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立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背景及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针对个性化教学理念设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现代化教学路径构建与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四个部分,提出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背景;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一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内涵

(一)构筑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构筑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既是增强学科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未来高校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资本基础,而将迎来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融入了新的知识获取形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开辟多模态、多维度的高校人才发展环境

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优化了课程结构,进行了教学目标、育人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的重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也是践行全过程育人的重点[1]。通过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多模态、多维度人才发展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符合时展趋势及人才成长需求。

(三)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多元智能人才

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既能够增强人才发现、质疑、批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依托任务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多元化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单一在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下,高校往往采用灌输式教育,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加循规蹈矩,形成了“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存在教学理念落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人才复合型能力缺失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大多以基础知识教学或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学生仅熟悉某一方面的技能,而对综合性的知识、技能欠缺理解,造成了高校人才复合型能力缺失的问题。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增大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现有的人才培养形式日益不适应时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三)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等存在既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而弱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在该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兴趣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会渐渐地丧失学习的兴趣,制约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三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方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师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者,应发现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加以引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得以重视,围绕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求知欲、思维特征建立新的学生观、课程观、学习观、师生观。

(二)分层教学,观念创新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当下先进的翻转课堂教学、闯关课堂教学理念,运用分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与质疑批判能力。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构筑多层次、多模块的分层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积极、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全程育人,与时俱进

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依据高校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实践、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的融合与衔接,形成闭环式的高校人才培养思路,注重通过全程育人,健全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发展。

四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一)个性化教学理念设计

基于“全程育人”“以生为本”及“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根据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特征及人才需求等,进行高校办学方针、人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重构,明确高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涵盖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的多维目标体系以及涵盖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分层教学体系[2]。多维目标体系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人才成长、职业发展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素养培养,能够协调人才的知识、技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知识目标以专业课程大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知识,了解专业特征及发展方向。技能目标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依托实践基地、任务教学、项目仿真训练等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素养目标则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忠于职业、终于岗位的信念,增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分层教学体系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差异、思维特征等确定处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循序渐进中增强人才的专业技能。

(二)课程体系顶层设计

以微课程、微视频、MOOC为载体,结合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建立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在传统课程设计方面,将课程按照专业类型、课程类型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基础知识课程模块、技能教学模块、技能拓展模块与职业素养模块四大层面,各个模块分别设计对应的模块内容。通过各个模块的融合、衔接,形成一个链环式的综合课程体系。在微课程、微视频课程方面,由教师根据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开发短小精悍、内容系统、形式多样的微课程与微视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课程的学习。微视频、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内容应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水平为依据,综合考虑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需求等,提升微视频、微课程的针对性。在MOOC课程方面,则通过引进国内外大学优秀MOOC资源与自主开发的形式,进行MOOC教学,并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体系,保障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现代化教学路径构建

现代化教学路径的构建,是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的重要一环,也是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运行的保障。在现代化教学路径构建中,可以翻转课堂为核心,辅以闯关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3]。在翻转课堂模式构建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总结反思的步骤实施教学。自主探究阶段,采用任务式学习理念,向学生下发自主探究任务卡,在任务卡上明确本节课时需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并进行自主学习指引,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学习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合作探究阶段即以小组协作为基础,采用闯关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的关卡,明确关卡规则、闯关要求,使学生在闯关教学中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结合情景教学等手段,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总结反思阶段则由教师根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巩固,将学生学习中呈现的优秀作品在校内宣传展示,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升高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四)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为落实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建设,通过高校名师专家“智库”建设、人才配套科研制度、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支撑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名师专家“智库”建设上,由各学科带头人、校内外专家教授共同组建高校专家“智库”,明确“智库”的入库规则、成员选拔制度和福利制度,由高校专家“智库”负责进行校内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扶持工作,为人才发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与提供人才发展答疑等,引领高校人才健康成长。在人才配套科研制度上,制定健全的学生科研项目规划,每年度通过举办院级、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和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科研项目,拓宽高校人才的视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为人才技能发展提供开放的平台。在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上,则由高校设立人才专项科研基金,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发展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的支撑。

五结语

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的建构与实施,不仅需要结合高校办学方针、育人理念及学情,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求和时代趋势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且需要贯彻全程育人理念、以生为本理念,综合运用翻转课堂、闯关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移动语言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9):143-144.

[2]韩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初探[J].电子商务,2015(6):72-73.

[3]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3-25.

作者:刘晓燕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