热点话题。可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卡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预计未来会成为行业常规化,学生在行业中的学习能力和系统规划能力以及行业忠诚度成为用人单位考虑的重点,当智慧物流相关技术在仓储、运输、配送、未端等各物流环节日趋成熟时,物流人才的通识能力,尤其是企业忠诚度就成为了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基于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AI”“VR”“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技术和概念的掀起,物流行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将迎来自己的创新与发展。智慧供应链通过整合物流各环节资源、实现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促进物流环节创新,激活物流行业发展活力,对于促进物流人才培养,推动物流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构建人才培养供应链思维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妥善解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首先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思维。事实上,要适应物流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构建人才培养供应链思维模式。在人才培养供应链中,如果将人才培养视为供应链产品,那么学生、学校和企业就构成了人才培养供应链思维的三个节点。在上述三个节点中,学校和企业是整个人才培养供应链的关键节点。采用供应链思维,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整个供应链发展的目标,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实现目标,使得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群体得以收益,这才是人才培养供应链的目的所在。因此,树立人才培养供应链思维,将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作为供应链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供应链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用户,把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学校、行业和企业进行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

2.树立人才培养“超前”意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智慧供应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当树立“超前”意识,把握好时展的脉搏,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减少人才培养供应链的“牛鞭效应”的影响。当前,用人单位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出来的实际能力并不匹配,企业与人才培养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的需求往往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对于人才需求的反映往往严重滞后。当企业对某一人才技能出现新需求时,短时间内企业会出现人才严重短缺现象,等到学校意识到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时,便会大量招生,导致社会对其需求进入饱和或萎缩期,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滞销产品。“牛鞭效应”作为人才培养供应链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应当强化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式的反应机制,避免人才需求的“放大”与“滞后”。同时应未雨绸缪,事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估计与预测,在人才需求计划和人才培养规划上,实时更新与体现,促进智慧供应链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更好更快实施。

3.打造校企信息合作共享平台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常常下意识地把产学合作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和校内实训,并没有真正将校企合作纳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更没有将校企合作实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建立“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将产学合作纳入深层次的考虑范围,从企业的角度,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融入校企信息合作价值链当中。建立校企信息合作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校企信息合作的层次进一步深化。传统的物流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院校之间的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互聘,专业研讨、会议交流、学习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智慧供应链为载体,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打造校企信息合作共享平台,实现校企资源的无缝化对接,大力推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深化高职院校和企业产学深层次合作,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生共享。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碰撞过程中,将智慧供应链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各个节点之间进行整合创新,突破原来固有思维的限制,采取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打造校企名师教学团队等模式,有效整合校企之间的相关资源,实现校企合作信息平台的常规化与制度化。

4.嵌入供应链人才培养改革过程

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实习实训阶段。供应链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可以对三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整合,将供应链思维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可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进行的模式,理论学习的环节过程中,以够用为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能力。在该环节,可以通过参观调查企业、听取行业专家讲座,企业实际工作案例学习,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共建校企名师工作坊和教学团队等模式,将应用型技能嵌入到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其次,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现“理论—实训”交叉学习,组建项目小组,切实参与企业的部分工作模块,利用信息合作平台,将任务模块化。教师带领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人手问题,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实际物流活动工作概况,熟悉物流各个环节的内容,对仓储、配送、规划等产生实操认知。“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时代的转型升级,给物流行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激烈的就业人才市场竞争形势,配合“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积极转型,本文以转变传统物流供应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将供应链共享思想融入高职物流教育过程中,建立智慧供应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从人才供应链信息共享的视角,讨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职物流人才教育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雅萍.供应链物流管理中信息交互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郭跃,陶晶.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职院校“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2).

[3]孔志华.从供应链管理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5).

[4]孔康伟,王海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构想———敏捷供应链与课程结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作者:樊莲花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